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为考试而投机学习的艺术

 陆老师的后院 2020-08-08


近一段时间,学生陆续向我反馈考试成绩。有好些个学生,根本没学多长时间就通过了竞争第一阶段,进入了面试环节。

我知道分享喜悦,乃是人之常情。跨越了竞争第一阶段,角逐进了上岸第一梯队,我当然比学生还开心。但高兴之余,我还是有些许担忧:毕竟这个世界,助你成事的除了自己那点主观能动性,剩下的就是运气了。

说实话,作为老师,在传道传道受业解惑的同时我还饶有兴趣的不停的研究着考试命题的逻辑,我一直坚信通过研究,可以发现一定的规律,并把规律总结成经验或抽象的理论文字,形成一种武器,灵活运用。

我为什么要乐此不疲的研究命题的逻辑呢?

因为考试的确是一门技术,且这门技术可以在你已有努力学习的基础上,大概率提高运气的比重。

掌握这门技术的前提条件,你必须先利用好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坚定信心,踏踏实实学点最最最基础的知识从而搭建好框架。如果你没有基础知识这个地基和框架在,上层纷繁复杂的理论知识点,你到后期根本学不进去,换句话说,就是无法进行查缺补漏和填充。

民工盖楼,都知道等着建筑工地把地基打了,打好钢架,再上去施工。作为一个学习者来说,你也得懂。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如果基础不牢,就不要想着你能够做到有意义学习、迁移、同化、甚至内化了。


至于,考试与个人主观能动性之间,你需要具备的哪些优秀的特质,我建议你点开视频看一看,听一听,学一学。

有关个人努力和心智建设的文字,我这些年没少写。如今,我也懒得再写,翻来覆去变着法子和套路写一样的东西,不是我没这本事。而是同一水平的无限次重复一个理念,对我来说了无心意。我也不是搞传销的,忽悠人不是我的天职。

话说尘世间,经世致用的方法论,就是如此的朴素。朴素到任何人都能张嘴说两句,但大多数人,只会张嘴喷,行为上根本做不来。这就是你要问的“为什么懂了很多大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因为你只会重复,从不实践。你既没有靠这个道理成功过,也没有因为这个道理受过罪。所以,这道理不是你的。不是你的,你也悟不到。就这么简单!仅此而已!

我在朋友圈发了状态,文字和内容如下:

既然赞够了,那就履行承诺。说说这关于为考试而投机学习的艺术,怎么学,如何练,怎么应试。




1.学前-先知

考什么,就得学什么。这是不是点对点,精准的理解?

可是多数人,并不知道具体考什么。抱着想法,某宝几十块钱的书一买,内心立马有一种如获至宝的快感。你买之前,怎么不问问你自己。卖书的那人到底是个啥角色?一个书商而已,他跟考试之间有什么深刻的联系?

你能轻而易举能获取的书,别人凭什么不能?

学来学去,学的同样的内容。最后在分数上那点差距,是因为什么? 因为你傻么,而别人聪明么?因为你懒,而别人比你勤奋么?如果这么想,那未免太肤浅了。

往深刻想了,从低到高,从易到难的顺序依次是:目标,执行力,信心,耐心,意志力,抵御诱惑的能力,理解力,复盘自省能力,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迁移能力。

(说实话,多数人没有这些能力,要么世界上怎么那么多普普通通的人。然后,普通到庸常至极无可奈何时,随口一句:平凡可贵,平淡是真?) 

目标,这很好理解。你学知识,学理论,你得有个目标。你说,你是为谋个工作,解决生计问题而学习,我觉得一点都不功力。最后,社会上多一个自食其力,还有点文化的人不好么?

目标,谁都知道。嗯,我要进体制,我得养活自己。可怎么执行呢?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行不行? 按我说,行,但有个条件,这世界上就你一个人,没人和你竞争。

但是现实呢?所以,别单纯,当别人挑灯夜读,头悬梁锥刺股的时候,你在呼呼睡觉,当别人下笔有神的时候,你刷抖音刷的哈哈大笑。不妨想想真到“尽人事,听天命”的时候,老天为什么偏要照顾你的命呢?你又真的安安心心,尽过多少人事呢?

执行力。这仨字,扪心自问,拿出随意一只手,摸着你跳动的心脏,同时用大脑想想“执行力”你到底有没有?你能不能在一段时期内,持续精进的贯彻执行你的目标?

如果没有,那该怎么办?报班?别单纯,镰刀正等待着你的智商税。
你如果自己没一点执行力,也认识不到你的目标对你人生有多么深远的影响,那注定一事无成。扶不上墙的是烂泥,上帝也救不了一个没有活法的人。
信心,耐心,意志力,这些不聊了。去老老实实看上面的视频,给自己洗洗脑,静静心。我说的对不对,自己带着批判性思维去审阅,你会有自己的答案。
这抵御诱惑的能力,是什么
因为生活在一个灯红酒绿的社会环境中。你自己的精神情绪状态,是会被外在环境变化所影响的,影响程度的大小取决于你个人的定力。
假如,你刚学了没三天,状态好不容易培养出来了。突然一个电话,叫你出去吃喝玩乐逛街。你转念一想,都学了三天,要出去散散心。散完一回家,打开书你发现自己看不进去了,为什么?因为状态没了……
你以为状态,很好培养么?
对不起,咱都是普通人。肩上扛着的物件是人脑,不是电脑,不是一开机就能随意打开软件工作。(真相,一个人如果没有长期的学习思考状态,大脑和动物大脑基本上没区别,除了吃喝情欲没别的。)
好,那么重新培养状态吧,下次电话又来了。你是抵御还是不抵御,你能不能经得住诱惑,这个问题留给你自己。这东西教不了,只有自己想通了,才有救。
理解力。这人吧,打小上学懂点事之后,就被家长老师灌输学习要理解,理解了才能记得住。
殊不知,你爸妈,你老师都是在靠死记硬背这句话,才能转述给你。
到底啥叫理解?

相信我说的话,多数人不理解,理解到底是个啥意思。你好好品这句话。极其的讽刺……

理解,说的就是你能对一件事物理清来龙去脉,并能够加以剖析分析其中原理,进而形成自己的见解且符合客观事实。

这时候,就有人跳出来着急的要问。老师,怎么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呢?

这极为朴素的真相即是,先把事物的概念,好好学习明白。起码,能记住事物的概念。

理解的起步,是对事物概念的解读。是什么,就是什么。是A就不是B。概念找不准,理解必然错。没毛病,你细品。但是因为概念枯燥,多数人不想学,所以很喜欢说一句,没用。依我看这是傻逼的见解,你千万别学他们。

学习这条路,本就是少数人通往成功的路。这路会考验一部分人,惩罚一部分人,成就一部分人。请问,你是哪一部分的?

复盘自省能力。说白了,就是巩固。巩固什么,巩固你学会一切正确的知识概念和观念。怎么检查你巩固的到位与否?是道士,你下山历练。是学生,你参加考试。就这么简单……人这一生当中,会有很多小问题,会有很多试卷要答。小问题,你不解决,最后堆着堆着都会变成大问题。坦然面对自己能力欠缺,从而认清事实不断努力,多数人没这觉悟。(不信,你自己留心观察,得知了真相,也别悲凉,要知道傻逼的存在正是你通过成功道路的优质条件。)

去学着不断总结,一天,一段时期内的收获和错误。收获了是因为什么品质和做法,想一想经验能否复制,错误得到惩罚,就认真想想是哪里的原因,找出来把这个bug修复了。

在这我说句大实话,一般人的错误,都是一个个错误的习惯和想法常年得不到纠正导致的。

冰冻一尺,非一日之寒。既然错误的习惯,来自于时间。那么正确的建立正确的习惯同样需要时间去对冲。你能不能坚持下来?问问自己……

迁移能力,最为普遍的解释:是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在考试层面上来理解,无非是把一个知识点搞明白并且记住,通过做一道题,把答案做对的同时,还能够把知识点还原到相对应的理论框架里,并能够列举出多个相似性极高的例子。

因此,最高效的学习方式,就是能清楚地构建出自己原有经验的知识体系框架。在每次学习新知识时,再对原有框架加以增补和修正。

关键,很多人在建构框架那一步就偷工减料,该记得概念不去记,该掌握的知识不掌握,到该理解的时候发现自己根本没有能力用已有的知识去添砖加瓦,增补修正。

到底,怎么学?答案:先建构“框架”顺从大脑的记忆规律,才能增强记忆。

那么,到底啥叫框架?

大白话,在大脑中尝试用想象力,构建一个盘符,里面再建构一张导图。并告诫自己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将会大量吸收这个领域的知识,请做好理解和储存它们的准备。

建构框架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能够精准记忆和针对性的有效提取。

一切的学习都要依赖于记忆力(但记住并完全等于学会,请你住这句话。我教你在学习上投机可以,人生这趟大课,我还是得告诉你,记忆力不是学习力。)

记忆力好,不一定学习好。但记忆力差,学习上一定很吃力这是一定的。

一个人智商不高,想迅速提升,基本不可能。可记忆力是可以通过技巧和方法提高的。况且,为了应付理论化考试,通过方法增强对知识的记忆加工储备,并不困难。

方法就如同,你使用你的电脑要在ABCD四个盘符中,选用一个盘存储某一个重要一个文件。那么,你就需要明确ABCD四个盘符,各位的类别是什么。

你的文件属于哪一类型,分门别类归档,1对1的有针对性放在盘里。其次,如果盘内文件多,你就更需要建立对应文件夹并且重命名。

以此,有规律有步骤存储。下一次,你在找个重要的文件,才方便,才不容易忘记的存储位置。学知识,储存知识也是一个道理。

这就是,所谓的有规律的有针对性的记忆,才能通过规律有针对性的提取记忆。

知道如何搭建框架后,你要的做的就是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分模块,划分章节去学习,打牢你的基础知识。

第二步,整合你已学习的知识,系统化复习。

这个时候你要干的事,就是绘制各个模块的知识框架,俗称思维导图。这样的做的好处就是,你可以理清知识脉络,可以将很厚的书,渐渐的变薄。这个过程,你做的越精细,你形成的记忆网络就越清晰。

如何练

关于这个如何练,对于考试无非是个做题刷题。

大部分人倾向于做真题,但真题总有做完的时候。可悲的是一部分市面上的真题,都是一些机构找人进去假考偷摸抄出来的。一个人抄真题的效率,是很低的。所以,需要很多个人手,一起抄。你抄点,他抄点,把题就这样带出来了。然后拿到某某机构里,一整合,真题就出来。

只要你没亲身经历过考试,你根本无法判定这次真题,真的程度有多少。

所以,真题只能借鉴。

我知道,这时候又有人把自己的疑问拿出来,要质疑。老师,你说真题有失真的程度,那研究命题的逻辑,有意义么?

在这,我借用爱因斯坦的一句话回答你:

你无法在制造问题的同一思维层次上解决这个问题也就是说要解决问题需要思维上的升级否则问题很难得到解决。

我知道你听不懂,也不看不懂。我给你张图,图就是举例子,便于你自己理解精髓。自己细细品。至于的打码的原因,是因为我这号,有些同行每天研究我,一些有术无道的垃圾,特别喜欢抄袭我的成果。我深恶痛绝。

你做题,是在做题。而我在研究命题人的思维逻辑及他设置的坑位和迷惑选项。这就是根本区别。

总之,甭管真题还是模拟题,你放心的做,做完了形成反馈,检查的时候,注意答案为什么是A,而不是你选的B,多问一个为什么?刨根问题,整清楚,并且做好错题笔记,更要定期回看。这样下一次才不会犯同样的错误。对吧!

如何应试

这里,我引入一个名词“考纲”。有些考生吧,把这种东西奉为圭臬,但就是不会用。如果,你地方有考纲,你可以注意下。下面的内容,没有的直接跳过。

这个考纲是啥?顾名思义,考试大纲!

考试大纲是指导考生复习备考的纲领性文件,大纲中明确了考试内容以及对相应知识点的具体要求,在要求里面出现频率最高的是“了解”、“理解”和“掌握”这三个词,那这三个词是什么含义呢?

1.“了解”是什么?了解:考纲中最低的要求。

了解就是要求你针对概念、公式和理论进行了解,知道是什么意思即可,不需要进行更多的讨论。

简单来说,“了解”就是知道“是什么”。要求“了解”的内容,都是非重点内容,在卷面中分值不高,试卷中出现的了解类试题,考生复习到了就很容易得分。【这基本属于,有个印象,见了能再认即可】

2.“掌握”是什么?掌握:考纲中最高的要求。

也就是说要对概念、公式和定理的定义清楚、如何推导出来的、有什么用处,有一种“刨根问底”的感觉,还要会“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对于要求掌握的知识点,肯定是重难点内容,在卷面中分值较高并且难度较大。【这就属于论述,回忆型】

3.“理解”是什么?理解(熟悉):介于了解和掌握中间的一个层次。

要求你不仅仅要知道是什么意思,还要理解概念的来龙去脉,即这个概念为什么会被提出,是从哪个方面提出来的。也就是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考生更要知道这个概念提出来之后要解决什么问题。

需要理解的内容是考生最难拿捏的,在试卷中也是分值分布最广的,就选择题而言,从最低分(0.5或1分)到最高分(2分)都有可能出现

复习时你要根据自身情况,尽量“从难从严”要求自己,毕竟考试是选拔性质的考试,分数越高,进面试的机会就越大。

如果没有考纲,怎么办。那也不用焦虑,不用着急。


前辈的学习应试的成功经验和走过的路,就是你要借鉴和拿来参考的。除此以外,别无其它。

这应试,无非就是上考场,真刀真枪的干。

会就会,不会靠蒙。很多考生对蒙,就是两个字靠命。在这里,我就不讲蒙题和猜答案的技术了。回头,抽时间再写,且必须付费。拒绝一切白嫖!

在实战中,能发挥好智商把题在有限的时间答对,这是一门技术活。我这么说的原因,是为了引起你的重视。

你平常在怎么练,不参加实战,体验那种真在考场答题的心理状态,是不行的。我承认,的确有少数人,可以不怎么努力,靠命,靠运气考一次就能顺利上岸。但我觉的那个人大概率,不是你。所以,好好听话先努力。

你的思考状态,决定了你能否成功提取你的记忆。但多数人紧张,以及考前不热身(热脑),考试焦虑症,都会影响正常发挥。

这里,还是建议多多关注,自身所在地域的各种考试招聘信息,在你决定人生命运的那场大考前,你要尽可能的多去参与考试。只要你能报,甭管适合你与否,你都要报,去参加去体验在考场的心情和心理状态。目的,就是要练出一个“平常心”。

又啰嗦了一堆话,本想着。录个视频,来解决。但左思右想,录制视频一点意义没有。终究,你自己的学习,是要把注意力放在文字上的。

你如果连抽象的文字都读不进去,那么大概率上分析,靠知识改变命运这条路,注定与你无缘。有些事,可以方便,有些事注定不能方便。学习,这差事就是先苦后甜的。喜欢先甜后苦,不是脑子有病,就是有糖尿病。

最后,结尾的文字一定要写的深刻,生动。那我给你来一段:

绝大数人的一生会有两段上学的经历。

第一段是从小学到大学。绝大数中的多数人,并不知道也不清楚为啥要学习。听着家长父母,亲戚嘴里念叨“好好学习”,然后你按着他们的要求去学习。你想没想过,你一直是在被动的学习?你没有原因,你只知道你父母他们这样要求,除此以外别无其他。

你也许从未听过,学习可以改变你的认知,可以改变对你世界的看法,可以让你腹有诗书气自华,可以让你读书破万卷,可以下笔有神助,可以帮你重塑自己的人格,让你变的优秀。

这些你都没听过,因为你父母亲戚朋友或许就没有通过读书获取过这些好处,必然也不讲不出什么高深见解。这就是大多数人面对的现实。

第二段,人到中年。看到过这世界动荡和社会混乱,屡次碰壁,痛定思痛,夜不能寐,辗转反侧,殚精竭虑,中年危机迫使中年人开始重新认识自己,认识自己在这个世界的将会有怎样的未来。那些想清楚自己未来要走什么路的人,都在如饥似渴的学习,可惜中年时要为学习付出的代价很多很多。

把这短暂的一生,拉长了看正是一个个阶段,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人生的每一停转和起步,都依赖于过去的经验和阅历。

百年也不过三万六千日。命运,不会垂青那些好吃懒惰混吃等死的人。命运,只会垂青那些早已预见了结局,并付出努力破茧成蝶,脱胎换骨完成蜕变的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