分享

试问:为何“飞鸟尽、狡兔死”?尝试从中国皇帝与臣子的关系分析

 瓜子心 2020-08-08

引言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它的意思是把鸟打完了,良弓便也就没了用处,兔子死了,狗也没了用处,不如煮着吃了。自古以来,这句话囊括了皇帝和大臣之间的那点儿事。有人痛斥斥皇帝心太黑,惋惜人才陨落,但纵观历史,玩这一出的皇帝可不在少数,甚至已经成了历史规律。

历史上有没有功高盖主还能得以善终的人?答案是有的,如王翦、张良、范蠡、萧何、贾诩等,他们“得以善终”的方法有三,其一,激流勇退,刘邦手下的张良告老还乡,范蠡千金散尽还复来;自黑大家萧何,不同于张良,萧何见形式不对,立马故意犯错降低民望,以行动告诉刘邦“不想当大哥”;识时务者为“贾诩”,不想跑又不想自黑,那就只能放聪明点儿行事,坑过曹操还能安然无恙完成职业生涯,甚至最后得以善终,可见贾诩审时度势能力不一般。重臣善终或成少数,参杂着讽刺,透露着无奈。

杯酒释兵权

故本文便从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前因后果,去探寻为何皇帝如此“狠心”,浅谈中国皇帝的安内方略,给读者提供更为全面的角度去看待“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句成语。到底是帝王疑心,臣子居功自傲,我们一起探寻,而非一味断定。

一、 杯酒释兵权

《续资治通鉴·卷二·宋纪二》中记载:“陛下言及此,天地人神福也。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欲治之,惟稍夺其权,制其钱粮,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赵匡胤与丞相赵普的一次对话,为杯酒释兵权划下了引号。杯酒释兵权是一场开国皇帝为了保证政权稳定性,解除开国将领所掌握兵权的一个政治事件,唯一特别之处,这是一场没有流血的权力更迭事件。杯酒释兵权,释谁的兵权,又是如何释的?总的来说,这次事件是一场人事调动活动。

先来解决一个认知上的错误,很多人其实对“飞鸟”、“走狗”的认知过于局限,停留在“功臣”上面,其实则不然,这样的人有功臣,有外戚,有藩王等,更应该说是权力集团。而无论是刘邦、朱元璋还是赵匡胤,他们的目的并不是杀尽功臣,而是想除掉权力集团。虽说赵匡胤上位是通过黄袍加身的方式,但除开私心之外,赵匡胤有不得不“释兵权”的理由。

宋朝一角

宋朝是一个特殊的朝代,很多人只看见了重文抑武、积弱积贫,却忽略了宋朝的时代意义——拨乱反正。结束五代乱世,赵匡胤为了建立一个有制度且繁华的国家,杯酒释兵权就是手段之一。在宋朝之前,政治秩序到底有多脆弱?我们先来说说唐朝。唐朝在军事制度上有府兵制和募兵制,前者就像是义务兵工作,所有人都必须要去服一段时间的兵役,不影响服兵役前和服兵役后的正常生活。

而后者就像是雇佣兵工作,想做多长时间的士兵就做多久,国家还会发工资。时间一长,问题便出现了。唐朝时期疆土广阔,长期驻守在边疆的士兵们拥有足够权力后,将国家疆土当作了私人领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唐朝不得不提高节度使的权力以制压,谁知节度使慢慢演变成了藩镇。范浚在《五代论》中指出:“兵权所在,则随以兴,兵权所去,则随以亡”

五代形势图

唐朝灭亡之后,五代十国的乱象便是藩镇权力过大导致的。在五代时期,谁的“枪杆子”硬谁就是老大,藩镇与天子身份不稳定。当藩镇实力足以推翻皇帝,藩镇便是皇帝,反之亦是如此,所以时代更迭的速度相当快。当赵匡胤即位成功,同时也代表着成为禁卫军的藩镇的成功,剩下的藩镇彻底宣告失败。为了不复五代时期的混乱,赵匡胤势必要将剩下的藩镇,以及手下权力过大的将领解决掉。

根据《续资治通鉴·卷二·宋纪二》中记载,“自唐季以来数十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兵,为国家计长久,其道何如?”。

于是便有了赵匡胤和赵普的对话。前朝的惨痛教训警示着赵匡胤,以武制武虽能取得的短暂的成功,但后期影响是无法预估的,例如唐朝节度使的演变。重文抑武的治国方针随后出现,赵匡胤以文统武,解决了历史上长达两百余年之久的藩镇之扰。

杯酒释兵权

赵匡胤又是如何“释兵权”?在杯酒释兵权事件之前,赵匡胤便开始做着准备工作,将禁军中不是他心腹的将领换掉,在事件发生之后,宫内侍卫的最高统领皆被撤职,自此也被选新任统领,从而达到降低职位威望的目的。但在撤掉的统领身上,如何让他们不会感受到自己离开军界,失去权势?调动他们做回节度使。

根据《续资治通鉴·卷二·宋纪二》中记载:“卿等何不释去兵权,出守大籓,择便好田宅市之,为子孙立永远之业,多致歌儿舞女,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

赵匡胤与臣画像

事情又回到最初,但不同于唐朝直接赋予节度使权力,赵匡胤出了一套详细步骤:以修筑工程为借口,给节度使足够的物质财富,条件是不能征用民工,要派军队去修缮,随后反复重复上一步,将军队不断派发出去。这招妙就妙在赵匡胤给节度使们制造了一个“权力犹在”的假象,让他们心甘情愿做事。

可这工程到底是有限的,做久了节度使也会起疑心,于是赵匡胤又下了一步棋,名叫问罪。节度使们拿着公款办事,难免会有偷奸耍滑的,赵匡胤以此为由,将等级比节度使高的官员下发至节度使管理的辖区内,美名其曰“辅助”。等到节度使察觉不对劲的时候,军队已经分配出去,上头又有高管压着,想要做点什么以表抗拒却是为时已晚。

二、 为何“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杯酒释兵权是为了解除权力集团对皇权的压制,从而达到中央集权的目的。而权力集团盛行的下场,便是如同“五代之乱”的景象。很多人又会表示,五代的出现只是个例,并不能代表权力集团横行的下场。因此,接下来将会从刘邦、朱元璋两个最具代表的帝王下手,分析他们为何会“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从而简述权力集团带来的影响。

五代十国时期

于秦汉时期,政治思想主流是分封,也就是异姓王。秦始皇统一天下,六国为郡,登基称帝,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出现的高度集权朝代。在秦始皇统一下,帝国的任一角落都处于他的控制之下,对所有官员拥有生杀夺予的权力。在建国之初,便有大臣提议分封诸侯,独有李斯一人反对,秦始皇听取李斯的意见,不再分封诸侯。秦始皇离世,分封思想席卷而来,六国纷纷自立。而诸侯和皇帝之间其实并不是我们所以为的附属关系,皇帝能直辖管制的只是王畿地区,分封给诸侯的地区并不属于皇帝的掌控范围。

根据《孟子·万章》中记载:“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也。”

由上可知,皇帝与诸侯是并列为称。刘邦同样想建立王权高度集中的王朝,但碍于分封大流,他只能不破而立,于是有了“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刘邦杀了韩信、彭越、英布等,除开他们开国功臣的身份,他们还是诸侯,这才是刘邦磨刀霍霍的根本原因,而这些人的性格、态度都是次要的。

影视作品中的刘邦

朱元璋也是极负争议的一名帝王,明初时期的胡蓝两案,几乎将开国功臣杀尽。明朝时期,藩王的力量每况愈下,朱元璋大杀功臣是太子朱标之死导致他担心继承者不能驾驭群原有班底。朱元璋立明朝时年岁已高,北方的蒙古势力一直是心头大患,前后八次北伐才彻底击溃北元,直至去世的前两年,朱元璋仍在北伐。

同时在此时外有劲地,内有功臣,太子性格温厚,皇太孙更甚,而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的班底中大多还很年轻,朱元璋在世还好说,倘若去世后内外同时发难,明朝势必会覆灭。由上可知,于帝王而言,任何权力集团都是潜在威胁因素,这些权力集团可以是任何人群。

胡惟庸案

三、 帝王的安内方略

当战争结束,天下已定,多数武将缺乏政治意识,容易被当枪使,成为政治斗争的帮凶,不参与政治斗争的,在面对巨大诱惑之下容易腐化堕落,从而演变成权力集团。权力集团腐化变质速度极快,他们的存在其实对国家和社会是弊大于利的,弑杀权力集团很大程度上是有利于国家稳定和长久治安的,所以在每个朝代都会出现权力更迭而引发的政治事件。

看到这里,可以知道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难得,它是少见甚至唯一一次没有演变成权力更迭的流血事件。权力集团势必要除去,但想削夺他们的权利,轻则拉帮结派,重则起兵造反。除开赵匡胤,其他帝王的手段相当直接——打。以武制武虽暴虐,效果却是最直接有效的,但什么时候打,怎么打等就要从长计划了。

影视作品中的赵匡胤

不同于其他朝代,宋朝是一个典型的文重武弱的朝代。很多人惊叹赵匡胤高瞻远瞩,手段高明,帝王之中的英才何止赵匡胤一人,但能以文御武的情况却不多。杯酒释兵权之所以成功,一方面恰恰证明赵匡胤并没有所谓的手段高明,他只是尽可能地遵循已有规则,将改革很好地伪装了一番,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五代时期的帝王都在不断地削藩,等到赵匡胤即位,藩王的势力早就不能与之匹敌,这也是其他朝代的帝王不效仿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原因。杯酒释兵权的成功存在一定的偶然性,刘邦、朱元璋等和手底下的人谈释兵权,谈放权,武将们难道就会坐以待毙?更别说试图以文御武。

总结

其中《吕氏春秋·先识览·察微篇》中记载,“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宋朝画像

这句话源于孔子和子贡的对话,当时鲁国有律,鲁国人在国外沦为奴隶,如果有人能把他们赎回来,可以到国库报销赎金,子贡却拒绝报销赎金,遂被孔子批评。子贡被批评的原因是他将道德标准拔高到了大多数人难以企及的高度,长久以往,赎回奴隶讨要赎金成了一件人人指责的行为,不讨要赎金又没能力承担费用,索性没有人会再去赎回奴隶。这个故事套用在帝王安内方略上来说同样成立,我们将道德标准无限拔高,只会让道德无地自容。

重臣握权能否仍然在其位谋其职,帝王放权能否带来朝政太平,显然,帝王们是不会以江山社稷为筹码去寻求一个答案的,他们只能遵循前朝经验去决策。而这个经验就是规则,除了仁义道德,规则的存在同样不可逾越。臣子与皇帝的关系就像是拔河,两者各执一端,没有裁判,但有一项不成文的规则,那就是不能越界。在这上千年的博弈中,规则在不断完善,双方都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权力从而达到平衡。倘若一方试图忽略、破坏规则,带来的结果无非是你死我亡。

在权力面前,任何温情都是无力的。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更像是述说了帝王与臣子之间的无奈,而非是单指那一方的过错。我们看待历史总是注入过多的私人感情,以杀功臣去判断一个皇帝是不是暴君,忽略了行为背后的原因,以及行为带来的后果。于帝王而言江山社稷为重,一切有关于铲除威胁因素而展开政治活动本身并不能算是一种过错。

参考文献:《续资治通鉴·卷二·宋纪二》、《吕氏春秋·先识览·察微篇》、《孟子·万章》、《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