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作品分享 - 《时间之河》的前期和后期

 北京laoniu 2020-08-09

《时间之河》,阿拉斯加无人区

什么是好的风光摄影作品?

完美的光线、独特的构图、细腻的影调、优秀的后期,毫无疑问,这些都是优秀的风光摄影作品的必要条件。

但仅仅有这些只能算是漂亮的照片。在我心目里,光有这些还算不上伟大的风光摄影作品。风光摄影应该有自己的思想和视野。上述这一切,从构图到影调,只是表现手段和载体而已。我们绝不能本末倒置。

每一个人的标准都不同。在我看来,最优秀的风光摄影作品,总要表现一些内涵

  • 可以是真实展现自然界的奇特和瑰丽,让观众意识到,这个星球上还有如此壮丽的地貌,或如此奇妙的细节。从这个角度来说,风光摄影有地形学和记录上的意义。这也是我这些年坚持风光摄影要真实记录地貌,坚持高像素和极致画质的原因。每一个细节,常常都会带来出乎意料的惊喜和发现。

  • 也可以是表现一种独特的,非凡的体验。

  • 还可以借景抒情,表达情绪。在为左红的《生命之歌》书的写的序言“有温度的存粹风景”里,我写过下面的话:草木山川无情,但摄影师和观者有情。那些认为风光作品只是糖水记录是一个极大的误解。我其实不赞成纯粹用“美”来要求风光摄影,因为对美的含义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各自的理解。而且只是以“美”为指标来要求一幅作品,也人为地束缚了我们的创作。

因为这些原因,我想读者应该能理解,为什么全世界绝大多数最优秀的风光摄影师,要去不断探险,不断寻找新地点新视角,而不是满足于在家门口创作。他们对那些没有实际内容,仅仅有形式美的东西兴趣不大。那些沙龙类的极简小品除了“好看”之外,它们不能给我带来太多别的感觉或信息。因为在那些看似精美但充满人工制造痕迹的画面里我看不到让我眼前一亮的自然的雄伟或精妙,看不到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也体会不到让摄影师心跳的感觉。

只有我拍的风格才是艺术?

请别误解我,我一直主张摄影要多元化,摄影师要宽容。在《当代风光摄影流派和风格》讲座里和《跨时代对话》里我反复说这一点。我们每一个人可以只选择一个风格,但整个摄影界,我希望能看到从宏伟的彩色广角大风光到宁静的黑白小品各种流派。世界如果都是一种风格一种题材太无趣了。

前面提到的一些题材,我自己难有共鸣所以很少这样拍,不等于我认为这不好或反对别人拍。如果你喜欢在家门口搞艺术创作,如果你能在家里发挥创意使劲把极其平淡的景物拼命后期成很漂亮的形式美的作品,恭喜你,我希望你做到极致,这样这个世界才丰富多彩。

可千万别觉得“我的大风光才是艺术”,或“我的后期小品才是艺术,你们其它人都是俗人”。每一个人拍摄的动机都不同,每一个人看到的世界也不同。

时常有人问为什么要出远门去拍风光片,为什么不在家门口创作?还美其名曰把门口平淡小景拍好(P hao) 才是艺术,其它都是“糖水”。真正的风光摄影师不会加入这样的无聊论战,他们忙着拍片呢。要不是疫情在家我大概也不会回答这些。小景大景我都鼓励大家去拍。我极其反感国内摄影界少数人轻易用“糖水”去给某一类图片贴标签的习惯,似乎轻轻吐出“糖水”两字,自己在艺术上和道德上就不战而胜地立马占据了制高点,就可以鄙视对方,任何别的讨论都不必进行下去了。但如果一定要贴标签去反糖水的话,一定要拿枪对准我让我选一个,那么我不得不说,有内涵的美丽风光作品不是糖水。只有形式美的才是糖水 - 只有甜味,没有实质。

AI时代,还会去爬山吗?

好了,现在我可以回答一下在上一篇讲AI和计算摄影的文章末尾的问题,如果将来AI能轻松渲染出无比真实的魔幻大片,如果手机片也能渲染出非常清晰的高像素,我还会带沉重器材去跋山涉水吗?

会的。

因为对我来说单纯的形式美没有意义。AI渲染的图片可以美轮美奂,可以获得无数点赞,但它不能记录我亲自站在高山之巅俯瞰花海和冰川的心潮澎湃;不能帮助我回忆在高山之巅的狂风暴雨里整天不能出帐篷的等待心情。不能表达大自然变化无穷的真实的壮美。风光摄影虽然不是纯粹的记录,它是我们表达内心的方式,但它还是必须以现实为基础的。 

不管别人如何,只要我还爬的动山,我还会继续去追求远方。

你会和我一起去爬山吗?:-)

拍人所不能见

前几次分享中,我提到了风光摄影师和爱好者们不应该去一窝蜂拍同样的东西。我们应该去拍摄人所不能见或人所不见的场景。上一个例子是人所不见。今天这个例子是人所不能见。

人所不能见,是指那些普通人没有本事或胆量去的地方,一般是非常偏远并带有危险性的无人区。

今天的这张照片也是挖硬盘的结果。这张拍摄于大约5年前,我和我的朋友Marc Adamus一起探索阿拉斯加无人区的山脉时。我们两人可能是有史以来最早涉足这一区域的人。这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史诗般的场景是这次探索过程中从地面拍摄的第一张图。我在书中和别处也分享过那次旅程的其他作品,但这张是这几天才首见天日。

我们乘直升机在这一带盘旋,发现这个山头很有潜力。直升机将我们降落在这个山顶上之后就离开了。 

拍摄人所不能见,需要知识和勇气。直升机以前是一个高大上的项目,但现在大家经济情况变了。如果是长时间在空中盘旋航拍依然价格高昂,但如果你提前在谷歌地图上研究好地形,然后直接飞到目dian的地,几个朋友一起平摊费用的话,很多人还是能负担起这个价格。

但关键不是费用。而是你需要懂得如何在地图上研究地形。此外非常关键的,是需要有丰富户外知识和勇气,才能在如此遥远的荒野里露营和拍摄。这是棕熊出没的区域。在《水晶洞》一文里,我讲过户外露营的原则: 

做饭的区域在几百米之外。帐篷里也不能有任何食物,连牙膏等有味道的东西都不能放。在棕熊出没的区域,这是户外防熊的基本要求。 熊喷也必须在身边。

直升机离我们而去。下面几天这个山顶上,和这方圆数百或上千平方公里的荒野里,只有我们两人,可能还有棕熊和狂风暴雨。地下的绿色桶里装的是防熊喷雾器(熊喷),这是唯一的防护手段。为什么要把熊喷放在这个密封桶里?因为熊喷绝对不可以带入直升机仓内。如果它在空中因为压力变化喷射或爆炸,飞行员的眼睛会什么都看不见了,结果一定是悲剧。所以每次飞行,所有的熊喷都必须从背包里拿出来,装入密封桶,放在机仓外挂斗里或机身后部的储藏仓里。 

我的帐篷,茫茫苍穹下,俯瞰几条壮观的交汇冰川。这是我喜欢的摄影和旅行方式。这样的体验让人难忘。从地球南端的巴塔哥尼亚的茫茫无人冰原上,到地球北部的阿拉斯加高山上,在这样的宏大冰川上过夜的感觉让我激动。没有任何AI或在家闷头玩后期能取代这样的体验。

前期拍摄

抓紧时间架好帐篷后,看到天边光色很好,我们走到距我的帐篷仅10米的拍摄点,拍下了这张。

这个令人激动人心的场景非常宏大宽广。但问题是,我虽然带了刚发表不久的佳能11-24mm这枚超级广角镜头,但11毫米也拍不下这个场景。

只能接片了。但中场景接片是傻瓜操作,太容易了。而超广角接片,特别是还需要带前景(地面岩石的引导线是关键,绝不能放弃)太难了。此外太阳就在画面里,是逆光,佳能5DSR的像素当时无敌,但宽容度就是渣。

不管怎样,拍下再说。我用11毫米焦距,左中右拍了三组。每组两张不同曝光,用于曝光合成。

这个场景最关键的,是前景中的线条。没有那些线条,这片子不拍也罢。但如果没有很好的“摄影眼”,在现场未必能看到它潜力,可能会觉得这堆乱石头有啥意义?  

埋没在硬盘里

那次行程出了好几张很满意的作品,包括《冷焰》和《破晓》。但这张作品却一直留在硬盘里没处理。我现在回想为啥一直没动它。可能是Marc先发表了一张类似的,我潜意识里就不愿意了吧。我在书中和各地讲座中多次提到,风光摄影很多适合应该是一个孤独体验。就算我和几个朋友一起出门,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各自找自己视角。我和Marc也是这样,一般吃饭的时候才见面,平时相互看不见。

其实想一想,我这个想法不对。两个朋友一起出门,大部分作品不一样,但有1、2张类似的太正常了,总不能朋友发表了我就不修了吧。这样一说,我真觉得自己以前“脑子瓦特(坏)了”。这个点全世界是两个人第一次来,只有两个人有这样的照片,我竟然还不满意。这心态不对。

在三个月前的风光摄影大讲座上,提到拍摄“人所不能见”的时候,我突然想起了这张。当时我就对所有的听众说我要去硬盘找出这张来修,这才有今天的结果。 

后期处理

前些天发表的《彩虹之约》几乎不需要什么后期,那是一个极端。但这张不一样,这是另外一个极端,需要很多复杂的后期技巧。包括: 

  • 大广角拼图

  • 透视变形

  • 大气渲染

  • 光影重塑

  • 加深减淡

大广角拼图

前面说了,我用11毫米焦距,左中右拍了三组。每组两张不同曝光,用于曝光合成。

后期的时候在Lightroom里解出16位TIFF(请大家记住后期近可能用16位TIFF去做,这样后期空间最大),然后每一组曝光合成,得到左中右三张图片。

超广角接片,特别是还需要带前景(地面岩石的引导线是关键,绝不能放弃)太难了。把镜头从左转到右边,画面里的水平透视有了极大变形。我在PS试验了各种投影方式,从球面(超广角拼图首选投影模式)到柱面到透视,结果都不满意。然后我打算手工变形图片并拼接,折腾了20-30分钟不满意,还是放弃。那天做这事的时候已经接近午夜了。小女看到我在折腾图片,不去睡觉非得搬椅子坐我身边看,等我告诉她我放弃这技术后她特别开心。可能是很少看到爸爸在摄影后期上放弃吧,这孩子怎么能这样呢。我也试验过用PTGUI,也放弃了,不想花太多时间,我要一个简单办法。

最后解决办法真很简单,我用Adobe Camera 插件而不用PS来接片。在Camera RAW里,选择球面投影方式,可以得到下面画面(中间那张舍弃了,因为两边有足够重叠)。是接上了,但画面四周的空白,还有左右大小我非常不满意。如果要裁剪掉空白,会损失太多画面。

选择两张在ACR里接片

球面投影能接上,但变形巨大

我然后把“变形“滑块拉到最右边,就基本解决了问题。

边界变形

合成后的简单色彩处理

其实这几年我主要用ACR接片,PS本身的接片功能基本可以放弃了。 

透视变形

从拼接好的图片可以看到,原图中前景比例很大,因为我喜欢岩石上那些线条,构图时候前面多留了一些。但超广拼接的变形太大了,让山显得太大,前景太少。

下一步是利用PS的“透视变形工具”,把画面划分成几个小框,然后变形一下,把山稍微变小,恢复到原片的感觉。

透视变形是很有用的一个工具,以后找时间专门讲吧。

大气渲染

大气渲染技术我在书中详细讲解了,这是表现立体感的重要技术。这个概念在上个月的《当代风光摄影流派和构图》讲座里也强调过。

传统观念认为照片所有地方都是越清晰越好,但这个观点其实过时了。我们讲到如何在二维平面重新三维立体感的时候,就说过远处物体应该反差小一点,清晰度低一些, 亮度和饱和度可以高一点。这样更符合人眼看到的大气透视效果,也帮助我们从二维图片上判断物体远近,建立立体感。可相机和人眼看世界不一样,相机的反差太大,远近反差都差不多。所以后期需要处理这一点。注意原片里远山和近山的亮度和清晰度都差不多,所有山头都挤在一起。在最终成品里,越遥远的山头清晰度越低,亮度越高,这样立体感一下子就强了很多,画面也就从二维平面变成了三维场景。

光影重塑

成品和原图最大的区别,是原图前景中几乎无光,但成品中看起来如阳光照射到地面。这就牵涉到光影重塑技术。此外天空中本来就有一些丁达尔现象光柱,但最亮的部分虽然曝光合成还是过曝,需要补上并加上辉光。

原理上其实很简单,通过加深减淡工具来重新塑造地面光影,让景物面对太阳的一面更加亮一点,背对太阳的一边暗一点。然后通过各种色彩工具 - 可以是分离色调工具、HSL工具、曲线工具、或可选色彩工具,任选一种或各种都用,让高光部分变暖点。

光影重塑如同绘画一样,原理很简单, 但光说原理没用的,需要实践。你看电视上画家几笔下去,几秒钟后出栩栩如生的人物或小动物就出现在纸上,可看起来如此简单事,没长时间训练是做不到的。光影重塑也一样。我以后争取写更详细教程或视频,下一版书里也会加上,但要做好得实践。

全世界大多数新一代顶级摄影师几乎都在玩这个技术。其实一些老一辈摄影师很多也在玩。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发挥自己创造力,把摄影从客观记录进一步向艺术表现发展的趋势,也许不这做的会被时代淘汰。

不过我属于“前浪”一代的古董,虽然这技术对我真很容易,但我对这个技术一直持保留态度,我还是更喜欢等光线,虽然这样出片率真很低。所以在前两次大型影展的前言里,我才说展览中的每一张作品展现的,都是自然界某一个时刻真实记录。

可是Marc早就发表了这个地方的作品,咱也不能示弱不做啊,对吧。我的光线也不能不一样啊。做就做吧,谁怕谁啊,也许以后我会继续做。其实想想,这样不就是加亮压暗吗,没啥。对吧。

加深减淡

图片里有三条瀑布,能看到吗?

阿拉斯加的山上,常见从山顶流下的瀑布。但在原片里,这些瀑布和旁边的岩石色彩很接近。这一步要做的,就是用中灰和高光减淡工具 (highlight dodge  & midtone dodge)去把瀑布提亮,让它们突出。在手机小图上看可能不明显,但在大图上这几条瀑布给了画面一些点睛作用,非常重要。 加深和减淡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操作。虽然有多种办法(曲线、中灰图层混合、PS的加深减淡工具等)可以做到,但PS的加深减淡工具最简单。高光减淡工具会加强饱和度,使用时需要注意。

再看一次大图

对我来说,这张照片绝不只是形式美。

它让我想起了那几天在这个极其遥远的山头上的体验,5年以后我还能想起。

它让我回忆起这一带无边无际的群山,还有那些似乎是永恒的,壮观的蓝色冰川群。它告诉我地球上真的有这样震撼人心的景色。

它给我惊喜,高清大图上,仔细看能看到一条条从山顶流行的瀑布,还有那些冰川上的犬牙交错的冰裂,让我想起直升机在峡谷里穿越时候看到的场景。

这一切感觉和体验,是AI合成不可能取代的。也是那些空有形式美的图片没法给我的。

所以未来就算是大家都去玩AI合成,我这样的老古董还是会带着沉重器材去探索,去拍摄这样的让我激动的场景。

有些图在手机上看挺好,但这样内容复杂的图,在手机小屏幕上看是灾难。能用电脑或平板电脑去我的网站上看最好。如果一定要手机看,至少要横过来看宽幅吧。请大家把手机横过来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