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误区与方药的选择...

 爱知识也爱珍藏 2020-08-09
中医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误区与方药的选择

胆汁反流性胃炎虽为慢性病,但极为难治 ,且不为医家重视。在本文中,探讨关于中医在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方面的一些认识,旨在抛砖引玉,所谓分享即学习。


中医理论中,肝脾为脏主升,胆胃为腑主降,肝随脾升,胆随胃降。肝胆,脾胃,肝脾,胆胃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到其它的脏腑。具体到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中医辩证,小谢认为最常见的证为胆火胃逆,是指胆犯胃,而非肝胃之间的关系。胆胃为腑主降,应该清胆和胃,理气通降,所以不宜用升提药物来疏肝解郁。


升提药物如柴胡、升麻、葛根、防风等,会减弱胃肠动力,化火化燥,用了之后会出现烧痛以及心惊心慌的症状,如同孙悟空拿了假的芭蕉扇去灭火,越扇火越旺。疏风清热的药物也属于此列,如:金银花、连翘、桑叶、薄荷、青蒿等,还包括常用胃药蒲公英,虽然是甘寒清热药,也不宜轻用。疏风即升散,耗气伤阴,助火炎上,都要慎用。尤其是薄荷,最不宜用于胆汁反流性胃炎,在《冷庐医话》中就提醒虚弱之人慎用薄荷。'诸花皆散',如玫瑰花、菊花等各种花茶都不宜常喝。敛肝的白芍,缓肝的炙甘草、大枣也会减弱胃肠动力,常用于解除痉挛的芍药甘草汤就与促胃肠动力作用相反。


虽然六腑以通为补,胆胃宜通宜降,但并非简单的通降,如果那样理解,马上就会想到代赭石、半夏、大黄、芒硝、番泻叶、决明子等,这些都是非常猛的药物,不但达不到通降的效果 ,反而会伤及胃肠粘膜,引起疼痛,是一种非常笨拙的做法,即使有效果,也是通过强制腹泻来促胃肠动力的做法,会伤及正气,造成病人虚弱。金代著名医学家刘河间的黄连解毒汤就是为了纠正不顾病人体虚,一味攻下的做法而设立的。正确的做法是理气通降,轻灵有效,促进胃肠蠕动又不会腹泻,非常巧妙。小谢认为比较合适的组合为枳壳、佛手、川楝子。



胆汁反流性胃炎很少有虚证,即使身体虚弱,那也是营养不良造成的,只需加强营养。而病本身大多为实证,所以补药不宜使用,尤其是补气药,越补邪气越重,病块越大,胆胃愈塞。如果有缺铁性贫血,可用西药铁剂补铁。滋阴药比较粘腻,阻滞胃气,会使胆汁瘀滞,胃肠动力不足,而且胆汁反流性胃炎大多有湿热的症状,滋阴会助湿生热,所以也要慎用。滋阴药如一贯煎大多用于纠正因为过用苦寒温燥药物伤阴化火的情况,属于救急纠偏,并非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常用方药。



中医讲究辨证论治,治疗的方药应该随着证的变化而不同,但是胆汁反流性胃炎的证很少变化,大多为胆火胃逆,自始自终都是如此,所以所用的方药比较固定,在小谢常用的方药中,选择效果较好的有以下两个:



一、加减龙胆汤



组成:龙胆草 ,黄连 ,麦冬 ,石斛 ,枳壳 ,佛手 ,川楝子 ,茯苓 ,六曲 。



功效:清胆和胃,理气通降。适用于胆火胃逆证,本方效力大,适用于胆汁反流性胃炎早期,体质较壮,胆火较重的年轻者。小谢建议服用五剂左右,见效即止,防止反弹,所谓过犹不及。



二、芦根和胃饮



组成:竹茹 ,芦根 ,麦冬 ,石斛 ,枳壳,佛手,川楝子 ,茯苓 ,六曲 。



功效:清胆和胃,理气通降。对属于气郁化火证的胃炎、胆汁返流性胆囊炎、胃溃疡、慢性浅表性胃炎和胃痛、胁痛都有非常好的疗效,这也是中医的异病同治。虽然比上方平和,但同样不宜久服,见效即止,以防伤阴化燥,小谢建议至多十五剂左右。和上方一样,如果出现伤阴化燥,可用一贯煎救急纠偏,滋阴润燥。



胆汁反流性胃炎为慢性病,病程较长,而且适宜的药物较少,所以小谢认为总体治疗的原则应该轻清轻养,尽量不用猛药,这样和平稳当,不伤正气,没有什么副作用,尤其对于慢性病,最为适宜。还有一点,就是早发现早治疗效果较好,尤其是在浅表性胃炎阶段。



另外,上面所讲的都是指单纯性胆汁反流性胃炎,比较常见的比较主要的,但实际情况是复杂的,不能采用一刀切的办法。比如既有胆汁反流性胃炎,又同时患有胆结石或胆囊炎,而且长期服用利胆排石的药物,过于清利,造成了寒热错杂,虚实兼有的症状。对于这种情况,攻则伤正,补则留邪,宜采用乌梅丸、左金丸、半夏泻心汤加减,寒温并用,攻补兼施,苦辛通降,调和阴阳,同时加少许金钱草或茵陈、郁金之类给邪以出路。对此只提供一些思路,仅供参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