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睡虎地竹简为何千年不腐?

 板桥胡同37号 2020-08-09

睡虎地秦简书法

睡虎地,地名,位于湖北省云梦县。这片土地,祥和宁静,与世无争,既没出过什么名人,也没发生过什么大事,因此向来名不见经传,不为人所知。但是,就在1975年的冬天,睡虎地却成为了世人瞩目的焦点,让人惊叹。

因为在那年冬天,在这里发现了一批古墓,而在古墓里发现了8堆完好的竹简。这些竹简在地下埋藏了多少年?它究竟是什么东西,属于什么时代的呢?为什么吸引了无数目光?在这些竹简上,写着什么内容?上面的字迹还能看清吗?关于睡虎地的这些竹简,我们有太多太多的疑问。

12座古墓都暴露在地表上,竟然没有被人盗掘

1975年的冬天,湖北省云梦县跟随全国的形势,大搞农田水利建设。11月一天的傍晚,寒风刺骨,让人瑟瑟发抖。在与同伴一起收工回家的路上,经过火车站西北附近新挖的排水渠时,青年农民张泽栋在一堆黄土中看到了一段青黑色的湿泥。在常人看来,无非是一段青黑色的湿泥罢了,没有什么好奇怪的。

幸好,张泽栋并不是一位常人,或者更准确地说,他与平常人稍稍有点区别:高中毕业以后,他没有得到继续深造的机会,便辍学回家了。由于业余的时候喜欢钻研考古知识,所以经人介绍,很幸运地得到了一个发掘汉墓的工作。

正是这一份发掘汉墓的工作,让他获得了宝贵的知识和经验。当他看到那一段青黑色的湿泥时,立即就意识到那不是普通的湿泥,而是用来保护墓葬的青膏泥。疑惑之际,张泽栋赶紧望向排水渠里边,这一望不要紧,竟让他获得了一个大发现:就在深约三米的排水渠中,青黑色的泥土清晰地呈现出一个四方形状,很明显不是自然造就,而是人工合成的。张泽栋兴奋了,他带同伴跳下去,然后迫不及待地向深处挖。很快,他们就看到了厚厚的椁木的一角。再也没有疑问,他们发现古墓了。

张泽栋马上把发现古墓的消息报告给了县文化考古馆。消息逐级上报,最后传到了省里。省文化主管部门不敢怠慢,立即派考古队到现场进行勘察。考古队到达当地后发现,就在大约三百米长的地方,12座古墓都暴露在地表上,竟然没有被人盗掘!真是万幸!

接下来,湖北省考古工作者在云梦县展开了大规模的发掘活动,并给这批古墓逐一编号。在清理11号墓的时候,考古队领队陈恒树注意到了一片小竹片。说来也有意思,他是在另一位考古队员的脚下发现的,当时那片小竹片正粘在了那名考古队员的脚上。

陈恒树认为那并不是普通的竹片,便大喝一声:“别动!”这一嗓子吼得实在太突然,把那名考古队员吓愣了,只好定定地站在原地。陈恒树便从他的脚底下取出了那片小竹片,然后放在水中进行了清理。清理过后,陈恒树发现竹片上竟然清晰地写着古字。这显然是一片珍贵的竹简,由此看来,墓中肯定不是只有这么一片!

写着古字的竹简的发现,让考古队员们激动不已,于是加快了工作速度。等棺盖被打开以后,在场的考古队员们都惊呆了:就在墓主人身边,竟然有8堆完好的竹简。整理以后,考古工作者总共清理出了1155枚秦代竹简。

在湖北云梦睡虎地发现大批竹简的消息传开以后,立即在全国引起了轰动,各地报纸纷纷报道。睡虎地秦简的发现,后来被列入了中国20世纪百项考古大发现,而这无疑是睡虎地秦简应得的尊重。

当秦简出土以后,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怎样保护

睡虎地秦简是考古界首次发现的秦代竹简,可谓是意义重大。尤为重要的是,睡虎地秦简不仅仅是数量庞大,而且保存完整,内容也极其丰富,填补了秦代多项历史研究的空白。

考古学家经过研究,认为这批竹简入土的时间应该是公元前217年。也就是说,从竹简入土到现在的21世纪,已经过去了两千多年。在这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中,这批竹简怎么会保存得如此完好呢?很多人对此困惑不解。

经过仔细研究,考古学家们为我们找到了答案。考古学家们认为,这些竹简之所以保存完好,是因为没有被氧化。首先,在墓主人下葬的时候,内棺外椁层层包裹,并用青膏泥密封,而青膏泥细腻黏稠,可以隔绝空气,阻止棺内外空气的流通。青膏泥是一种用来保护墓葬的材料,而最初张泽栋同志发现这里有墓葬,也正是因为先发现了一段青黑色的青膏泥。青膏泥使得竹简虽然历经数千年,却基本没被氧化。

除了使用青膏泥以外,使得8堆睡虎地秦简成功躲过氧化一劫的因素还有一个:云梦泽的地下水位高。由于云梦泽的地下水位很高,睡虎地秦墓大多时候便都泡在水中,有利于隔绝空气。

以上两大原因最终阻碍了竹简的氧化,从而有效地保存了睡虎地秦墓中的竹简。

说到这儿,一些熟悉秦代历史的朋友可能忍不住就要问了:秦代的统治中心在陕西,为什么我们发现的竹简会在遥远的南方呢?考古专家们认为,在陕西地区,气候偏干却又不是特别干燥,不太适合竹简的保存,因而在那里很难发现秦简。

当秦简出土以后,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怎样保护,而这也是困扰考古学家的难题。如果没有良好的措施,那么出土以后的秦简就面临着被氧化的危险。如果宝贵的竹简因考古发掘反而受到了损害,那将是一件多让人难堪又痛心的事情啊。这个问题在湖北得不到妥善的解决,湖北省文物部门只好再次求助于国家文物局。国家文物局紧急下达命令,让湖北省文物部门尽快将竹简运往北京。这批珍贵的竹简运到北京以后,专家们几经研究,最后决定对其实行脱水处理。

脱水流程主要有两步:第一步,将竹简泡在纯酒精中,酒精就会置换竹简内的水分;第二步,放入乙醚,乙醚会替代酒精,最终自己也会挥发掉。

这样处理过后,竹简里的水分就消失了,而没有了水分的竹简是不会被氧化的。不过,这种方法虽然能保存住竹简,却比较落后,一是竹简里的水分未必会全部脱干,二是操作起来也不甚方便。真正行之有效的方法,还需要考古人员的进一步研究。

法律条文对平常的穿戴、夫妻间的争吵等都有具体规定

睡虎地秦简长20多厘米,宽为0.5~0.8厘米,1000多片竹简或单面或双面写满了墨书文字,大多是秦代民间流传的隶书。这些清晰秀丽的隶书还保存着原始篆体的痕迹,但同时在掠笔、点等方面已经显出了汉代隶书的笔法,比较清晰地体现了汉字从篆体到隶书的演化。

专家们从这批秦简中整理出了大约4万字,内容相当丰富。其中,《编年纪》主要记录了秦国的政治措施以及有名的战争;《日书》则记载了不同节气的活动,反映了秦代人们的风俗习惯;《为吏之道》则是一本秦代官员的行为标准;最为重要的则是《秦律十八种》《秦律杂抄》《封诊式》等一系列法律文书。

这批秦简中包含了20多种缜密细致的法律条文,最重要的是关于当时中国社会农业的相关规定,包括农业税收方面的规定以及要求官员们时刻关注谷物抽穗的状况、旱涝灾害的具体面积等,并要向上级部门一一奏报。

秦法还明确规定了伐木、采集、捕猎的具体时间以及行为的具体标准,如不允许涸泽而渔、焚林而猎,也不允许捕捉幼小的禽兽等。可见我们的祖先多么英明,那个时候就已经具备强烈的环保意识了。

除此之外,秦代统一度量衡的规定也在其中得到了体现;政府还建立了严格的生产责任追究制度以及产品质量检验制度;且要求商人明码标价,体现了公平交易的原则。对于执法人员的查案手段也都有一定的限制,防止严刑之下出现的冤案,也用严苛的刑法来惩罚官员的贪污受贿行为。

在这些法律条文中,不仅国家大事有规定,即使人们的普通生活,也有严格的限制。平常的穿戴、夫妻间的争吵等,法律条文对这些情况的处理都有具体规定,界定它们的标准也非常详细,由此可见秦朝法规之严密。

睡虎地秦简中的这些法典,是我国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早、最完整的法典,它们不单单是了解秦国及秦朝法律的重要史料,更是研究秦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宝贵资料。而起源于睡虎地秦简的简牍研究热,现已延伸到史学、法律、社会学、民俗学等领域,港台、日本和欧洲等地也有学者加入研究,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热潮。

我们可以骄傲地说,睡虎地秦简不仅是我们的国宝,更是世界学术界的重要瑰宝!

(摘自《考古发现全档案》,作者:胡杨,定价:39.80元,出版社:工人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年9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