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县衙里学勤廉

 一犁_书馆 2020-08-10


清正廉洁,执政为民。这是当前提高执政能力建设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近日从山西平遥古县衙走了一遭,使我对勤廉教育又有了一种新的感受和启发。



现存于平遥县城西南隅的衙署是于明代洪武三年修建的,至今已经历了六百余年风雨沧桑,她以其历史文化的完整性、真实性,及其丰厚的文化遗存,为我们了解古代朝廷政治实施、政务运作,打开了一条时光隧道。

未进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砖雕照壁,正中雕有一神话传说中形似麒麟的怪兽,名为“犭贪”,据说其力大无比,贪婪成性,尽管四周有金锭、如意、铜钱等“八宝”灿烂,却仍不满足,还张血盆大口妄吞天日,其结果当然很惨:跌入悬崖,粉身碎骨。据说,照壁绘“犭贪”还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首创。以此告诫官吏:贪欲无边,自律为重。

县衙大门两边楹柱上用遒劲的正楷书写着:

莫寻仇莫负气莫听教唆到此地费心费力费钱就胜人终累己,

要酌理要揆情要度时世做这官不勤不清不慎易造孽难欺天。

因字数较多,特用了回形联的形式来表现。

这上联显然是劝百姓心胸要阔,心境要平,不要为些鸡毛蒜皮小事费时费心费力费钱。下联则是提醒官吏们在处理事情时要勤要清要慎,不然孽难欺天。这副联写在大门入口,真是恰到好处。让百姓遇事要冷静,三思过后再进衙门,吏员们每天跨入时能增加一份谨慎、一份责任。

往里走是大堂,是知县处理公务的主要场所,“亲民堂” 匾额悬挂正中,

两旁楹联更引人深思

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

朴实无华,通俗易懂。谆谆告诫为官者要摆正官与民的关系,正确对待民众,正确对待自己,不必计较个人荣辱得失。其实无论古代还今朝,只要有这种心态去当官去做事,官大官小也就不那么重要了,踏实为百姓做事才是真格。

再向里走是二堂,是知县预审案件及退思、小憩之所,两旁的楹联尤其特别:

稍作留意,就会发现这联中有两个错字,愧字少了一点,民字多了一点。其实这并非笔误,而是民间常作为一种智慧游戏的“错字联”,出现在衙门里,使人在庄严中又平添了几分亲近,撰者是否想通过这特殊手法,巧妙含蓄地提醒知县:到此为官,是你与当地老百姓的缘份,遇事为老百姓想的多一点,就会少犯错,也就会少一点愧疚。

堂内案后屏风为“松鹤延年图”,上悬“思补堂”匾额,对面是 “天理、国法、人情”匾。片言数语,着墨不多,望之却巍然大观,令人肃然起敬。它时刻提醒着县太爷断案要权衡三者,融理、法、情于一体。

过了二堂是县太爷起居的内宅,称“勤慎堂”。

两旁有联:

治赋有常经勿施小恩忘大体,

驭官无制法但存公道去私情。

没在板着脸孔训诫,平实的话语却将为官做事的道理说的如此透彻,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一种语重心长的劝戒:做官要有做官的原则,不可为一时的私心杂念和小恩小惠而忘了公道和大体,失去为官最基本的底线。

在衙内还设有一酂侯庙,奉祀的是汉代丞相萧何,据说萧何出身刀笔吏,由于奉公守法,正直勤奋,后成大器,名垂千古。在衙内奉祀他,显然是为了激励吏员效仿,要靠自己的努力、靠实绩争取升迁。            

古戏台两侧亦设联:

酂侯拟律魏相争谏拟争系国家天下,

包公升堂海瑞罢官升罢念百姓黎民。

说的多好啊,我想,无论哪个朝代,只要上考虑国家利益,下想着黎民百姓,这样的官都是国家放心、百姓所拥戴的好官。

瞧,从未进大门,到衙内的步步深入,从门前到堂内,一路走来,透过一块块匾额、一副副楹联,既享受了正草隶篆书法艺术之美,又欣赏了平仄工整、辞句优雅且极富内涵的楹联艺术。时刻被一种法的威严和高雅的文化所浸染,感受着一种古代社会文化与政治文化的完美结合,在赏心悦目中,又潜移黩化地受到一次勤廉教育。试想,置身于这样环境中,这样的氛围里,吏员们还会无动于衷吗?据史料记载,在清代经济昌盛的百余年间,平遥极少有官员因贪赃枉法而锒铛入狱,我想多少是和这浓烈的勤廉文化氛围有关联的。这总比喊几句空洞的口号,定些生硬的几“不准”,岂不更具有人性化、更能彰显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我想,若剔除其封建糟泊,有许多还是值得我们借签、传承和发扬的。

有一哲人曾说过:制度为让想犯错的人犯不了错,文化却让有机会犯错的人不愿犯错。是啊,防腐须从养正始,如何把勤廉教育做得更有文化、更有品味、更具实效,其间真的是大有文章可做啊!


运河人家

 大家的运河,

 小家的故事,

 百姓的日常。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