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明断想

 一犁_书馆 2020-08-10

杜牧的七绝《清明》,一直鲜活在我们的记忆里,感伤而多思。同时又是那样的美好,且富有理想。因为朗朗上口又娓娓道来,所以一下了就记的很深。

但有一个问题常常的纠结着我,前面两句写得好好的,怎么到后面就想到了喝酒的事情呢?都是远离家乡的人,他怎么不象王维“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呢?这酒与古代的文人到底有多大的关系?

于是我慢慢地回看先人的作品,有了一个惊人的发现,酒是古代的文人们不可或缺的,没了酒就没了思想,没了酒就没了灵魂,没了酒更是出不了作品的。

这些例子是太多太多了,什么“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劝君更敬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就连女人也加入了喝酒的队伍,李清照的“浓睡不消残酒,”还试问卷帘人“海棠是否依旧”呢,标准的一个喝多了。曹孟德这个号称奸雄的家伙也发出了“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呐喊。说明酒在文人的思想中占有多大的地位,说明文人对酒是有依赖的。

但,酒还不仅仅是文人的。

我们再看一看武将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壮士饥餐胡虏肉,笑啖渴饮匈奴血,”这种血腥的食物,看来没酒也是下不去的,酒壮的是英雄胆啊!没了酒也便没有了英雄的气概了。

而贩夫走卒,平头百姓中更是酒徒多多,不胜枚举,酒是色媒人,酒是销魂鬼。这个就多的去了。就连要杀头的罪犯在临刑前也是要喝个一醉方休的,然后隔着囚笼大声地喊着:“再过二十年,又是一条好汉!”何其壮哉!

中国民间号称人三节鬼三节,人三节是端午,中秋,春节,端午喝雄黄酒说是辟邪的。中秋喝丰收酒,喝酒赏菊啃螃蟹吃月饼。春节更不用说是一个酒的大总会,不把酒喝到二月二龙抬头,就不算是把年过完了。

鬼三节有个顺口溜叫“早清明晚大冬,七月半亡人等不到中”。这说明在中国人与鬼是平等的,正好象有白天也就有了黑夜,不欺不昧。过节了就要喝酒,没酒不成节。

百姓家中有事,没酒也不成席,所以叫办酒席。请你去肯定不是请你去吃饭,而一定是请你去喝酒,喜事叫喜酒,白事叫豆腐酒,总是有一个说法的。

平时的走亲访友也离不开酒啊,典型的是高主还乡,刘邦刘三爷回老家,那是衣锦还乡啊,没酒怎么能行呢,大喝二十天,乡里四邻都来喝,谁让我刘老三就当了皇帝了呢。喝多了就扯了嗓子喊,敲着桌子唱,就迈开了步子跳,我们要歌唱我们的新生活嘛。刘三爷的那个著名的《大风歌》也便在酒精的作用下催生出来的。

所以说日常的生活中没了酒是断断不能的。

到了当下,酒的历史好象没有多少的进展,反而还有些倒退了,没有了以前所记载的那么多的喝酒花式,只是喝喝喝的作风和做派没有变,酒多了就要醉的最终结果没有变。

酒啊!痛哉?快哉?痛快哉!

说到这里你就明白了,为什么杜牧写的好好的,一下子就转到酒上来了吧。

原来这酒啊,是人鬼通用的好东西。有了他可以人与人交流,也可以人跟鬼说话了。

阴雨绵绵的清明时节,路上行走着一个形单影只的人,他听到了“清明柳”小鸟的鸣叫,看到路上的人们提着纸钱供品走着。呀!他突然想到清明节到了,他想到了往日的清明是如何在家与家人一起缅怀亲人的。如今的他远离家乡,用什么能缅怀亲人呢,他想到了酒。

哎!哎!哎!这位放牛的小朋友,请问你们这儿的酒店在哪里啊?喏喏喏!看到那面写着“杏花村”的酒旗了吗?往前走,再向右拐弯,直呲就到了。他望着酒旗所指走去,他要用酒祭天、祭地、祭先人,他要用酒暖一暖自己雨中淋湿了的身子,他要用酒慰藉一下自己远离故乡的孤独的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