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曹操的崛起结束了东汉末年的割据局势?也让东汉天子成为了傀儡

 瓜子心 2020-08-08

前言

东汉末期中央政府在凭借地方各大势力的帮助下最终平定了席卷全国的黄巾军大起义,这次起义对于本来就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际的东汉政权是一次致命的冲击。东汉地方州郡此时以及各方豪强地主在平定黄巾军起义的过程中积累了赫赫战功,并且趁机将自己的势力不断扩大,最终逐渐构成了东汉末期的地方群雄割据的政治军事局面,这种情况使得东汉天子只存在者名义上的统治权。

一时间东汉统治者好想回到了春秋时期周天子势微的政治状态,地方群雄逐鹿,丝毫没有将大汉天子放在眼里,况且时任东汉皇帝的献帝也只有区区十来岁而已。不论从身体还是心理上来说都是一个完全不成熟的状态,汉献帝在董卓、曹操豪强的控制下,终成傀儡。董卓利用"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不断想要地方诸侯进行相互征伐,坐享渔翁之利,无奈遭到天下群起而攻之。

董卓与汉献帝

公元192年董卓被吕布杀死之后,整个东汉王朝彻底进入了诸侯纷争的局面当中,东汉刘氏的天下也基本上被地方豪强地主和汉室宗亲所瓜分完毕。其中作为东汉统治中心的北方地区在董卓死后逐渐形成了以马腾、袁绍、曹操三足鼎立的军事割据局面。三大势力暗自积聚力量不断发展自己的地方势力,虽然一时间没有那个豪强想要夺取大汉天子的皇位,但是从当时的发展情况来看这也是迟早的事。

三大势力中马腾势力位于北方地区的西北,袁绍出身于世家大族,袁氏一族在东汉王朝时期四世三公,由汝南袁氏的名望之称,其文武团体不论从质量还是数量上来说在全国范围内都处于绝对优势,不然当初讨伐董卓之时也不会推举袁绍为盟主。曹操在镇压黄巾军起义中不断崛起,势力发展很快,并且在北方与袁绍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两虎相争已经无法避免。

《三国志》载:"袁紹忿忿而去,且袁氏樹恩四世,門生故吏遍于天下;倘收豪傑以聚徒衆,英雄因之而起,山東非公有也。不如赦之,拜爲一郡守,則紹喜于免罪,必無患矣。"

曹操

曹操势力的崛起

曹操出生之时东汉王朝就已经处于极度腐败的政治局面当中,并且当时卖官鬻爵的现象非常严重,曹操的生父曹嵩就是通过花费重金最终做到了当朝太尉的官职,,当然也不能说有钱就一定能够买到如此高的官衔,曹嵩还是有非常强硬的后台关系的。曹嵩还有一个身份就是大宦官曹腾的样子,曹腾在当时宦官掌握朝政的时期权力非常大,想要提拔自己的养子本来就是小事一桩。

因此曹家依靠曹腾的宦官势力以及曹嵩的太尉地位逐渐成为了地方新型豪强地主,他们经常获得皇帝的大肆封赏并且私下也进行了大量的土地兼并。不仅如此曹家已经掌握了大量的依附人口,并在农闲之时训练家丁,从一定程度上来看,曹氏家族是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政治实力和军事实力的。正因如此,曹操可以进入东汉的官僚机构,依靠父辈的背景谋得一官半职。

许昌古城

虽然曹操从小就受到东汉那种腐朽官场风气的熏染,但是他却并没有向父亲那样或者其他腐败官员那样去为自己谋取私利。相反曹操对于当时的宦官问题十分厌恶,并且经常和父亲谈论自己的远大抱负,他想要彻底清除东汉末期的那种腐败气息,想利用新兴世家大族的远大理想去经营、治理整个国家。因此,曹操这种出淤泥而不染,想要救国救民的思想得到了当时诸多名士的称赞。

正在曹操觉得自己一身抱负无处释放之时,黄巾军起义给他提供了绝佳的时机。为了能够扬名立万,曹操在与父亲沟通之后变卖家财最终训练了一支近5000人的私人武装,在镇压黄巾军的战争中,曹操战功卓著,很快升任了典军校尉。此后曹操的名声逐渐依赖了周围豪强的投奔。许诸、李典等地方小地主,在这些人的帮助下,曹操在青州一举歼灭黄巾军主力,俘虏近30万,由此声名鹊起。

诸侯割据图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以及治理军队的措施

曹操在青州地区取得镇压黄巾军的决定性胜利之后,将所俘获的大量降兵并入自己武装部队当中,并且进行规范的军事训练,对于不想继续打仗的人,曹操也非常尊重他们的决定,给予他们一定的盘缠让他们还乡。曹操的这种做法为青州兵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此后青州作为曹操的根据地之一,成为了曹操四处征战兼并弱小割据势力的大本营。

《三国志》载:"信力戰鬭死,購求信喪不得,衆乃刻木如信形狀,祭而哭焉。追黃巾至濟北。乞降。冬,受降卒三十餘萬,男女百餘萬口,收其精銳者,號爲青州兵。"

从原来各处豪强相继归附的几千兵马,到如今数万人的庞大军队,对于曹军的部队供给和有效管理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与此同时曹操的势力也已经不仅仅局限于青州一地,而是再迅速扩张,势力范围的扩大也对曹操的政治管控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过曹操势力崛起之后也不乏文臣武将,尤其是在文臣方面,曹操已经集结了向荀彧、郭嘉这样的能人,他们对于曹操今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规划作用。

青州兵

也正是在荀彧的建议下,为了提高曹操在北方的声望以及稳定对于新征服地区的统治,曹操效仿董卓再一次搬上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戏法。曹操将当时的皇帝汉献帝接到洛阳,由此献帝成为了曹操控制下的傀儡,皇帝掌握在曹操手中,这让当时还没有想要推翻东汉政权,进行改朝换代的众多诸侯们惊慌失措。

虽然他们明知道献帝所下的每一道旨意都是曹操逼迫的,但是他们的确没有充分的理由去抗旨。曹操在保证庞大军队的供给方面实行了军事屯田的举措,当时曹操在北方地区划分大量的军事屯田,这些土地由专门的军士进行耕种。同时他还鼓励帮助势力范围内自耕农的耕地,确保自己统治辖区内的经济能够平稳运行,粮草能够得到充分供应。

荀彧

官渡之战以及曹操称霸北方

曹操在青州形成了自己的势力范围之后,通过"挟天子以令诸侯"以及军事、民事屯田之后,在北方的势力逐渐扩大,并且甚有和当时北方霸主袁绍抗衡之势。当然曹操心知肚明,如果立刻发动和袁绍的战争,自己必然会处于绝对的劣势,因此他先向周围实力较为弱小的军阀采取军事行动,并且尽量避免袁绍方面的注意。

从公元197年开始曹操不断向周边用兵,逐渐将袁术、吕布等人的势力据为己有,声势愈发浩大,同时曹操还南征刘表,使其在短时间内不在形成对自己势力范围的威胁。由此曹操已经逐渐解除了南方势力的威胁,终于可以专注与北方地区的争霸战争。袁绍此时已经感觉到了曹操对自己已经形成了威胁,但是他比较自大轻敌,完全没有将曹操放在眼里。

官渡大战

袁绍认为自己拥有天下最为完备的文臣武将集团以及最具战斗力的军事武装,并且袁绍在北方所占据的领土均是富庶地区。袁绍虽然当初进驻洛阳之时诛杀了大量宦官,但是迫于天下局势并没有立即称帝。但是到了公元200年左右,袁绍开始越来越想要成为天下新的君主,改朝换代的心情越来越迫切。

由此,北方老牌的军事武装割据势力袁绍和新兴的军事武装割据曹操之间的矛盾已经不可调和,公元200年双方在官渡地区爆发了一场决定双方谁能主导北方的战略决战。曹操及其谋士集团深刻揭露了袁绍方面所存在的巨大弊端,并且利用几方团结一气的精神多次取得了胜利。袁绍的刚愎自用使得众叛亲离,尤其是谋士许攸的背叛直接导致了袁绍的失利。许攸深夜投曹操,并且献了火烧乌巢一计,最终取得了官渡大战的胜利。从此,曹操成为了北方的新霸主。

《三国志》载:"諸將以爲不可敵,公曰:吾知紹之爲人,志大而智小,色厲而膽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畫不明,將驕而政令不一,糧食雖豐,適足以爲吾奉也。"

火烧乌巢

评价

曹操的崛起有着其必然的历史因素,首先早在他还尚未领兵作战之时,就已经处于一个地方豪强的生活环境当中,虽然曹氏一族算不上什么世家大族,但是他们有着强大的政治特权和地方的经济特权,这为曹操今后能够加入到群雄逐鹿的争霸战争中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有了这种稳固的家庭条件和地方条件也并不能足以保证曹操的崛起,曹操本人还有着那种政治家境界的眼光和胸怀,后人称之为乱世之奸雄,也并不是对其为人品行的一味贬低。相反曹操在招纳贤士的这一层面上,相信在当时那个时代没有几个人是能够超越曹操求贤若渴的心态的,即便是刘备或许也要差上曹操一筹。

曹操能够利用镇压黄巾军起义的这个机会为自己的崛起添加足够的军事力量,这也彰显了天时对于曹操的积极作用。天下大乱之世,曹操能够把握住历史机遇不断发展壮大,使得乱世出英雄这句话得到了充分展现,而且曹操在军事力量不断壮大,势力范围不断扩大的情况下能够合理地进行管理,这凸显了曹操本人及其集团非同寻常之处。

曹操能够取得官渡大战的胜利并不是偶然的,他敢于凭借自己一两万的军力去和袁绍的十万大军进行军事对话,一方是因为曹操有着过人的胆识,一方是因为他已经看透了袁绍存在着必然失败的决定因素,那就是内部矛盾重重。官渡大战胜利之后,曹操逐渐完成了北方地区的统一,成为东汉末期最大的割据势力。

参考文献:《三国志》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