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千川独行】赵恺传•歌哭血泪(上三)

 一犁_书馆 2020-08-10


韩信故里(原码头小学旧址)

赵恺恋爱了。

17岁,血气方刚,情窦盛开。

女孩子是淮阴县码头小学的老师,年轻的女教师是太湖农家的女儿,无锡师范毕业,名叫杨英芬。

杨英芬与赵恺相识于中国五十年代的社会最底层。

那么,杨英芬是什么样的人?

五十八年后,杨的学生、白发苍苍的吴清云写下一篇《我们的杨老师》,怀想码头小学那一幕:

1955年,码头小学来了两位外地女教师,无锡师范毕业的一位刚刚十七岁,名叫杨英芬。另一位毕业于南京晓庄师范的陈佩玲。两位老师好像两株牡丹花,又像是两位天使。形影不离,亲如姐妹,甚至连穿戴衣着都一样。她们的到来,给校园带来无限春光。

我们二年级真是幸运,杨老师教语文,还是班主任。

“我叫杨英芬,我是你们的大朋友,你们都是我的小朋友。”

普通话夹着吴音锡语,银铃一般好听。那时,二年级的学生年龄不齐,小的才七、八岁,大的已有十六、七。可是不论大小,不论男女,也不论好学生还是调皮鬼,都对杨老师毕恭毕敬,贴心贴肺。

上课投入,神采飞扬。不光教我们识字,懂道理,还给我们唱歌讲故事。每次进课堂总是先给我们抚一段琴,唱一首歌。课外活动,和我们一起跳舞。唱歌。做游戏、讲故事。阳光一样灿烂,花朵一样芬芳。给我们欢乐,给我们温馨。她明亮,她温暖着孩子的心。

 

挖藕

吴清云心中的杨老师,是个17岁的大姐姐。

十岁的吴清云,经常迟到。

杨英芬看着他赤脚走过冰凉的地面,走到自己的座位上,她看着他,没有说话。

一天下午,吴清云正在家后的池塘里挖藕、逮鱼,因为家里缺吃少穿,十岁的他要帮助父母干农活,挣点钱来糊口。父亲在岸上喊一声:杨老师来了!

他满身淤泥地跳上岸,朝家里跑。杨老师在灶房里,坐在一只小板凳上,等着他。看到他,老师微微一笑:我等你一起去上学!

这一情景多少年后他都记得。

吴清云放下手里的藕,就要拿书包出门。杨老师说:你还没吃饭吧?

他羞涩地低下头,老师说:先吃了饭再走吧!

他伸手就去掀锅盖,“先洗手,再吃饭!”抬眼望着老师的面孔,他赶紧洗手盛饭。

饭,是山芋叶子掺了棒子面,黑糊糊的。杨老师惊讶地看着锅里、碗里的饭,神情凝重。他一面吃,杨老师一面深情地注视着他,就像母亲看着孩子的目光。

上学路上,杨老师跟他说着话,他感到这是一位好老师给他说了平生以来最多的话。杨老师鼓励他:你学习成绩好,如果把学习荒废了,就太可惜了。

在学生中,杨英芬对吴清云特别照顾。到黑板前演算时,老师总是点到他,没有纽扣的衣襟一下子敞开来,老师伸手就捂住了。因为吃得是稀饭,学生们总要上厕所。杨老师给吴清云一个特殊待遇:可以不用举手就出去上厕所。

放学了,老师带着学生们一起唱着歌,送孩子们回家:

放牛啰啰啰,伙伴多又多,

大家一起多快乐,猜谜跳舞又唱歌。

放牛啰啰啰,叫声好哥哥,

明早上山去放牛,走我门前叫声我……


注:

⑥赵恺博客吴清云《我的杨老师》(2013年5月17日)


附:

下面一篇散文是吴清云先生回忆老师的文章。时过五十八年,吴先生已是年届古稀的退休教师。可是往事历历,铭心刻骨,情真意切,催人泪下。文中的杨老师是我的亡妻。蒙难之中,她用生命呵护了我。杨英芬是我的上帝。贴上博客,一表对逝者的追思,二表对作者的感谢。写这篇文章吴先生用去八年,我收到才半个月。想到尼采。他说:文学我最爱以热血写成的。

                                                                                                  赵恺          

                                                                   2013年5月16日

《我们的杨老师》

吴清云

 

50年代的老教室

偶遇小学班长高玉兰,多年未见,她已作了孩子的奶奶。谈话中突然提到在码头小学读书时的老师。她问我:“你还记得二年级时的杨英芬老师吗?”

 一句话翻开人生美好难忘的一页,往事和感情直如泉涌。

 我怎么能忘记杨老师呢?时隔五十八年,她的音容笑貌,丽姿倩影,历历在目,一一在心。我从教37年,杨老师好象一直就在我身边,我的作人守则,我的工作能力,我的教学方法都是在学习杨老师。杨老师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恩师恩姐。我永远不会忘记这个名字:杨英芬!

 

报到证

(一)

一九五五年,刚上小学二年级。古老偏僻的码头小学来了两位外地女教师,无锡师范毕业的一位刚刚十七岁,名叫杨英芬。另一位毕业于南京晓庄师范。两位老师好像两株牡丹花,又像是两位天使。形影不离,亲如姐妹,甚至连穿戴衣着都一样。她们的到来,给校园带来无限春光。

 我们二年级真是幸运,杨老师教语文,还是班主任。

 我叫杨英芬,我是你们的大朋友,你们都是我的小朋友。

普通话夹着吴音锡语,银铃一般好听。那时,二年级的学生年龄不齐,小的才七、八岁,大的已有十六、七。可是不论大小,不论男女,也不论好学生还是调皮鬼,都对杨老师毕恭毕敬,贴心贴肺。

上课投入,神采飞扬。不光教我们识字,懂道理,还给我们唱歌讲故事。每次进课堂总是先给我们抚一段琴,唱一首歌。课外活动,和我们一起跳舞.唱歌.做游戏、讲故事。阳光一样灿烂,花朵一样芬芳。给我们欢乐,给我们温馨。她明亮,她温暖着孩子的心。

 

毛头男孩

(二)

我本是毛头(男孩留发,扎小辫作女孩状),人又偏瘦,不爱讲话,很像个女孩子。我学习好,杨老师很是喜欢,常常逗我说话,常常给我梳头。

有一次上课时,我想出去尿尿,又不好意思举手,只好忍着,夹着,脸憋得通红。看见我的样子,杨老师问:“怎么了?”我说:“我要上厕所。”大家一听满堂哄笑。杨老师不但不生气,还亲切地说:“去吧。以后需要上厕所可以不报告,轻轻走出,不说话就行了。”

杨老师喜欢我,说我聪明。但是因为三天两头缺席迟到,又为我焦虑忧愁。

有一次让我带她到太山村找村长动员儿童入学。在路上,她把我当小弟弟一样牵着我的手,问我:“你为什么上课总要上厕所,课前和课间怎么不去?”

我说:“是喝稀饭,憋不住。”

“一天都吃稀饭吗?”

“都吃。”

“为什么要缺课呢?”她摸摸我头,很同情地问。

“因为爸爸会叫我去挖藕、逮鱼。”

“哦。”杨老师站下看了看我,表情很是沉重。她把我拉靠她跟前说:“你真是好孩子,可是,以后尽量不要缺课,好吗?”

我点点头,眼里含着泪。

(三)

我的母亲是一个头脑有病的残疾人,对我的生活不能周详照顾。冬天,我穿着一件没有纽扣的破棉袄上学。

课堂上,杨老师叫我上黑板写字,我一只手按住胸部,不让两扇没有纽扣的衣襟敞开,一只手拿粉笔在黑板上写字。字写好了,转过脸看看杨老师,不由自主地垂下两手,衣襟一下敞开,将瘦得像搓衣板一样的胸部暴露出来。我羞愧得无地自容,低头不语。杨老师严肃又沉重地望着我,又蹲下将我的衣襟轻轻合上,关切伤感地问:“冷吗?”。她眼里现出泪光。我说:“不冷。”她又说:“下课到我宿舍去一下。”

下课,我去杨老师宿舍。她拿来针线纽扣。我站着,她蹲着。两手抓住又是泥污、又是鼻涕的衣襟认真钉了起来。看着她的脸庞,闻着她的发香,心里对自己说:“她是妈妈吗?她是姐姐吗?一个多美多善的人啊!”

她一边钉一边说:“衣服太脏了,星期天来学校,老师帮你洗洗。”钉完,她的脸紧贴着我的脏衣服,用牙齿咬断线,一点也不嫌脏。她的不嫌弃,倒让我想哭,真想扑在她怀里认真大哭一场啊。

临走,她又嘱咐一次:“不要忘了,星期天来,帮你把棉袄洗洗。”

星期天到了,我很犹豫。杨老师叫我去,我又不能不去,但又不好意思让她为我洗衣服。再说,我连换洗的衣服也没有啊。

还是去了学校,还是走到杨老师宿舍门口。杨老师正在洗衣服,还有两位女同学在和她说话。其中一位就是现在已成为奶奶的班长高玉兰。

杨老师看见我很是高兴,连忙到屋里拿出来一件花棉袄,说:“这是我做学生时穿的,你先穿一天。”说着要给换。我一见是花棉袄,心里有点别扭,不太愿意穿。杨老师有点不高兴了,说:“你这么点小的人怕什么?像你穿花衣服才合适呢。来,听话,把这脏棉袄脱下,再不洗就不像学生了。”

乖乖换上花棉袄,心想:我不是在心里说过她像我妈妈,又像我姐姐吗?我为什么不能穿妈妈、姐姐的棉袄呢?穿上杨老师的棉袄,感觉不知有多干净,不知有多暖和。两位女同学笑着说:“多好看,小辫子,花棉袄,多像女孩子。”

杨老师看着我,也笑了。

(四)

春天来了,杨老师带我们到野外去玩。东郊的河堆上,有树林,有野花,有小鸟。杨老师和我们一起唱:“小鸟在前面带路,风儿吹着我们,我们像春天一样,来到花园里,来带草地上...

杨老师带着我们跑呀,跳呀,唱呀。杨老师像阳光,我们像花朵;杨老师像春天,我们像小鸟;杨老师像天使,我们像一群活泼可爱的小精灵。

那天,杨老师教我们唱《放牛歌》,这首歌优美动听,又具生活气息,至今我还会唱:“放牛嘞嘞嘞,牧童多又多,大家一起同玩耍呀,猜谜、跳舞、又唱歌呀喂...

作文,学校统一命题叫《我和爸爸比童年》。是竞赛,也为忆苦思甜。杨老师说,作文,心里怎么想就怎么写,只是不要说假话。我写:“爸爸的童年有日本鬼子有战争,我的童年没有鬼子没有战争;爸爸的童年没能上学,我的童年能上学读书,能带上红领巾,所以我的童年比爸爸的童年幸福。但是,爸爸的童年挨过饿,而我的童年也常常吃不饱,这一点好像和爸爸的童年一样...我的作文挨批了,杨老师也被牵连,甚至被学校领导批哭了。我难过极了。不知自己错在哪里,更不知杨老师错在哪里。总之,是我伤害了杨老师,这是一件让我终身负疚的事。

  (五)

又缺席了。两三天没去上学。

下午,正在家后汪塘里挖藕,有人告诉我说:“杨老师找你来了。”连忙带着一身泥水跑回家。刚进门见到杨老师在我家和父亲说话。我心里高兴、激动又惭愧,望着杨老师不好意思地傻笑,父亲说:“饭在锅里,吃过去上学。”

见我浑身是泥,杨老师连忙打来水:“先洗脸,再吃饭。”

揭开锅盖,盛了一碗黑不溜稀的山芋叶稀饭,对杨老师笑笑,坐下就吃,杨老师笑着看我吃饭。她说:“饿了吧,怎么才吃午饭呀?”我说:“一天两顿,就迟,还得帮家里挖一点藕。”她说:“晚上呢?”我说:“晚上有时不弄饭,有藕就煮一点。”杨老师叹了一口气。

第二天刚到学校,杨老师塞给我一个白面馒头。白面馒头!这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最珍贵的饭食啊。

(六)

一天下午,班长高玉兰和两三个女同学对我说:“我们一起到杨老师宿舍看看好吗?”我说:“这几天,杨老师好象有什么心事,上课总是面带愁容,有时还偷偷流泪,不知为什么?”

我们听说,乡政府里有个已经四五十岁的干部,看中晓庄师范毕业的那位老师。把自己的老婆离了,执意娶他为妻。那位老师不愿意,可是家庭成份不好又不敢违抗,只能和杨老师在一起无助流泪。

又听说杨老师因为说了一句不合时宜的实话,再加上我之前的作文问题,说要把她调走。

这些消息对我们打击很大。我们不懂大人的事,不知道那位干部凭什么要娶那位晓庄师范毕业的老师?领导为什么要把杨老师这么好的老师调走?尤其是我,听到杨老师要被调走,真如晴天霹雳,像是陡然失去了魂魄,像是一个可怜的孩子就要失去妈妈一样...

第二天杨老师来上课,她振作精神,强打笑脸走进教室。教室里静悄悄的,没有一个人出声。我们看到杨老师眼上还有泪痕,心里都不好受,有的女同学竟小声哭了起来。杨老师说:“你们怎么啦?”一个男同学站起来说:“杨老师,听说你要调走了,为什么?”接着许多同学齐声说:“杨老师,不要走,我们不让你走!”

杨老师眼里闪着泪花,强笑着说:“你们听谁说的,没有这回事,我不会离开你们的。”“对,杨老师不要离开我们,我们不让你走!”我这时不知为什么,没举手就离开位置,走到杨老师跟前,拉住老师的衣服,眼里含着泪,抬头用恳求的目光看着杨老师说:“杨老师,你不能走,你要走了,我就不念书了。”杨老师也哭了,她弯下腰给我擦擦眼泪说:“我不走,你要听话,千万不能不念书。”然后她又对大家说:“老师不走,老师永远和你们在一起,即使我走了,会有更好的老师来教你们的,你们一定要听老师的话,不准不上学...

(七)

杨老师还是走了。

过了两天,班长高玉兰到我家,递给我一个旧布包,她说:“杨老师走了,她叫我把这个给你。”

我呆住了,木然地站起来,头脑里一片黑洞洞的。高玉兰走了我也不知道,好长时间,我才“哇”的一声哭了...

我打开包,里面有两件衣服和一张纸条,含着泪打开看:

 清云同学,我走了。不想走,舍不得离开你们,舍不得离开你...我走后,会有更好的老师来教你们的,你一定要听老师的话,不要再缺席迟到,更不能说什么不念书,千万听老师的话要坚持读书...

 这两件衣服。一件棉袄,你曾穿过。还有一件旧毛衣也是我学生时代穿的,留给你穿在棉袄里面。不要嫌弃,只当我是你姐姐,我真愿你是我的小弟弟,弟弟穿姐姐的衣服还不应该吗?听姐姐话,好好学习,以后会好起来的。

 姐姐走了,记住姐姐的话,一定要把书读到底!

边看边哭,看完,抱住衣服大哭起来。

(八)

听杨老师话,穿着她的衣服继续读书。读下去,一直读下去,哪怕没有饭吃。没有饭吃,穿着杨老师的衣服也要读下去。

杨老师走了,到哪里去,我一直不知道。直到中学毕业,我才听人说起杨老师的不幸:年纪轻轻的她,竟然逝去了。天打五雷轰我也不相信,这么好的人,上帝怎么忍心?能忍心还能叫做上帝?

五十八年过去,提到杨老师我们心头还在滴血。沾血带泪记下我们对杨老师的纪念,并赋诗一首祭献亡灵:

忆杨英芬老师

慈颜别去再见难,

教坛玉陨杏花折。

每念恩师拜慈闱,

常忆义姐感瑛娴。

青鸾何时临苏北,

仙子可曾还江南?

桃李成蹊杏成林,

播撒恩惠在人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