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面对山峰,如何选择?——《攀登者》观后感

 七同居士 2020-08-10
  • 观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的心能够跟随着场景感受到攀登者的面临的风暴、雪崩、意外,并时时揪心,担忧以及敬佩。

 
  •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攀登珠穆朗峰的故事,但故事并不简单,一波三折,意味深长。
    遗  憾
  • 故事伊始,是方五洲在教室为学生讲述登珠峰的经历,但是却引来了学生的质疑:我们究竟有没有登上去?这使得方五洲神情黯然,电影开始插叙回忆。

  • 1960年,在国家面临自然灾害的形势下仍组织登山队,并成功首次从珠峰北坡登顶。但由于登山过程发生意外,摄影机丢失,导致无法记录山顶360度的影像。这一失误引来了国际上的猜疑,也给登山队留下了遗憾。此后,登顶成功的曲松林和方五洲之间便有了间隙。二人都暗暗发誓,要再度登顶,不留遗憾。

  • 我们登上去了吗?是的,我们登上去了,而且是完成了世界首次北坡登顶这一不可能的任务。但同时也有遗憾,没有得到世界上的一致认可。电影中方五洲三人与总指挥接到一封来自国外的信,表达了国外的质疑,加上方五洲在教室中被学生质疑,而且在回忆结束的时候,教室里的学生还将方五洲从珠峰顶带回来的化石摔坏了,这直接击碎了方五洲的心。

  • 不仅是国外在质疑,国内也在质疑。这才是最让曾经的攀登者心痛的,付出与成功得不到认可。


重组登山队
  • 1973年国家重组登山队,气象、体委、测绘等多部门齐聚登山大本营,并涌现了李国梁、杨光等新生登山队员,方五洲与曲松林再次见面,曲松林却因为方在1960年登峰中救下了他却折损了摄像机导致遗憾的事情耿耿于怀。经过一段时期的训练,方五洲为队长的突击队带队登峰,却遭遇强大风暴,方五洲与杨光、徐缨等人受伤,只好撤回大本营。

  • 年轻的登山员不想放过登山空窗期的机会,李国梁主动请缨担任队长,带队攀登。虽然方五洲反对,但曲松林同意了。李国梁带领得登山突击队前期运气不错,一路来到了第二台阶,却突发意外,不幸殒命,坠落山崖。坠落前他将摄影机交给队友,要求队友继续。这一次的登峰也宣告失败。而曲松林拉着李国梁的尸体回来时他才明白,人命可贵,登山人才可贵,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材烧。登峰英雄为国家做贡献,但是国家不需要他们作无谓的牺牲,不必急于求成。而李国梁的牺牲,杨光的负伤,其实都是一种继承,对登峰精神的继承,也是对不畏艰险,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的继承,更是爱国精神的继承。


    中国的高度
  • 早在之前登峰中,就提到了觇标,登山突击队必须携带觇标用来测量珠峰的高度,电影借杨光之口说出了这是“中国的高度”。中国的高度,我们自己的领土,自己测出来的高度,是具有国家主权意义的。在经历过多次失败后,登山时机已过,登山大本营即将解散时,方五洲从徐缨那里得知可能还有一次机会,便劝说其他人,再次尝试。而这一次,1975年5月27日下午14点30分,在历经千辛万苦之后,以方五洲为队长的9名登山队员终于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峰顶,他们最终竖立起了觇标,测量了珠峰的高度,向世界宣告珠穆朗玛峰的中国高度——8848.13米。坚持不一定会成功,但放弃一定会失败。

  • 影片中一直有一个问题萦绕在耳畔:我们为什么要登珠峰?从国家层面来看,为了捍卫祖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为了捍卫祖国的尊严。不过电影里也给出了一个登山者的视角——因为我们是登山员。虽然他的回答引来了一片哄笑,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是个很严肃,很端庄的答案。登山队的责任与使命是登上峰顶,身为登山员,那么登珠峰就是他们的梦想,他们的中国梦。对于这些登封英雄来说,登山必然经历一次次的失败,但是他们肯坚持,有梦想,永不放弃。其实也有更多的答案,登珠峰的意义大到国家主权,小到个人价值都是值得的。这部献礼祖国70华诞,致敬登峰英雄的电影也启迪了我要勇敢地面对困难,因为希望与未来总是如同暴风雪后的彩虹,在摇摇的招手。山就在那边,价值就在那边,人生的真谛需要我们去追逐,去攀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