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13哀公十三年
2020-08-09 | 阅:  转:  |  分享 
  


哀公十三年



【原文】十有三年,春,郑轩达帅师取宋师于嵒1。其言取之何?易也。其易奈何?诈反2也。

夏,许男戌3卒。

公会晋侯及吴子于黄池4。吴何以称子?吴主会也。吴主会,则曷为先言晋侯?不与夷狄之主中国也。其言及吴子何?会两伯之辞也。不与夷狄之主中国,则曷为以会两伯之辞言之?重吴也。曷为重吴?吴在是,则天下诸侯莫敢不至也。

楚公子申帅师伐陈。

于越入吴。

秋,公至自会。

晋魏多帅师侵卫。此晋魏曼多也,曷为谓之晋魏多?讥二名,二名非礼也。

葬许元公。

九月,螽5。

冬,十有一月,有星孛6于东方。孛者何?彗星也。其言于东方何?见于旦也。何以书?记异也。

盗杀陈夏彄夫。

十有二月,螽。

【译文】鲁哀公十三年,春季,郑国大夫轩达率领军队在嵒这个地方轻“取”宋国军队。这里说“取”是什么意思?郑军战胜宋军太容易了。怎么太容易了呢?郑国大夫轩达也采取偷袭的方式,报复宋国军队在鲁哀公九年的偷袭。

夏季,许元公去世。

鲁哀公在黄池这个地方会见晋定公及吴子。吴国国君为什么称“吴子”呢?因为这次会晤是由吴国国君主持的。既然吴国国君主持这次会晤,那么为什么要先说晋定公,再说吴子呢?因为不赞成夷狄国家的国君作为中原各诸侯国的盟主。这里说及吴子是什么意思?这是鲁哀公会见两个诸侯霸主的说法。既然《春秋》不赞成夷狄国家的国君作为中原各诸侯国的盟主,那么这里为什么用会见两个诸侯霸主的语言来说呢?因为重视吴国国君。为什么重视吴国国君呢?这个盟会上有吴国国君在,那么天下诸侯就没有人敢不来参加了。

楚国大夫公子申率领军队攻打陈国。

又从越国入侵吴国。

秋季,鲁哀公从黄池这个地方回到鲁国国都。

晋国大夫魏多率领军队越境侵犯卫国。这人就是晋国的魏曼多,为什么称他为晋国的魏多呢?讽刺他的名字“曼多”用了两个字,名字用两个字是不合于礼的。

安葬许元公。

九月。鲁国发生蝗灾

冬季,十一月,有一颗孛星出现在东方。什么是孛星?就是彗星。这里说出现在东方是什么意思?是说它在天刚亮的时候出现。为什么记载这件事?记载怪异现象。

坏人杀害了陈国大夫夏彄。

十二月,鲁国蝗虫成灾。

【说明】本篇《哀公十三年》,主要描述的是鲁哀公十三年发生的故事。主要记述了八件事,一是宋国向魋率领军队救援嵒地的宋军,后逃跑回国,郑军在嵒地全歼宋军。二是鲁哀公在黄池会见单平公、晋定公、吴王夫差。三是越国征伐吴国,大败吴军,吴王在黄池杀死信使七人。四是黄池结盟,吴国人终于让晋国人先歃血为盟。五是吴国人囚禁了子服景伯,带回吴国后又释放。六是吴国申叔仪到公孙有山氏家中乞粮。七是吴王夫差打猎征伐宋国,后经太宰嚭劝说放弃行动。八是吴国与越国媾和。

————————————————————

【注释】1.喦:(yán岩)古同“岩”。《左传·哀公十二年》:“宋郑之间有隙地焉,曰弥作、顷丘、玉畅、嵒、戈、锡。”

2.诈反:用偷袭报复宋国军队的偷袭。何休注:“前宋行昨取郑师,今郑复行诈取之,苟相报偿,不以君子正道,故传言诈反。反犹报也。”

3.许男戌:即许元公,名戌,一本作“成”。在位四十一年。

4.黄池:地名,在今河南封丘县南。

5.螽:(zhōng终)蝗类的总名。绿色或褐色昆虫,善跳跃,吃农作物。雄的前翅有发声器,颤动翅膀能发声。《诗·周南·螽斯》:“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诗·召南·草虫》:“趯趯阜螽。”《诗·小雅·出车》:“嘤嘤草虫,趯趯阜螽。”《列子·仲尼》:“臣之力能折春螽之股,堪秋蝉之翼。”

6.孛:(bó薄)慧星的别称。《左传·文公十四年》:“有星孛入于北斗。”《楚辞·九怀》:“顾列孛兮缥缥,观幽云兮陈浮。

春秋公羊传哀公









人生道路上若干问题的解读人生道路上若干问题的解读





1







献花(0)
+1
(本文系解决人生问...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