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脍炙人口、英雄辈出的《三国演义》以“三国归晋”的雄壮篇章收场了,然而“归晋”之后的历史,分合大势,却少有人知。 从今天开始我会以历史事件为主干、以历史人物为线索、以轻松诙谐的笔触讲述三国之后一个半世纪壮烈的五胡十六国纷争的历史。 有这个想法是因为读《晋书》时,看了不少英雄人物的事迹,除了免不了会有的崇拜与向往之外,也颇有一些感慨。随着自己逐渐深入地了解了这段历史,觉得它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非常独特的地位,而这样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时代,知道的人却还寥寥。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不少,比如传统史家受汉族正统观念的局限,无法客观完整公正地对待和研究五胡历史,很多人都认为那是一段汉人的苦难史、耻辱史,刻意去回避和歪曲它。近些年来研究魏晋南北朝各类专门史的学者虽然日益增多,研究性著作已然数不胜数,但面对广大普通读者的历史读物却大多仍在讨论汉唐明清等朝代的话题,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 倒是在网络这一新兴媒介上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起这段常被遗漏的历史,也有越来越多受到好评的相关作品出现,对于普及历史知识起到了奇效。从一个普通读史者的角度,而不是从一个历史研究者的角度出发来介绍和评论历史恐怕是现今这个时代新的治史方式吧。本来历史这个东西就不应该只是文人学究案牍翻阅的艰深工具,还应该是老百姓茶余饭后的通俗谈资。所以我选择通过史实来谈论问题的方式,就是认为这样的形式比那些无聊浅薄甚而枯燥的空谈(或者争吵)显得更有意义。 我准备把这段历史分成四个部分来写,我大致构想的是:写第一部分的时候我的侧重点停留在一些特定的历史事件上,着重于那场大动乱中以匈奴为首的各少数民族的表现;在第二部分中我则把注意力放在一个自己很感兴趣也很佩服的家族身上,着重写慕容家族史(另一半是后赵兴亡史);第三部分我会写我最喜欢的君主之一苻坚,把他当作英雄(当然很多人不这么认为)来写;到了第四部分会表现出来大时代中各民族的兴亡。 如果从纵向的角度来看,第一部写的是后赵时代,或者叫石勒时代;第二部是慕容时代,或者说是鲜卑人的崛起;第三部则是苻坚一个人的时代(王猛可以算作重要配角),或者说是前秦时代;第四部就是不折不扣的群雄时代了。我的本意就是要讨论所谓的英雄人物(至少从我的角度来看是这样的,但恐怕无法面面俱到),所以除了以上的主要人物外,也安排了一些篇幅描写其他的英雄,比如刘渊、李雄、陈元达、张宾、刘琨、祖逖、石虎(虽然是个暴君)、张重华、桓温、姚襄、慕容垂、苻融、苻登、姚苌、慕容垂、姚兴、沮渠蒙逊、赫连勃勃、崔浩、刘裕等等。英雄人物很多是因为历史给他们的机会很多,舞台很大,他们各自的不同表现正说明了群雄逐鹿的大分裂时代的丰富多彩。 关于民族纷争时代的历史如前所说,不少人常常有狭隘而带有偏见的观点,这原本无可厚非。中华民族绵延至今,积压了太多沉重的历史包袱,想要轻松岂会如此容易。不过我想到我的一个朋友曾经对我说的一句话,他说:“一个国家就像一个巨大的舞台,每一个民族,每一个人都有足够的自由去做他们想做的,去展现属于他们的东西。”我把这句话留给大家思考。 在实质上中国史与西方史不同。我们的周朝十分灿烂,却不是昙花一现的希腊;我们的汉朝十分雄伟,而不是一衰而不可复兴的罗马。我们中国人具有西洋人所没有的韧性,我们的朝代虽有兴亡,国势虽有盛衰,而我们的民族自从埃及、巴比伦之时便一直屹立于东亚,不曾死亡,而且继续发展。 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或其修订人毛宗岗,说出一句令人难以驳倒的话:“话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等于说:治久必乱,乱久必治。这种话西方人说不出来。他们对于他们国家的未来不可能有如此乐观的信心。 掩卷沉思,细细想来果真如此。西方人凡谈起其历史上的朝代更替与国家兴衰,几乎无不与悲剧联系起来,大至国家民族的悲剧、小至个人家庭的悲剧,皆源于“乱”。而在中国,诚然有《桃花扇》、《长生殿》这样的历史悲剧,更多的则是像《三国演义》这样的浪漫主义历史小说,反复演绎着“轮回更替,兴衰使然”的道理,尽管有“是非成败转头空”的感慨,却都能“尽付笑谈中”。所以读中国历史是件“美妙”的事,乱世的历史尤其如此! 读史的最大乐趣在于它勾起人的思考,使人不论是对过去还是对未来都会产生一种急切探知究竟的欲望。这种欲望乃是人的本性。历史本来是过去的事情,却与现实紧密相连,让读者能够与前人同呼吸共命运,随之产生内心的共鸣。 人生能有这样美妙的经历,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呢? 希望大家关注我,我后面会努力地把这段壮烈的、英雄辈出的五胡十六国纷争的历史呈现给大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