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尸居而龙兴”,漫谈为何说赵祯与刘太后权力博弈是场“僵局”?

 瓜子心 2020-08-08

引言

作为华夏历史上四位庙号仁宗的皇帝之一,宋仁宗赵祯堪称帝王至仁至善的典范,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不同于元明清时期三位仁宗皇帝的褒贬不一,宋仁宗可谓是实至名归的仁宗皇帝。在第一位拥有仁宗这一庙号的皇帝宋仁宗在位期间,国家歌舞升平,鲜有大的纷乱,朝中能臣辈出,经济发展人民安居,华夏历史上最早的纸币也是出于此间,足见其社会经济之繁荣。

同时,能被后世记得住叫得出名的北宋文士能臣干将也多集中于此时间,不论是作为欧阳修伯乐的晏殊,还是作为三苏曾巩伯乐的欧阳修,包括受晏殊邀请担任南京书院讲师的范仲淹,以及与范仲淹彻夜长谈成为其弟子的后世大儒张载,甚至周敦颐、二程、司马光、柳永,包拯、韩琦、富弼、狄青等人无一不是仁宗朝人。一时群星闪耀,后世无有能望其项背者。

北宋三苏

华夏历史的四位仁宗皇帝,除了首位的宋仁宗,还有元仁宗、明仁宗朱高炽、清仁宗嘉庆,四位仁宗皇帝相较而言,均有宅人宽厚和再造盛世之处,但唯有宋仁宗在位最久,国家安平也最为长久。通过经济手段维持的与辽国和西夏的边境安定关系,前所未有,甚至在仁宗驾崩后,辽国皇帝还遥远哭泣以为祭拜,国中百姓自发祭拜之人更是不可胜数。仁宗皇帝,堪称一个“仁”字。

在仁宗皇帝赵祯成为真宗接班人的那天起,他的养母,成都人刘太后便开始成为了站在他背后护他周全保他皇位的第一人。双方起始的相处可谓母子情深,但在赵祯登基之后双方的关系开始产生了微妙的变化,一场长达十年的朝堂博弈由此拉开了序幕。

宋仁宗

一、刘太后对赵祯无微不至的关心是母子二人和谐相处的基石

在赵祯还不明所以的时候,宫内周围的很多人便知晓了刘太后其实并非赵祯的亲生母亲。刘太后本名刘娥,年少时身世凄惨,曾以孤儿的身份在成都街头乞讨为生,被同为成都人的龚美发现,二人开始以兄妹相称结伴同行,一路前往到了都城东京开封。龚美本是银匠,手艺十分了得,在开封打制银饰的过程中结识了宋太宗赵二奢第三子赵恒的幕僚张耆,张耆早有耳闻赵恒对四川美女情有独钟,便借此机会将龚美的妹妹刘娥送给了赵恒,赵恒欣喜若狂,这样本来身世凄惨的刘娥摇身一变竟成为了皇子的王妃。

更为重要的机遇是赵恒后来成为了大宋朝的第三位皇帝——宋真宗,刘娥又摇身一变成为了刘皇后,后来真宗去世,刘皇后的人生开始到达顶点,遵照真宗遗嘱以刘太后的身份辅佐小皇帝仁宗赵祯治国理政。在刘娥还是皇后之时便将赵祯从生母李妃身边接来当做自己的儿子养育,只因当时李妃是刘皇后的一位侍女。刘皇后视赵祯若己出悉心教导苦心训练,也常被后世称颂。

刘娥

真宗皇帝赵恒的儿子皆早夭,所以在得到赵祯之后,刘皇后十分爱惜,亲自接到自己宫中抚养照料,在日常起居和培养方面竭尽心力。比如要求赵祯从小开始便在自己居住的慈元殿生活,方便看护他的安全,还亲自对赵祯说明在结婚以前必须一直居住在慈元殿母后的身边。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记载:章献明肃太后保护仁宗皇帝,最为有法,自即位以来未纳皇后以前,仁宗居处不离章献卧内,所以圣体充实,在位最为长久,章献于仁宗此功最大。

另一方面,在对赵祯的教育方面,刘皇后也是下了一番苦心。赵祯登基之时年仅十一岁,当年的刘皇后成为了刘太后,太后选拔宫中饱学之士充任皇帝的老师,讲授儒家经典,从小培养仁宗皇帝的治国施政理念。在这期间,刘太后甚至以真实案例教育仁宗。宋初太祖太宗皇帝四处征伐获来的奇珍异宝均被置放于宫中一处禁地,这处禁地成为了仁宗皇帝的好奇所在,一日刘太后择机将禁地开放,趁机教育赵祯,指出此地宝物皆是失德失政的君王所遗留,堪称是宫中的一大警示,希望皇帝能够有所领悟。

《曲洧旧闻》记载:若取以为玩好,或以供服用,则是蹈覆车之故辙,非祖宗垂训之意也,词色严厉,中官皆恐惧流汗,后之用心,岂不深且远哉。

曲洧旧闻

即便赵祯皇帝不是刘太后所亲生,但在对其的教育方面,刘太后已经完全尽到了一位母亲的责任。从生活习惯到道德观和价值观的培养,刘太后都已竭尽所能。另外在生活方面,也同样做到了面面俱到,比如有一段时间赵祯患了咽喉疼痛的疾病,刘太后立即下令宫中御厨,不得将海鲜之类的食物进献给皇帝食用,关怀细致至此,可见一斑。

仁宗皇帝赵祯从小便认为刘太后是自己的生母,在这位母亲的严厉教导下逐渐长大成为一代仁君,最终在位四十二年,成为宋朝在位时长最久的皇帝。十几年的养育照料建立起了这对母子之间的深厚感情,作为母亲的刘太后尽心尽责始终如一,仁宗赵祯也不负所望,母子二人的和谐相处也成为了当时的一段美谈,即便后来赵祯知道了生母的真相也依然对刘太后抱有无限的感怀,不得不说这与刘太后从小对赵祯的深切关爱不无关系。

北宋皇宫

二、刘太后执政教导背后隐藏在亲情之下的政治考量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太后刘娥是有着高明的政治手段的,从她对北宋著名争议宰相丁谓之的任用就可看出端倪。祖籍河北的苏州人丁谓之是宋真宗时期的朝堂红人,对真宗赵恒的心思可谓是揣摩的颇有心得。比如不顾群臣反对修建玉清宫,借真宗之死打击寇准, 致使寇准最终病死在一路南下被贬的路途中,这样的一个奸臣却是真宗朝后期的宰相。刘太后作为真宗的皇后,对丁谓之不可谓不熟悉,却在仁宗刚即位年幼之时依然任用丁谓、王钦若等有五鬼之称的奸臣担任宰相,政治考虑之深远可见一斑。

丁谓书法

作为孤儿寡母执掌赵宋皇家江山的刘太后和幼童赵祯,不得不依靠先帝的旧臣来暂时维持局面,一方面有利于争取旧臣的支持稳定局面,另一方面也向外传达出一个萧规曹随不会乱加更改朝廷政令的信息,一言以蔽之,即是让所有人都能放心。在刘太后逐渐稳固大局后便开始了她自己的雷厉风行。刘太后深知丁谓之之德不宜担任宰相,很短的时间后便将其罢免贬谪,值得一提的是将丁谓贬谪的那个地方叫雷州,正是丁谓当年贬谪寇准的地方。

相反的是,对于曾担任过真宗朝宰相、以忠正耿直著称的王曾却被刘太后再次任用担任宰相,任职时间也远远超过了丁谓,由此可见深居宫内的刘太后对朝堂官员政事看的极为清晰。山东人王曾是华夏科举史上十七名连中三元的人物之一,一生正直忠诚,死后被授予文正的谥号,这一谥号在华夏史上也仅有二十七人获得,可谓是文臣的至誉。清代大学士纪晓岚博古通今文章卓绝,也不过被谥为文达,连中三元又被谥为文正者,史上仅有王曾一人。

王曾读书台

除了在用人方面体现出干练老辣之外,刘太后在范仲淹等人上谏请求还政于仁宗皇帝之时所表现出的智慧更不是一般人所有。在范仲淹等人提出建议后,刘太后立即在仁宗面前当中表露心声,提出自己并非专权,仅是希望将仁宗培养成为熟知政事策令的明君,这一点也得到了当时尚年少的仁宗赵祯的认可。

《宋史》记载:臣无他闻,但人言天子既冠,太后宜以时还政。太后曰,我非恋此,但帝少,内侍多,恐未能制之也。尝上三说五事以论时政。

刘太后是这样说的,也同样是这样做的。实际上很多政事的抉择刘太后均让少年仁宗皇帝积极参与,提出自己的看法,比如关于地方政府在审问犯人量刑的事件上,仁宗就依据《尚书》提出了希望不要滥施刑罚的要求。

《尚书》记载:钦哉,钦哉,惟刑之恤哉,惟刑之恤哉。

尚书

刘太后尽心引导赵祯提高执政能力向着成为一位明君的路上前行,这不仅成为日后仁宗皇帝对刘太后心怀感念的地方,更成为了刘太后家族外戚得以保全的最重要因素。在辅佐指引的过程中,刘太后无时无刻不小心翼翼,在谗臣建议其称帝成为武则天第二的时候能够破口大骂,坚决维护赵宋皇室;在与仁宗皇帝一同进庙祈拜之时,自己的官轿一定保持在皇帝的后边。这些细节也可见刘太后处事之时无时无刻不具有的政治考量。

在仁宗皇帝赵祯即位后的前十一年,刘太后兢兢业业悉心教导少年皇帝,逐渐将国家大事的脉络机宜尽数传授,还将朝堂之上的忠臣奸臣一并展现,在她去世之时除了为仁宗留下一个正气的朝堂之外,还留下了一个蒸蒸日上的中原帝国。刘太后垂帘听政时期,宋朝的经济文化均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人才的培养更是显得熠熠夺目,比如唐宋八大家中宋朝的六位大家均出于仁宗朝。刘太后的宫廷做法堪称大家手笔,在交给仁宗皇帝政权的同时既巩固了与仁宗皇帝的母子情深,又保护了自己的族亲。

繁华的北宋都城

三、宋仁宗遵从之后的有限反抗仅是为了自立权威

应该说仁宗皇帝与刘太后的相处还算是融洽的,毕竟刘太后一直当仁宗为自己的亲子,细心关照,教授朝堂军国大事,仁宗赵祯也以同样的孝心回报着刘太后。总体来说,在宋仁宗即位的前十年,母子融洽中叶隐含着博弈,只是这场博弈的天平始终倾向的是刘太后,比如对于皇后的选择,对于新科状元人选的定夺,可以说仁宗少年时期一直生活在刘太后压迫和温情并存的母子关系中,仁宗对于太后始终怀着一种复杂的感情。

这种遵从最终在公元1033年随着刘太后的驾崩而出现了变化。刘太后生前曾拟定了仁宗的庙号,一曰天圣,一曰明道,仅从字面来看二词气势宏大,堪为帝王庙号,但细思之下又会发现不一样的地方,比如二圣,拆开来看便是二人圣,明道,拆开来看便是日月道,可见刘太后对当时天下权力的执着,认为当时天下存在着两位圣主,存在着一日一月即一阴一阳的圣主,这些都引起了仁宗皇帝后来的不满。

仁宗时期状元王拱辰墓志

最大的不满爆发于仁宗皇帝最终知晓了自己的生母并非刘太后,还知晓了刘太后的遗照中曾要求在其去世后由杨太后垂帘听政,仁宗对于刘太后的不满达到了顶点,开始宣泄。首先将刘太后生前任用的一干人等系数放还,比如曾寄养刘娥的张耆、词人宰相晏殊等人,随后又将宫内的一些人员进行了更换。

《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辛巳,供备库副使杨安节、东染院使张怀德并除名,配隶广南。技术人张永信杖脊配沙门岛,娄文恭配儋州。又降内侍高品陈思忠为西京高品,上清宫道士韩文成配广南。

除此以外,仁宗皇帝对刘氏族亲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打压,同时将刘太后时期贬谪的官员进行了部分召回,尤其是在上书太后要求还政于仁宗的范仲淹、林献可等均得到重用。

《续资治通鉴长编》:文成亦因刘美家婢及思忠请托禁中。至是,有司发其奸状,故皆坐之。

续资治通鉴长编

仁宗皇帝在亲政后处于树立自己权威的需要进行了一系列动作,包括调查亲身母亲的事件,这一事件甚至流传至后世成为了“狸猫换太子”的原型,还包括打击刘太后生前重要的朝堂大臣、打压刘太后的宗族亲戚、将刘太后贬谪的官员重新重用等等。这些均可看成是仁宗与太后十年博弈的一个有限反弹,实际上,仁宗并非惧怕刘太后留下的这些安排,只是需要借此树立自己的威名和声望,仁宗的这些举措也确实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连石介都称赞道:发号施令,风行雷动,可谓尸居而龙兴,水默而神竦。

评价

自古皇权最担忧的便是外戚和宦官两事,尤其以汉朝的外戚与唐朝的宦官最为臭名昭著。宋仁宗与养母刘太后的博弈也正是外戚与皇族的一场争斗,不同的是,刘太后出生苦寒,背后本身不具备强大的势力,这也决定了刘氏外戚始终只能是一个附庸的角色,无法真正威胁到皇权,刘太后后来的举措也说明其早已认识到了这一点。

仁宗作品

实际上在宋真宗去世后刘太后在宫中唯一的亲人便仅剩仁宗皇帝赵祯了,赵祯不仅扮演着亲人的角色,还是刘太后地位得以巩固的唯一依凭。双方的博弈也是从此处开始,一方面刘太后尽心尽力辅导少年皇帝赵祯,另一方面,赵祯也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亲人助自己站稳位置,母子双方出现了这样微妙的互相依靠又提防的关系。

刘太后最大的担心是仁宗皇帝听信了其他朝臣的谗言,不仅不再接受自己的安排,甚至可能将生母李妃之死怪罪在自己的头上,这样不仅威胁自己的位置还可能祸及亲族。幸运的是仁宗皇帝一生纯仁,并未对此有太大的芥蒂,尤其是在看到刘太后将自己的生母葬礼安顿的头头是道之后,更增添了他对自己这位母亲的尊崇。后来刘太后还政,宋仁宗通过有限打击刘太后的生前安排树立起自己的权威,双方的博弈可谓画上了一个较为完满的句号。

参考文献: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

《曲洧旧闻》

《宋史》

《尚书》

《续资治通鉴长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