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离婚7成由女性提出?专家:女人从夫姓稳固家庭,网友:封建遗毒

 浩然文史 2020-08-10

《楚汉传奇》虞姬

近年来,中国离婚率居高不下,2019年全国离婚夫妻中有70%是由女方提出来的。我们都知道家庭也是社会运转和国家稳定的基石,如何维护家庭的稳定,成了社会关注的一项难题。有专家建议说,女方结婚后冠夫姓,如刘王氏、张李氏等,以增强女性对家庭的归属感,说这不仅是回归中国传统,也是接轨国际社会。此言一出,舆论哗然。我们今天就专门来讨论下这个冠夫姓是否能代表中国传统。

某一项网络调查

说到冠夫姓,我们就得捋一捋中国女子姓名的演变史了。中国古代女性姓名与女性地位变化有密切的联系。在母系氏族时代,人类都是随母姓。但到了父系氏族社会后,除了姓还产生了氏这一概念,姓、氏变成男性为主的传承,而女性的命名一直受到男性的限制,其称谓也一直有依附于男性的特色。


一、中国的“姓”、“氏”渊源


中国人的姓名,包括“姓”和“名”两个部分。说起姓,我们通常又称其为“姓氏”。但其实“姓”和“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左传》记载:“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

姓的判定标准是血缘,《说文解字》解释为“人所生也”。原始社会时,人们都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所以用“女”加“生”来表示“姓”。可见姓在最初指的是同一女性始祖的共同身份标记。

依然处于母系氏族的摩梭人

但最早母系祖先的姓从何而来,却又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目前,学术界一般认为姓源自原始图腾,例如夏王室姒姓,应当是象图腾(也有一说是一种异草);商王室子姓,应是鸟图腾;周王室姬姓,应当是麒麟图腾。

比如说商代子姓,《诗经》中说“天降玄鸟,降而生商”,商人认为他们的始祖吃了玄鸟(凤鸟)的蛋之后,生下了商的先祖,因为这个“蛋”,所以有“子”姓。古人对母系氏族时期的历史难以理解,因此对于姓的来历,就有很多的神话色彩在里面。商代从区域上说属于东夷人群,是少昊的后代。而少昊的后代中有很多为风姓,风姓同于凤姓,甲骨文中这两个字就是通用的。

玄鸟纹

如果说姓是母系氏族社会的产物,氏则带有浓浓的父系氏族社会色彩。《通鉴外纪》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这就是说一个同姓的氏族壮大之后,不断有子孙出去自立门户。分出去的各小族都会给自己寻求一定的身份标记,便产生了氏,以区分原来大的氏族。

而“氏”的确定,有很多的标准。周王室的分封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周王室本来为姬姓,但很多封到地方的王室子弟便都以国为氏,如晋国、鲁国都以其国名为氏,据说周初共分出49氏。或者以封地为氏,这一般是卿大夫级别的封地,如樊氏、鲍氏便得名于封地。还有以官爵为氏的,例如皇、王、侯、王孙等氏,就得名于官爵。

鲍叔牙,姒姓鲍氏


二、先秦姓氏的交融和女性称谓


大约在战国时期,姓和氏的使用逐渐混淆。姓本来的功能是作为血缘标志,其在周代礼法中的体现就是“同姓不婚”。同姓不婚其实是人类由原始的群婚制走向氏族外婚制的体现。在母系社会时,原始人类都是部落内随意交配生子,但是当社会进步后,人们意识到族内群婚的落后,便和其他部落相互通婚,而同部落因为具有血缘关系而禁止通婚。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进,一个姓分出去的不同的氏,血缘关系越来越淡,“姓”就失去了血缘归属功能,于是“同姓不婚”的规则被打破。在春秋晚期就已经出现了很多同姓而婚的事例,如晋、卫、吴、鲁四国都是姬姓,却经常通婚。当“姓”维系血缘和婚姻的功能失去之后,越来越多的族开始使用氏作为自己的身份象征。

与“姓氏”结构变化的同时,是女性“姓氏”的使用规则。早期的女性是必须称“姓”的。例如在春秋早期,女性的称呼,一般是“□+姓”,所以我们看到一个女性的名字,一般就能确定她的姓。因为□里的字有很多种情况,如其出生的国家、所嫁的国家、丈夫的姓、父亲的姓、父亲的氏,但后面一定是她的姓。如妲己的姓是“己”,褒姒的姓是“姒”。

妲己

但从春秋后期开始,女性必须称姓这个规则也开始松动。例如《左传》记载,吕昭公有个从吴国娶回来的夫人,叫“吴孟子”。按理说,吴国为姬姓,按照规定她的名字应当为“吴孟姬”。所以我们可以断定,当时已经出现了以“氏”为“姓”,而且女子不按照规则称“姓”的现象。她已经将吴作为姓,孟子当是指她在家中排行老二。

到了战国,这种现象更为普遍,我们熟悉的“芈月”,“芈”是楚国之姓,已经将姓置于前面,而不是后面。这时候如果我们看到女性的名字后面带“姬”,也不能再将其判定为“姬”姓。如秦始皇的母亲叫“赵姬”,“赵”代表她是赵国人,故以“赵”为“氏”,而“姬”可能只是指美女。关于“虞姬”的名字,有人认为她是姬姓,但依照战国时期的姓氏变动情况,一般应理解为虞氏的一个美女。

赵姬


三、传统社会的女性名字


可能看到这里,大家心里还有一个疑问,那就是为什么不直接称呼女性的名字呢?因为《礼记·曲礼》记载“妇讳不出门”,周人认为名字是人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女子的名字是不能轻易地展示给父母以外的人的。

根据《礼记》记载,女子在出生3个月之后,父母就会给她起名,这个名字会在家里一直使用。等到嫁人时,六礼中就有“问名”环节。《礼记》记载:“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就是说男女双方相互通报姓名必须得通过媒人。除此之外,不光男子有字,女性其实也有字。男子的字是在其成年时行冠礼而命字的,女子则是其在行笄礼时所命字的。而在使用字和名时,也有特定原则,在面见尊者、长者时,女性才能称呼自己的名。

《古剑奇谭2》昭宁公主行笄礼

到了两汉时期,我们会发现史书中会直书女性具体的名字。而这时女子的名字,有两个非常显著的特点,一个特点是女性的名字非常男性化或中性化,如武帝皇后卫子夫、成帝宠妃赵合德;另一个特点是具有女性气质的名字往往是带有观赏性的字眼,如吕雉、赵飞燕,其后一个字含义都是观赏性的鸟类。但这也一般都局限于社会上层。

卫子夫

根据出土的汉代户籍竹简,基层妇女的名字会使用区别女性性别和社会角色的字眼,如“妻”、“母”、“婢”等字,这说明汉代的女性对男性的依附性依然很强。

但汉代女性命名已经开始出现具备女性气质的字眼,如缇萦、光武帝之妻阴丽华。到魏晋南北朝隋唐时,这种迹象越来越明显,纯粹的女性化特质越来越强。到了宋代以后,在士大夫的提倡下,男女之防越来越严格。于是女性名字的女性化越来越普遍。尤其是富贵人家的女儿,名字往往追求秀气、富贵、端庄。 

《知否》盛明兰

但随着程朱理学的普及,三从四德被抬到很高的位置,女性的地位越来越低,所以出现了很多常见的女性称呼方式,如带“姐”“姑”“娘”的称呼方式,如杜十娘、孙二娘、刘三姐等。而且民间称呼女性还习惯冠夫姓,即“某某氏”,如张王氏,张是老公的姓,王是老爸的姓。

《水浒传》孙二娘


文史君说


姓名是一个人的社会性标志,每个人自出生都会从家庭继承姓氏。历史进入父系氏族社会以来,女性严重依附于男性,姓氏的传承也以男性为主,因此男子的姓基本保持不变,而女子跟谁姓,全世界并不一致。很多欧美国家和东南亚国家,女子的姓在家从父,出嫁从夫,但我国大体仍保持着父系氏族社会以来形成的传统,即随父姓,专家们为降低离婚率而提出的冠夫姓,其实在中国历史上存在的时间并不长,而且也不是女性命名的唯一的主流的方式,因此并不能代表传统。同时,在今天男女日益平等的大环境下,再提出这种基于男权的所谓“传统”,也难怪网友们会骂一句“封建遗毒”了。文史君觉得,要维护家庭的稳定,还应该从家暴、女性权利等社会问题上着手,而不是拿姓名做文章。

参考文献

闫丽:《左传人物称谓文化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年。

焦杰:《从中国古代女性名字的演变看社会性别文化的建构》,《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年第5期。

(作者:浩然文史·烂柯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