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毕业季,渐渐消逝在电波中......

 茂林之家 2020-08-10
我的毕业季,渐渐消逝在电波中......

7月21日,中国人民大学,我和室友在宿舍内的合影。一番波折之后,我们终于被允许回学校收拾行李,只是,当天内必须离开。宋欣然供图

我是2020年全国874万应届高校毕业生的一员。对我而言,“遗憾”是这个毕业季最好的代名词。

所有安排好的毕业计划被疫情全部打乱,学校课程改为线上,毕业论文没有机会和导师们当面商讨,找工作成了一大难题,甚至连和室友们合拍一张毕业照、吃一顿散伙饭都成了奢望……

在宿舍的微信群里、社团的线上会议和毕业典礼的直播上,所有的道别与珍重通过麦克风和摄像头转化成了电子数据,载着弥散在空中的电波断断续续地到达毕业生的手机,再解码、转化成画面和声音,最终消散在大家的记忆里。

我的毕业季,渐渐消逝在电波中......

6月17日,南京大学老校区门口,返校的南大毕业生在校门口留影纪念。前一日被告知禁止返回北京的自己,看到毕业生们穿着学士服拍毕业照,心中充满羡慕。返校遥遥无期,我想念我那躺在宿舍的胶片机和吉他。许诺/摄

我的毕业季,渐渐消逝在电波中......

6月29日,湖南师范大学门口,南方阴雨连绵,学生们在雨天拍毕业照。这是她们留在学校的最后一天。 许诺/摄

返校如坐“过山车”

对于本届毕业生来说,随时改变计划以应对疫情变化和学校安排已成为家常便饭。疫情初始,我和室友们就反复讨论何时返校。3月,室友们在线上祝我生日快乐,宿舍长开玩笑说,7月底另一位室友过生日之前我们能开学见面吗?没想到一语成谶。

我的毕业季,渐渐消逝在电波中......

6月15日,江苏南京,大家在各地的家中参加北京林业大学的毕业论文答辩。这也是我半年来第一次看到同学们的面容,熟悉而陌生。许诺供图

我的毕业季,渐渐消逝在电波中......

5月17日,中国人民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毕业论文答辩现场。王英玮供图

6月初,全国疫情防控已经进入常态化,我们学校发布通知,允许毕业年级学生志愿者、本科毕业生、研究生毕业生和湖北地区毕业生分四批次依次返校,返校时间分别为6月10日、6月19日、6月26日和7月7日,随后湖北地区返校批次被取消,全国学生返校时间统一。

6月10日,大致500人左右的毕业年级学生志愿者返校,我作为其中的一员回到了校园。由于要学车,我申请了6月12日离校,等6月17日再返校。没想到,就在那几天,北京新发地突发疫情,我坐在教练车驾驶座上得知了这个消息。于是,17日的返校也被取消了。

6月16日下午2点,学校临时通知,北京低风险地区的同学返校需要持核酸检测证明,我找遍了网上的预约信息,却发现名额都被约满。当晚6点半,学院老师线上召开了本科返校会,告知19日返校计划不变。那时许多同学因为家乡当地的防疫政策,已迫不得已取消了返京计划。4个小时后,北京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120场新闻发布会召开,宣布从17日起,北京所有高校停止返校……

深夜,班里同学在群里火速地转发着新闻,调侃着自己这一天像坐过山车一样的心情,忙着千方百计地预约核酸检测,忙着退火车票、机票……

就这样,2019年12月31日的跨年聚餐成为了我们宿舍意料之外的“散伙饭”。

“云毕业典礼”

6月30日,毕业典礼直播在早上8点开始。

过去的毕业典礼在学校体育馆里举办,大家密集地坐观众席上,听着校领导们的叮咛,头可以靠在身旁同学的肩上,脑海里过电影般地回放自己的4年大学生活……想着和这群人也许是最后一次见面,自己的人生会展开新的篇章,苦涩和激动同时催促着眼泪在泪腺分泌。

但线上直播的毕业典礼缺乏了最重要的仪式感。坐在家里的毕业生们时不时瞥一眼电脑或手机上的画面,和同学在微信群里随意谈论两句毕业感想。毕业的感觉已在居家隔离期间被时间渐渐消磨了。

尽管如此,大家还是在尽最大努力还原毕业的仪式感。在各学院的线上学位授予仪式和毕业典礼中,有的学院让同学们穿好学士服,在家打开摄像头,依次出现在现场的大屏幕上几秒钟,也算是“到场”了。

我的毕业季,渐渐消逝在电波中......

6月25日,我和一个好哥们在北林校园正门口“合影”。我们曾一起彻夜饮酒聊着梦想,一起在秋天的银杏大道和冬天的白雪中漫步校园。这是学校线上开发的一款合影app,分享链接就可以和朋友们在校园的各个角落以卡通形象合影。许诺供图

我的毕业季,渐渐消逝在电波中......

6月30日,中国人民大学明德广场,2020届毕业典礼现场。由于疫情防控需要,仅少量在校毕业生现场出席,更多毕业生通过线上直播参与毕业典礼。宋欣然/摄

我的毕业季,渐渐消逝在电波中......

6月30日,中国人民大学2020届毕业典礼现场。与往年相比,这次毕业典礼请了更多专业的拍摄和转播人员。宋欣然/摄

我的毕业季,渐渐消逝在电波中......

6月30日,中国人民大学2020届毕业典礼现场,毕业生们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牺牲烈士和逝世同胞默哀。宋欣然/摄

我的毕业季,渐渐消逝在电波中......

6月30日,中国人民大学2020届毕业典礼现场,毕业生们拍照留念。宋欣然/摄

向学校提交了申请、完成了核酸检测后,居住在低风险地区持绿色健康码的我,在校门口再三被核查了返校信息和体温,终于作为摄影工作人员返校参加了毕业典礼。

由于是临时返校,我必须当天离校,并且没有资格返回宿舍收拾行李。但这已经足够了,因为毕业典礼结束后,我有半天的时间在学校里拍照——对于外地同学来说,这可以算是一种奢求。

我的毕业季,渐渐消逝在电波中......

6月30日,学校里被全新的铁栅栏封围起来的居民区。这里只留下一个出入口供居民出入。宋欣然/摄

我的毕业季,渐渐消逝在电波中......

6月30日傍晚,在校园内玩耍的儿童。宋欣然/摄

我的毕业季,渐渐消逝在电波中......

6月30日傍晚,中国人民大学,家长带着儿童在校园的草坪玩耍。宋欣然/摄

我的毕业季,渐渐消逝在电波中......

6月30日,中国人民大学,空荡荡的图书馆。正值期末,本应人满为患的图书馆自习区,一整层也看不到10个人。宋欣然/摄

我的毕业季,渐渐消逝在电波中......

6月30日,中国人民大学,我终于穿上学士服拍了毕业照。宋欣然供图

触不到的行李

97分59秒,是我的室友远程打包行李的视频通话时长。毕业期间被讨论得最多的话题之一,就是如何处理宿舍私人物品。

7月3日,中国人民大学各个学院发布了毕业年级宿舍行李打包的通知。毕业生有两个选择,让教职工或学生志愿者帮忙打包。在通知正式下达前,我们填写了若干个调查问卷,征求毕业生对于打包行李的意见,我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希望自行返校收拾行李”,虽然当时希望渺茫。在发布的通知里,规定了老师和学生一对一固定时间段打包的形式,并且在打包全程拨打视频电话。毕业生无需支付任何费用,相反的是,我们还可以根据地区不同,领取一定数额的运费补贴。

我的毕业季,渐渐消逝在电波中......

7月15日,中国人民大学的教师正在为本科毕业生杨洋打包行李,全程通过微信视频的方式沟通。杨洋供图

我的毕业季,渐渐消逝在电波中......

我的宿舍一角。宋欣然/摄

“云收拾行李”有一些难题。外地的毕业生在家里,老师和志愿者在宿舍,在视频通话的过程中,难免拘谨中带着疑虑,还有一丝微妙的尴尬。由于疫情在寒假期间突发,许多贵重物品都被留在了宿舍,电脑、相机、游戏主机、显示器、银行卡、学生证、各类证明……几个人的东西堆在一起,难分你我,要精细回忆宿舍里什么角落放着什么东西也很困难。

最初我听说自己的行李也需要老师远程打包的时候,第一时间开始拼命回忆自己有没有什么“见不得人”的东西放在了宿舍。而这段时间,我们聊得最多的话题之一,就是“云打包”中的种种八卦了。在打包时,老师一边和身旁的人聊天,一边把“私人物品”迅疾地投入箱子内,最大程度压缩对隐私的窥探和不可避免的尴尬。

重逢

令人惊喜的是,7月12日,班主任在班群发布了通知,全国低风险地区同学可以携带有效核酸检测证明、北京健康宝绿码,在保证14天行程无风险的情况下,签署进校承诺书、通过学校审批后,返校一日收拾行李,领取毕业证、学位证和毕业礼包。我兴奋极了,马上和室友约好了7月21日同时返校。

7月20日,我和3位外地室友在学校附近的酒店会合,再次短暂地共住。还有两位室友因当地防疫政策,无法返京。这天恰好离我两位室友的生日很近,我们打着视频电话,在酒店里吹了两支小小的蜡烛。这次生日更像是一次性把6个人的生日一口气过完。大家闭眼许下了愿望,我许下的是:希望大家未来能够再次齐聚。

我的毕业季,渐渐消逝在电波中......

7月20日晚,我和室友在酒店庆祝重逢。宋欣然/摄

我的毕业季,渐渐消逝在电波中......

7月21日上午,我们在学校内拍毕业照。由于疫情原因,学校的学士服租赁业务停止了。男朋友的一套学士服,被我们拍照时轮流换着穿。宋欣然/摄

我的毕业季,渐渐消逝在电波中......

7月21日早上,我的室友们回到宿舍准备收拾行李。宋欣然/摄

我的毕业季,渐渐消逝在电波中......

7月21日上午,回到熟悉的宿舍门口,室友举起大一时候我绘制的门牌,上面写着“我们是一个‘有头有脸’的宿舍”。而外号是“头”和“脸”的室友正是没有回来的两位。这仿佛是我们宿舍的“合影”。宋欣然/摄

我的毕业季,渐渐消逝在电波中......

7月21日,我的室友在物品堆里翻找着,看哪些东西可以带走。宋欣然/摄

我的毕业季,渐渐消逝在电波中......

7月21日中午,同学们在食堂等外卖。疫情期间,食堂的饭桌被特制的隔板隔开,一张桌子只能坐两个人。宋欣然/摄

我的毕业季,渐渐消逝在电波中......

7月22日上午,我的两位室友拉着行李箱离开酒店,准备去机场。这个毕业季,她们在北京只停留了短短54个小时。宋欣然/摄

我的毕业季,渐渐消逝在电波中......

7月22日上午,两位室友临走之前互相拥抱。宋欣然/摄

我们宿舍6个人,未来都打算继续深造。我得到了本校支教保研的机会,3位室友申请了境外或国外的高校,另2位选择考研。在我看来,本科生的就业远不如研究生占优势,好的就业单位甚至不考虑本科生。但大学同学也有小部分选择了就业。

由于疫情,一位朋友本打算考取德语证书,申请德国的研究生,却因为语言考试取消而不得不提前考虑就业,等待明年再度招生。而准备就业的应届生也困难重重:几个朋友被教育机构和银行等单位预录取,已经开始实习,最后由于单位缩招,又重新被打回就业市场……疫情发生在19年秋招与20年春招的时间段内,春招难以正常进行,秋招业已错过。如今,正在招聘的单位数量相比之前大幅下降,毕业生迫不得已要与有经验的求职者竞争。刚刚沉浸在成功就业喜悦中的准社会人,一下子又被“打入冰窖”,前途未知。

无处安放的毕业情绪

我曾无数次在脑海中幻想,毕业时抱着室友在宿舍边哭边笑、挥手道别,和同学一起在校园的夜晚合唱毕业歌曲,用手机手电筒化作星光在空中挥舞,和好朋友们在校园花花绿绿的牌子前穿着学士服、摆着千奇百怪的姿势拍毕业照……疫情没有给我这样的机会。

通信技术即使再先进,也无法替代面对面的人际交流带来的感觉。明确的毕业节点消失了,许多煽情的话停留在思绪里,道别的感伤被无限弱化。最直白的感受就是:我没有毕业的感觉。这是不好的,我们却无可奈何。

学校领导在毕业典礼上说:欢迎2020届的毕业生在未来参加学校任意一场毕业典礼。但我心里知道,那已经不是属于我的毕业典礼了。

来源:微信公众号 中青校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