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公众号: 华人星光 作者:华人星光 大学, 成为最近高考结束后的热议话题, 谈及此, 不免想起中国近代大学的金字塔巅峰: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这所大学虽只存在了短短8年, 却让人无法忽视它的闪耀。 而在这所大学的背后, 我们无法忽视的是一个人的存在, 他为国家立下汗马功劳, 让教育结出累累硕果, 可他却受尽唾骂,被一朝驱逐, 流亡美国长达19年! 这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 他的名字,叫陈立夫。 陈立夫是谁? 他是近代头衔最多的高官: 蒋介石机要秘书、国民党秘书长、 教育部长、立法院副院长...... “蒋宋孔陈”四大家族中的陈氏, 指的便是陈果夫、陈立夫两兄弟。 然而,受尽人们狠批痛骂的陈立夫, 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蒋家王朝陈家党”, 说起蒋、陈两家的渊源, 始于陈其美与蒋介石的关系。 蒋介石在日本留学时, 和陈其美,黄郛结拜为兄弟, 陈其美为老大, 黄郛为老二,蒋介石为老三。 1916年,陈其美被袁世凯派人暗杀, 当时人人噤若寒蝉, 只有蒋介石敢来为他收尸善后, 因而陈家和蒋家关系匪浅, 陈家的下一辈也习惯称蒋介石为“三叔”。 而陈立夫是陈其美之侄, 1925年,年仅25岁的陈立夫获得了, 美国匹兹堡大学硕士回国, 在旧时代中国人倍受国外嘲讽的年代, 陈立夫能取得这样的成绩, 在当时可以说是凤毛麟角。 刚一回国,蒋介石就发来电报, 点名让陈立夫当秘书协助。 尽管陈立夫志不在官场, 但因哥哥劝说以及与蒋家关系, 才决定从政。 这一脚踏入政坛, 陈立夫踩的是前半生意气风发。 1929年,年仅29岁的陈立夫, 就任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长, 这是国民党史上最年轻的秘书长! 蒋介石脾气不好,动不动就骂人, 陈立夫受不了, 所以在接职务前就大胆对蒋先生说: “我没有别的要求,就是不能骂我。 你如果对我发大脾气, 第二天我便辞职不干。” 这样的要求,蒋介石居然答应了, 而在陈立夫为蒋介石服务的25年里, 蒋介石果然没有骂过他。 当然很大一部分原因, 还是陈立夫办事得力, 蒋介石想骂也找不到理由。 1937年日军侵华,战火波及北平、天津, 这一年, 陈立夫临危受命任教育部长。 是他, 决意要开展大规模的“大学南迁”。 南迁劳民伤财, 国民党内部很多人不同意他的主张, 可他深知,教育是百年大计, 若大学就此消弭于战火, 则人才凋敝,中华民族危矣! 在陈立夫力主之下, 战前有近百所高校内迁, 保存中国大学教育资源和实力的有94所, 这一旷世壮举,让中国的大学, 没有泯灭在战争的洪流中! 而陈立夫主张的学校南迁中, 最为壮丽的诗篇, 正是清华北大南开三校合并, 成西南联大。 当时正是中国社会步入最艰难的时期, 各行各业人才凋零, 教育事业更是举步维艰。 但在陈立夫的“绵薄之力”下, 国内人才教育发展实为可观。 他任教育部长短短7年, 却能励精图治,竭尽所能, 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了不少实事: 当时中华大地战火隆隆, 教师和学生无不义愤填膺, 要投笔从戎,是陈立夫站了出来: “学生应以读书为重, 学就本领后再谈救国与抗战。” 他亲自拟定了, 《战时各级教育实施方针纲要》, 为混乱的教育界制定了规范; 为了更好地储备师资, 他提出:“学校所聘教授, 或副教授无学位也可授学。” 这一提议为许多有真才实学的人, 提供了晋升之路, 譬如当时一无学位,二无著作, 三无文凭的大师陈寅恪, 就被西南联大破例聘为教授; 为使学生得到资助, 陈立夫提出了“贷金制度”和公费制度, 这些制度, 是用来资助一些没有经济来源的学生, 据统计, 当时全部靠贷金或公费完成学业的, 大约有12万多人, 包括像李政道、 杨振宁这些后来的高级优秀人才。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在其位,思其职,谋其事, 陈立夫在中华教育史上, 留下这浓墨重彩的一笔, 可见他绝非尸位素餐之人! 然而,命运多变,世事难料, 陈立夫半生政坛得意, 很快就迎来了一次彻底“雪崩”。 1949年,蒋介石兵败到台湾以后, “蒋家江山陈家党”谣言四起, 所有人将摆脱罪责, 都怪在陈氏二兄弟头上,一时之间, 曾经的汗马功劳埋没尘埃, 半生的忠心匡扶, 却换来如今众矢之的, 兄弟二人成了真正的“冤大头和替罪羊”; 为了避免争斗,也为了“揽下罪责”, 陈立夫选择了背井离乡,退避三舍。 1950年8月4日,蒋介石轻描淡写一句: “限陈立夫24小时内离开。” 成了他一生中最痛苦的一天。 万分沮丧的陈立夫带着全家老小, 一路漂泊来到了美国。 比背井离乡更难的是有国不能回, 比有国不能回更悲的是痛失亲人。 陈立夫在美国刚刚安定,就传来噩耗, 兄长陈果夫在台湾去世, 陈立夫想要参加哥哥的葬礼却被拒绝, 当时蒋先生来了封信, 告之已处理陈果夫的丧事, 暗示陈立夫不要回台湾。 这一去竟成永别, 大洋彼岸,这位老人也不禁老泪纵横, 但他却从未说过一个“怨”字。 背井离乡流落异地, 陈立夫毫无怨言; 兄长去世不能相送, 陈立夫仍内心平和。 无论生活给予他多么沉痛的打击, 他的原则始终是“不生气,” 世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 就是看透生活的本质之后, 依然热爱生活。 陈立夫正是这样一个人。 最初流亡美国, 陈立夫举目无亲,生活艰难, 这时他突然产生了一个奇怪的想法: '既然人这么难伺候, 那我不如去伺候动物哩。” 这位叱咤政坛的人物, 竟然借钱开办了养鸡场卖鸡蛋, 没有人帮忙,他就自己动手, 喂食、捡蛋、买饲料、清理鸡粪; 没有医师,他就自学养殖专业知识, 很快就学会了给鸡喂药、打针。 眼见一切步上正轨,命运之手又来捣乱, 鸡场附近森林失火, 连带养鸡场被烧了个干净。 陈立夫不气馁, 他又投入到鸡蛋加工上去, 寻来皮蛋秘方, 做出了好看又好吃的皮蛋, 在美国华侨中畅销,人称'陈立夫皮蛋'; 不但如此,他还扩大业务, 做湖州粽子、年糕、咸鸭蛋等, 在当年唐人街, 甚至陈立夫家制作的辣椒酱, 也一度成了热销品。 生活以痛吻我,我要报之以歌。 无论前路是好是坏, 陈立夫都无怨无尤, 我自心如止水,且任东西南北风! 闲下来的时间, 陈立夫和夫人读书、写字、绘画, 他还担任普林斯顿大学的客座教授, 过的无忧无辱,知足常乐。 这就是陈立夫的心境, 曾经叱咤政坛, 但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如今穷困流亡, 但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我可以跌落到尘埃里, 但我也会在尘埃里开出花来。 而这一去异国就是19年, 中间尽管两次短暂回归, 陈立夫却又不得不含泪继续离开故土。 1969年,蒋介石终于邀请回陈立夫, 踏上故土的陈立夫, 这时已经是古稀之年的老人了。 晚年陈立夫, 绽放了他人性中最为光辉的一点: “我坚决维护祖国统一。” 他这样说了也为促进统一而拼尽心血。 1973年, 陈立夫在香港报纸《中华月刊》上, 发表文章, 急切呼吁两党重开谈判之路, 造福国家与人民。 只是时代使然, 此事石沉大海,不了了之。 然而陈立夫并不悲观, 仍旧积极探索祖国和平统一的途径, 1988年,在台湾省议会上, 陈立夫联合34名“评议委员”, 提出了“以中国文化统一中国”的提案。 提案在台湾引起震动, 不少民众和爱国人士纷纷响应。 然而台湾当局却无动于衷。 之后, 在会见台湾省“中国统一联盟”代表时, 90岁风烛残年的陈立夫, 又一次慷慨陈词: “两岸一统,中华必壮大于世界!” 这位老人站在那里,明明弱不禁风, 却似泰山一般稳重。 1992年, 在接见大陆首批访台记者时,他铿锵有力: “若为了国家统一, 只要两岸人民需要我,我就会去大陆, 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国家强盛, 人民安乐。” 2001年2月8日, 这位爱国老人弥留之际还念念不忘: “如果祖国统一那该有多好哇。”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而更值得一提的是: 当年陈立夫年少有为, 身处高位却能两袖清风,不慕富贵。 “蒋宋孔陈”四大家族中, 蒋家财富自然可观, 宋孔两家把持银行,也极为富有。 唯有陈氏兄弟战乱年代手握大权, 却没有为自己敛财分毫。 当时教育费用仅次于军费开支, 而陈立夫身为教育部长, 始终清廉无比, 否则也不会有陈果夫病重竟然没钱治病, 更不会有陈立夫远走美国, 却只能卖鸡蛋为生。 前半生叱咤政坛, 他可以登凌绝顶而不会骄纵狂妄; 后半生静默安然, 他可以跌落谷底而不会自暴自弃。 这一生为国,鞠躬尽瘁力促祖国统一; 这一生为官,两袖清风从未尸位素餐; 这一生为教,力主南迁利国利民之举。 三事合一, 这样一位教育部长, 这样一位爱国老人, 这样一位清廉高官, 他的传奇,值得我们永远的记住! |
|
来自: 昵称33748440 > 《人物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