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立夫老人

 昵称33748440 2020-08-09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

华人星光

作者:华人星光 

大学,

成为最近高考结束后的热议话题,

谈及此,

不免想起中国近代大学的金字塔巅峰: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这所大学虽只存在了短短8年,

却让人无法忽视它的闪耀。

而在这所大学的背后,

我们无法忽视的是一个人的存在,

他为国家立下汗马功劳,

让教育结出累累硕果,

可他却受尽唾骂,被一朝驱逐,

流亡美国长达19年!

这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

他的名字,叫陈立夫

陈立夫是谁?

他是近代头衔最多的高官:

蒋介石机要秘书、国民党秘书长、

教育部长、立法院副院长......

“蒋宋孔陈”四大家族中的陈氏,

指的便是陈果夫、陈立夫两兄弟。

然而,受尽人们狠批痛骂的陈立夫,

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蒋家王朝陈家党”,

说起蒋、陈两家的渊源,

始于陈其美与蒋介石的关系。

蒋介石在日本留学时,

和陈其美,黄郛结拜为兄弟,

陈其美为老大,

黄郛为老二,蒋介石为老三。

1916年,陈其美被袁世凯派人暗杀,

当时人人噤若寒蝉,

只有蒋介石敢来为他收尸善后,

因而陈家和蒋家关系匪浅,

陈家的下一辈也习惯称蒋介石为“三叔”。

而陈立夫是陈其美之侄,

1925年,年仅25岁的陈立夫获得了,

美国匹兹堡大学硕士回国,

在旧时代中国人倍受国外嘲讽的年代,

陈立夫能取得这样的成绩,

在当时可以说是凤毛麟角。

刚一回国,蒋介石就发来电报,

点名让陈立夫当秘书协助。

尽管陈立夫志不在官场,

但因哥哥劝说以及与蒋家关系,

才决定从政。

这一脚踏入政坛,

陈立夫踩的是前半生意气风发。

1929年,年仅29岁的陈立夫,

就任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长,

这是国民党史上最年轻的秘书长!

蒋介石脾气不好,动不动就骂人,

陈立夫受不了,

所以在接职务前就大胆对蒋先生说:

“我没有别的要求,就是不能骂我。

你如果对我发大脾气,

第二天我便辞职不干。”

这样的要求,蒋介石居然答应了,

而在陈立夫为蒋介石服务的25年里,

蒋介石果然没有骂过他。

当然很大一部分原因,

还是陈立夫办事得力,

蒋介石想骂也找不到理由。

1937年日军侵华,战火波及北平、天津,

这一年,

陈立夫临危受命任教育部长。

是他,

决意要开展大规模的“大学南迁”。

南迁劳民伤财,

国民党内部很多人不同意他的主张,

可他深知,教育是百年大计,

若大学就此消弭于战火,

则人才凋敝,中华民族危矣!

在陈立夫力主之下,

战前有近百所高校内迁,

保存中国大学教育资源和实力的有94所,

这一旷世壮举,让中国的大学,

没有泯灭在战争的洪流中!

而陈立夫主张的学校南迁中,

最为壮丽的诗篇,

正是清华北大南开三校合并,

西南联大。

当时正是中国社会步入最艰难的时期,

各行各业人才凋零,

教育事业更是举步维艰。

但在陈立夫的“绵薄之力”下,

国内人才教育发展实为可观。

他任教育部长短短7年,

却能励精图治,竭尽所能,

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了不少实事:

当时中华大地战火隆隆,

教师和学生无不义愤填膺,

要投笔从戎,是陈立夫站了出来:

“学生应以读书为重,

学就本领后再谈救国与抗战。”

他亲自拟定了,

《战时各级教育实施方针纲要》,

为混乱的教育界制定了规范;

为了更好地储备师资,

他提出:“学校所聘教授,

或副教授无学位也可授学。”

这一提议为许多有真才实学的人,

提供了晋升之路,

譬如当时一无学位,二无著作,

三无文凭的大师陈寅恪,

就被西南联大破例聘为教授;

为使学生得到资助,

陈立夫提出了“贷金制度”和公费制度,

这些制度,

是用来资助一些没有经济来源的学生,

据统计,

当时全部靠贷金或公费完成学业的,

大约有12万多人,

包括像李政道、

杨振宁这些后来的高级优秀人才。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在其位,思其职,谋其事,

陈立夫在中华教育史上,

留下这浓墨重彩的一笔,

可见他绝非尸位素餐之人!

然而,命运多变,世事难料,

陈立夫半生政坛得意,

很快就迎来了一次彻底“雪崩”。

1949年,蒋介石兵败到台湾以后,

“蒋家江山陈家党”谣言四起,

所有人将摆脱罪责,

都怪在陈氏二兄弟头上,一时之间,

曾经的汗马功劳埋没尘埃,

半生的忠心匡扶,

却换来如今众矢之的,

兄弟二人成了真正的“冤大头和替罪羊”;

为了避免争斗,也为了“揽下罪责”,

陈立夫选择了背井离乡,退避三舍。

1950年8月4日,蒋介石轻描淡写一句:

“限陈立夫24小时内离开。”

成了他一生中最痛苦的一天。

万分沮丧的陈立夫带着全家老小,

一路漂泊来到了美国。

比背井离乡更难的是有国不能回,

比有国不能回更悲的是痛失亲人。

陈立夫在美国刚刚安定,就传来噩耗,

兄长陈果夫在台湾去世,

陈立夫想要参加哥哥的葬礼却被拒绝,

当时蒋先生来了封信,

告之已处理陈果夫的丧事,

暗示陈立夫不要回台湾。

这一去竟成永别,

大洋彼岸,这位老人也不禁老泪纵横,

但他却从未说过一个“怨”字。

背井离乡流落异地,

陈立夫毫无怨言;

兄长去世不能相送,

陈立夫仍内心平和。

无论生活给予他多么沉痛的打击,

他的原则始终是“不生气,”

世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

就是看透生活的本质之后,

依然热爱生活。

陈立夫正是这样一个人。

最初流亡美国,

陈立夫举目无亲,生活艰难,

这时他突然产生了一个奇怪的想法:

'既然人这么难伺候,

那我不如去伺候动物哩。”

这位叱咤政坛的人物,

竟然借钱开办了养鸡场卖鸡蛋,

没有人帮忙,他就自己动手,

喂食、捡蛋、买饲料、清理鸡粪;

没有医师,他就自学养殖专业知识,

很快就学会了给鸡喂药、打针。

眼见一切步上正轨,命运之手又来捣乱,

鸡场附近森林失火,

连带养鸡场被烧了个干净。

陈立夫不气馁,

他又投入到鸡蛋加工上去,

寻来皮蛋秘方,

做出了好看又好吃的皮蛋,

在美国华侨中畅销,人称'陈立夫皮蛋';

不但如此,他还扩大业务,

做湖州粽子、年糕、咸鸭蛋等,

在当年唐人街,

甚至陈立夫家制作的辣椒酱,

也一度成了热销品。

生活以痛吻我,我要报之以歌。

无论前路是好是坏,

陈立夫都无怨无尤,

我自心如止水,且任东西南北风!

闲下来的时间,

陈立夫和夫人读书、写字、绘画,

他还担任普林斯顿大学的客座教授,

过的无忧无辱,知足常乐。

这就是陈立夫的心境,

曾经叱咤政坛,

但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如今穷困流亡,

但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我可以跌落到尘埃里,

但我也会在尘埃里开出花来。

而这一去异国就是19年,

中间尽管两次短暂回归,

陈立夫却又不得不含泪继续离开故土。

1969年,蒋介石终于邀请回陈立夫,

踏上故土的陈立夫,

这时已经是古稀之年的老人了。

晚年陈立夫,

绽放了他人性中最为光辉的一点:

“我坚决维护祖国统一。”

他这样说了也为促进统一而拼尽心血。

1973年,

陈立夫在香港报纸《中华月刊》上,

发表文章,

急切呼吁两党重开谈判之路,

造福国家与人民。

只是时代使然,

此事石沉大海,不了了之。

然而陈立夫并不悲观,

仍旧积极探索祖国和平统一的途径,

1988年,在台湾省议会上,

陈立夫联合34名“评议委员”,

提出了“以中国文化统一中国”的提案。

提案在台湾引起震动,

不少民众和爱国人士纷纷响应。

然而台湾当局却无动于衷。 

之后,

在会见台湾省“中国统一联盟”代表时,

90岁风烛残年的陈立夫,

又一次慷慨陈词:

“两岸一统,中华必壮大于世界!”

这位老人站在那里,明明弱不禁风,

却似泰山一般稳重。

1992年,

在接见大陆首批访台记者时,他铿锵有力:

“若为了国家统一,

只要两岸人民需要我,我就会去大陆,

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国家强盛,

人民安乐。”

2001年2月8日,

这位爱国老人弥留之际还念念不忘:

“如果祖国统一那该有多好哇。”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而更值得一提的是:

当年陈立夫年少有为,

身处高位却能两袖清风,不慕富贵。

“蒋宋孔陈”四大家族中,

蒋家财富自然可观,

宋孔两家把持银行,也极为富有。

唯有陈氏兄弟战乱年代手握大权,

却没有为自己敛财分毫。

当时教育费用仅次于军费开支,

而陈立夫身为教育部长,

始终清廉无比,

否则也不会有陈果夫病重竟然没钱治病,

更不会有陈立夫远走美国,

却只能卖鸡蛋为生。

前半生叱咤政坛,

他可以登凌绝顶而不会骄纵狂妄;

后半生静默安然,

他可以跌落谷底而不会自暴自弃。

这一生为国,鞠躬尽瘁力促祖国统一;

这一生为官,两袖清风从未尸位素餐;

这一生为教,力主南迁利国利民之举。

三事合一,

这样一位教育部长,

这样一位爱国老人,

这样一位清廉高官,

他的传奇,值得我们永远的记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