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为何说西凉董卓是最大的胜利者?

 瓜子心 2020-08-08

引言

三国乱战的东汉末年,是因袁绍的惨败而开启的时代。也是袁绍将东汉皇权弄得坍塌而带来的时代。在他经他之手的东汉,党锢之祸,灵帝祸国,黄巾起义这些轰轰烈烈的运动发生在一起,世界的舞台被放开。无论是中原,还是大西北,更别说关东各地诸侯纷纷而立,诸神之战一触即发。而他的宿敌则回了老家沛国谯县,开始自己的传奇。袁绍是如何策划这一场又一场的战斗,又如何把自己的阴谋用到极致,又因为什么把胜利果实送给了别人,他不知道他这一系列举动给后来的朝代带来什么深刻影响。

公元前184年,中原大地上土地兼并十分严重,各个土地大户纷纷自立。而朝堂之上皇权弱小,灵帝之下的十常侍则成为了宦官掌权,中央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再也达不到强有力。而十常侍的操控下,地方的土地兼并越来越严重,天灾横行,大体上瘟疫遍布,民不聊生。一个名为张角的人出现,开启了东汉的混乱,黄巾之乱爆发。而这一系列的都是灵帝的制度导致的,史称灵帝祸国。袁绍的出现,逐渐扫清了皇朝内的争斗,正当袁绍统一天下的时候,一个人的到来窃取了袁绍的果实:董卓大军的到来。袁绍政变失败,而董卓成为了一家独大,袁绍如何一步步走到最后,董卓为何突然出现,袁绍这一系列的策划最终毁于一旦 。

董卓影视剧形象

根据《三国志》记载:卓既率精兵来,适值帝室大乱,得专废立,据有武库甲兵,国家珍宝,威震天下;卓性残忍不仁,遂以严刑胁众,睚眦之隙必报,人不自保。

不管是正史还是野史董卓都是不好的评价,但董卓能够拉拢人心,但这种拉拢则是排除异己的行为,所以董卓的暴政更是不得当场官员,他的称帝是十分激进的,也是十分错误的。

一、 四世三公的袁家,将东汉框架逐渐改变

袁家可谓是名门望族,四世三公的意思可谓是袁绍的家族辉煌,袁家四代都是司徒、司空、太尉这个位置而皇朝之下的权力机构虽然不在这些人手上。但这些人的手上则是管理了整个帝国的运行。这些人与太监,外戚,皇权有所不同,比如说外戚都是大家族,而这些大家族如何能够长期掌权,则是将朝廷内的人替换成自己的人。比如说禁军的首领,内朝上的尚书令,这些都是操控朝堂的关键位置,而袁绍就在禁军里担任重要岗位,弟弟袁术也在禁军之中,袁家逐渐操控朝堂上的重要机构,而这四世三公在朝堂上也是朋友众多,四我们知道只要权力够大,就有人求,越来越多的人与袁家接脉,一代三公就可以结交很多人,更别说四代了。

东汉的选举制度则是征辟制,是一种自上而下的选官,有名望或品学兼优的人来当官,而很容易受家族掌控。袁家就是这样,朝堂上的一系列官员都有袁家提拔和引路,经过这样的关系,越来越多的人投靠了袁家。袁家在刚开始的时候,都是一些地方的小县令,都在阴平和任城任职,袁安就在此担任过,本来是一个无人问津的小县令,却因为一场案件走上了辉煌的仕途。纠结来说也是袁安正直廉洁,当时楚王刘英谋逆案在此地开始,而当地官员为了自己的仕途,将百人之多的无辜百姓都皆为同党来邀功。

四世三公的袁家

而小县令袁安为了拯救这些无辜之人,整理重申素材上报皇帝,皇帝由此感动,释放百姓。而百姓沉冤得雪对袁安感激涕零,而他也成为了袁安治理无冤案,于是被皇上重点培养,在河南当官,政绩出色,走上了中央,担任太仆、司空、司徒。这是第一代三公,而他的三子袁敞则是第二位三公,再有太孙,袁逢与袁隗皆为三公,袁家集团再朝堂上就站得住脚了。

根据《后汉书·袁安传》:岁余,征为河南尹。政号严明,然未曾以臧罪鞫人。在职十年,京师肃然,名重朝廷。建初八年,迁太仆。

随着袁家集团的壮大,虽然不是权倾朝野倒也是十分圆滑,在朝堂上与宦官外戚皇权都保持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当时党锢之祸得时候,大家族纷纷牵连,无数人被抄斩,政治风暴越来越大,而袁家却丝毫没有影响,实力却还大增。袁家 第五代袁术袁绍的出现,将袁家在朝堂上做到了最大。

袁安人物画像

二、袁绍的搭台唱戏,拿到最后制胜得军权

党锢之祸中的大家族收到了牵连肯定是要找袁家帮忙,而袁家也是帮了一些有能耐的,一些大领袖。随着原来越多的人支持袁家,这就为了袁绍打上了深厚的基础,袁家势力越来越强大,但袁家还没有拿到军权,只要有兵就可以为所欲为,但袁家得名望可谓是十分大的,士族得代表。袁绍登场,当袁绍当上掌门人后无数的官员前来结交,而袁绍层层筛选进行结交,其中就有何进。

何进则是平定黄巾之乱得大将军,拥有者军权。何进与袁家结交也是为了朝堂上得支持,何进也提拔了袁绍作为自己的心腹,而袁绍得阴谋才刚刚开始。灵帝病逝,两个幼子刘辩和刘协,刘辩作为长子却胆小无能,相反的刘协作为汉献帝,却十分聪明,两人出身却十分不一样,刘辩在道观里长大,而刘协在宫中生长,思维肯定不一样。皇位得继承之间的战乱,袁绍悄悄得推动。何进是何太后的娘家人,属于外戚,而宦官蹇硕也深得灵帝喜爱,也拥有兵权,蹇硕作为宦官,何进作为外戚,两者开始争夺皇权。

但没想到内部出现了叛徒,灵帝驾崩的时候,蹇硕想秘密杀掉何进,但无奈有人告密何进溜走,蹇硕计谋失败,太子刘辩登基,何太后临朝。提拔了何进,也顺便提拔了袁家的袁隗也就是袁绍的伯父,而这一个人则是袁绍最后的后手。外戚执政就要把宦官打下,袁绍鼓动何进开战,此时的何进也是不想向全体宦官开战,毕竟只有一人有兵权,而此时的袁绍又鼓动宦官团结,说何进要全杀宦官,于是宦官也开始团结,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十常侍中何进内应郭胜

《资治通鉴·汉纪·宦官专权》记载:中常侍郭胜,进同郡人也,太后及进之贵幸,胜有力焉,故亲信何氏;与赵忠等议,不从硕计,而以其书示进。庚午,进使黄门令收硕,诛之,因悉领其屯兵。

蹇硕忘了何家是如何兴起,何家也是先从太监走的门路。何家本事屠户,收到郭胜的关系进到朝廷收到皇上宠幸,也就是说外戚何家也是当初的宦官扶持的。而唯独蹇硕有兵权,十常侍内也是十分懊恼的,于是与何家站在了一起,蹇硕被串通之后的十常侍和何进秘密谋杀,蹇硕兵权收回。

 三、袁绍政变,董卓出场窃取最后的胜利

当何进越做越大,终于把朝廷权力收来的时候,袁绍出场了,宦官被打下的时候,何家不能完全吸收,于是何家认为的心腹袁家,让他们吸收。当初党锢之变的时候何家还是屠户,而袁绍添油加醋给何进改变了整个事件的原貌,说党锢之变外戚死的如何惨,宦官不除,外戚必亡,而这时候的何进母亲,弟弟都受到宦官的不断献礼,何家则说宦官不必全灭。

何太后影视剧形象

而何进左右为难,这怎么办,这时候袁绍则说,只要您出兵,我袁绍所有猛将都可支持,以清君侧的名义吓唬太后,这可是挑唆兄妹关系,而何进同意了,原因是袁绍对何进开始洗脑,让他知道与太后不是一路人。袁绍的目的很明确了,宦官与外戚撕破嘴脸,两个势力同归于尽,而何进根本不知道这种最后的结果。

《资治通鉴·汉纪·汉纪五十一》记载:绍以为中官亲近至尊,出纳号令,今不悉废,后必为患。而太后母舞阳君及何苗数受诸宦官赂遣,知进欲诛之。

当外戚和宦官撕破脸了,如何收场,袁绍失误了,选择了外兵入京,他考虑到了危险性,以为能控制,但差了一点。这时候董卓已经来了路上了,何进连忙让他们暂且进行,因为何进也在犹豫,随着声势浩大,何太后心虚了,就把宦官罢免了。何进觉得这是最后的结局,而袁绍则不愿意看到这种结局,极力鼓动,而何进完全不同意。于是袁绍看来控制不足,于是自己假传何进命令,说将罢免的宦官在返乡路上逮捕,而且袁绍控制了何进的文书部门,何进根本不知道,于是宦官知道不与何进拼死一战根本活不成,向太后哭诉,于是太后心软重新恢复宦官。

《资治通鉴》封面

何进知道恢复后,赶忙去问怎么回事,就在禁门门前,太监们对何进一顿痛骂紧接着杀了何进。这时候袁绍出场,掌握何进的部分权力,对太监进行血洗,而他的伯父袁隗假传圣旨,把宦官主要领头人斩杀,而又命令袁术又在挑唆何进手下,说是何苗搞死了哥哥,而这些手下逃亡到董卓那,对董卓说何苗害死了何进,于是董卓把何苗也杀死,何家宫外势力连根拔起,袁绍一步一步做的天衣无缝。

正当袁术统一江湖的末尾,董卓到来了洛阳,这时候洛阳大乱,皇帝出逃在北郊避难,而董卓与刘辩相遇,看到刘辩如此懦弱,刘协如此聪明,就起了废帝的心思,当然可不是为了天下大计,立刘协则是因为刘协没有背景,易于掌控。于是回京,两股军事势力碰撞了。上文说了何家部分首领投奔了董卓但没有归降董卓,袁绍想控制这股势力,于是不易与董卓撕破脸,就在这一步,袁绍走错了。董卓废帝,刘协称帝,而袁绍将外戚,宦官都清理干净了,扶持刘协的董卓则成了朝中第一功臣,和袁绍密谋的一切,最后的真是的权力到了董卓手里。

汉献帝刘协

评价

而这时候,中国最多传奇的历史就开始了,英雄纷纷登场:乱世枭雄的年代开始了。济阳县里的男婴,白水乡里的火光,横扫六国的军神,外强中干的帝王,他兴复大汉,维持大汉,大汉最后的结局也在他手上结束,刘家最后成为历史中的尘埃,四百年的历史,最终逝去。

袁绍拥有七十万军,手下拥有众多的勇士,张郃武艺精湛,许攸计谋超凡,但最终太自负,根本不听取他人意见,而许多的谋士都得不到重用相反在重要岗位上采用了庸人,官渡之战的惨败,曹操那一句:若袁绍用子言,吾事败矣。许攸的才能最终被曹操决定而袁绍却这么说:汝与曹操有旧,想今亦受他财贿,为他作奸细,啜赚吾军耳,猜忌让袁绍丧失了最好前程。也许在董卓到来之前是袁绍的高光时刻,也是袁绍最辉煌的时代,一步扣一步的计谋让人无不佩服,但也许是历史的抉择,袁绍始终就要被历史吞灭,而那七十万的大军也成为另一个战争机器的傀儡。

而何进被后人成为妇人之仁,而何进死在宦官手里却十分的平淡,外戚与宦官政权,如果何进诛杀了所有太监,呢么他就是最后的胜利者,而袁绍的清君侧也未必能打过何进,毕竟何进还有宫外势力。而何进不死,董卓在一时也不会叛变,而大汉还能持续一段时间,但暴动最后是重要发生的,因为东汉的时候,土地越来越少,人口越来越多,无数的农民流离失所,而黄巾之乱就是典型。

参考文献:

《三国志》

《后汉书·袁安传》

《资治通鉴·汉纪·宦官专权》

《资治通鉴·汉纪·汉纪五十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