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说黎巴嫩是法国的“儿子”?

 以史为鉴v 2020-08-10

上周,发生在黎巴嫩首都贝鲁特的爆炸案,让黎巴嫩这个只有600多万人的中东小国走进人们的视野。

许多人黎巴嫩、嫩巴黎、巴黎嫩傻傻分不清楚,纷纷在社交媒体上发布“巴黎平安”云云,让人不知如何吐槽。

图注:黎巴嫩、嫩巴黎、巴黎傻傻分不清楚……

黎巴嫩再小也是一个国家,而且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早在7000年前,这片土地上就诞生了人类文明,本期我们就聊一聊黎巴嫩这片土地上发生的故事。

一、迦太基、罗马和基督

黎巴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的比布鲁斯古城,那里被认为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持续有人居住城市之一。

当时居住在黎巴嫩的的居民是腓尼基人的祖先,他们在公元前1000年形成了系统的腓尼基文明后,便开始了利用自己独有的航海技术对外拓展疆域。

腓尼基人利用自己强大的海上实力,沿地中海南下,建立了诸多殖民地,其中最出名的在迦太基城和西班牙南部。在这里他们建立了未来和罗马人抗衡的迦太基文化。

而黎巴嫩人民的故土——迦南地区的“的黎波里”(今黎巴嫩第二大城市,并非如今的利比亚首都)和最古老的城市“比布鲁斯”,也在波斯帝国的居鲁士大帝和统一希腊的亚历山大大帝之间来回易手,再也没回到腓尼基人手中。

直到罗马人以气吞山河的势头将地中海变为内海,黎巴嫩才第一次迎来了稳定的政权。

图注:腓尼基人的海上贸易路线

黎巴嫩人的发端来自于优越的地理位置,但是他所遭受的苦难,也是因为优越的地理位置。

黎巴嫩所在的地理位置实在是太好了,可以说直接扼守亚非欧三大洲的战略要道,所以周围的国家一强大起来,立刻就会抢占这一战略要地。

黎巴嫩人也因此屡次受到战火的波及,因为实力不够强大,黎巴嫩先后被埃及人、亚述人、巴比伦人、波斯人、罗马人……等统治;

而且黎巴嫩所在的巴勒斯坦地区是著名的三教诞生地,在罗马帝国的君士坦丁大帝前,历代政权对挑战多神教的基督教萌芽一向是剿杀为主。

图注:圣马龙在教堂中的画像

到了公元5世纪的时候,其中一个名为马龙(Maron)的基督传教士在黎巴嫩的黎巴嫩山里,为了躲避罗马士兵的搜查,建立了一个修道院,从此之后马龙及其建立的马龙尼礼教会(俗称马龙派)成为基督教世界重要的派别之一,在公元5世纪君士坦丁大帝将罗马基督化之后,黎巴嫩成为了像安纳托利亚一样重要的东部帝国宗教区。

然而好景不长,公元七世纪,随着罗马帝国在和波斯穆斯林战斗中逐渐占据下风,黎巴嫩也进入了穆斯林的统治。

二、穆斯林和十字军

公元629年,罗马帝国的版图上彻底失去了黎巴嫩。

此时的黎巴嫩被纳入了穆斯林的手中,但是该地区的马龙派因为立足时间长,使得穆斯林人口并没有超过马龙派,唯一带来的就是语言从古叙利亚语变成了阿拉伯语。

而同时进入黎巴嫩的是穆斯林逊尼派的一个小分支德鲁兹派,德鲁兹派在当地和马龙派达成共识维持了互不干涉的状态。

图注:的黎波里的陷落

但是这样的共识并没有存在太久。

到了公元11世纪,教皇发起十字军东征,大量的十字军抵达黎巴嫩后才发现这里竟然有一支基督徒长期存在,此后黎巴嫩也被作为十字军的前进堡垒存在,这也加深了基督教在黎巴嫩的地位。

由于马龙派宣誓效忠的是罗马教皇,所以黎巴嫩也被法兰克(现代法国)人视为自己的宗教兄弟。他们也在黎巴嫩的“的黎波里”古城建立了耶路撒冷王国。

的黎波里的基督教王国也并没有持续很长时间,到13世纪末,马穆鲁克穆斯林占领了黎巴嫩,法兰克人也被逐出了黎巴嫩。

三、法国和现代黎巴嫩政治制度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崛起后,接手了黎巴嫩的管理。但是同之前一样,伊斯坦布尔对黎巴嫩很少进行直接管辖。

图注:一战后法国、英国、俄国关于瓜分中东的赛克斯-皮科协定

等到一战之后,战败的奥斯曼土耳其被强行要求必须接受威尔逊的十四点,这也导致土耳其仅维持了土耳其本土,大量领土被英法俄等瓜分。

黎巴嫩根据代管条例归法国管辖,因为黎巴嫩和法国人渊源极深,所以当法军进入黎巴嫩的时候,法国人在黎巴嫩受到了热烈的欢迎,他们被誉为“解放者”。

而法国在1920年也将叙利亚和黎巴嫩的部分地区合并为大黎巴嫩国进行管辖,这个新成立的大黎巴嫩国,基督徒占据了多数,也是第一个基督徒不是少数派的阿拉伯国家。

图注:一战后“大黎巴嫩国”国旗和法国国旗,以及如今黎巴嫩国旗的对比,以史为鉴制图

而且法国建立的这个“大黎巴嫩国”,从国旗就可以看出法国在黎巴嫩的影响力有多大。“大黎巴嫩国”国旗就是在法国国旗之上加了一个黎巴嫩雪松而已。

可以说从一战后,现代黎巴嫩人口在法国统治时期,以及基本构建完成了。

在法国管辖期间,黎巴嫩的首都贝鲁特被视为法国最重要中东城市之一,于是法国大力发展了贝鲁特的城市建设和经济,法语也成为了黎巴嫩最主要的语言之一。

这一时期的贝鲁特甚至被叫做“中东小巴黎”。

而且因为法国和黎巴嫩的关系,许多人同时持有法国和黎巴嫩双重护照,比如著名的日产-雷诺联盟前CEO卡洛斯·戈恩(Carlos Ghosn),他之所以能从东京软禁的住所逃亡巴黎,就是因为他同时具有法国、黎巴嫩、巴西三国国籍。

图注:经过法国建设后成为中东小巴黎的贝鲁特

1932年,法国对黎巴嫩进行了一次人口普查,普查结果显示,基督徒占黎巴嫩总人口的51%。这也为1943年黎巴嫩确立政体打下了学术基础。

1943年的戴高乐迫于法国百废待兴,无力管辖中东,在贝鲁特宣布黎巴嫩独立。同年,黎巴嫩五方人口精英聚在贝鲁特谈判后得出黎巴嫩《国家公约》。

按照宗教,马龙教徒担任总统,逊尼派担任总理,什叶派担任议长,东正教派担任副议长,德鲁兹人担任陆军总参谋长。这样一来,黎巴嫩便形成了基本的宗教议会政府制度,本质上这种制度是基于议会制政府,但是为了平衡宗教人口而进行了对教派人口的规定。

在这样的制度下,黎巴嫩在中东地区算是相当开放,女性也经常参加选美比赛,成为行业精英。这种景象在以封闭著称的中东地区可以说是非常独特了。

图注:黎巴嫩著名的美女导演、演员娜丁·拉巴基

终:现代黎巴嫩的政治残局

现代黎巴嫩的政治残局很大程度上是由人口变动和过时的政治协议组成,其导火索则是以色列和巴解冲突。

以色列在将巴解组织打退至黎巴嫩后,黎巴嫩内部发生分裂,基督教人口支持以色列,穆斯林则在其他阿拉伯国家的支持下支持巴解组织。这场内战体现出宗教国家在互相妥协中建立的制度,当面临严重宗教冲突时往往出现分裂,黎巴嫩也成为了阿拉伯国家联盟和以色列的战场。

这一场内战从1975年开始到1990年结束,造成了35万人的伤亡,导致大量黎巴嫩难民流离失所。电影《何以为家》便讲述了因为内战导致的黎巴嫩政治情况。

图注:黎巴嫩内战中贝鲁特城中双方控制区的分界线是城市中间的那棵树


黎巴嫩的内战并未因1990年的《塔伊夫协定》而结束,多方的对立和冲突导致大量的黎巴嫩民众无法接受基础设施服务,生活处于贫困和不安之中,自2019年抗议事件在首都贝鲁特频发。

黎巴嫩的现状也给世界各国一面镜子,如果一个多民族政权没有一个有较大权力的中央政府,而是允许各种宗教势力自治协商来建立政府,将会像黎巴嫩那样陷入政治泥潭。而黎巴嫩如今的遭遇,也和它本身的多文化多信仰无法脱开关系。

参考资料:

《可怜的国家:绑架黎巴嫩》(美)菲斯克·罗伯特

《作家眼中的黎巴嫩》(英)Feghali Gorton

更多欧洲历史

1683维也纳战记(一):7000抵挡25万!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叹息之墙!

1683维也纳战记(二):土耳其人VS奥地利人,谁的地道更厉害?

1683维也纳战记(三):翼骑兵,冲锋!大波兰再次拯救欧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