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江浦城墙上的美国香烟广告

 一犁_书馆 2020-08-10

在淮安作家群里看到一张老照片,背景是城墙和城门,城门前是一条河,一队挑夫推着独轮车正在过桥,独轮车上全部装着方方正正的箱子。挑夫们穿着宽袖短衫,有的头上扎着白毛巾,可能是逆光的缘故,脸部很黑。最靠近镜头的两个挑夫的后面还跟着一个穿制服的监工模样的人,身上似乎还背着枪。不由让人想到这趟货物应该不是普通的日常百货,而是政府管控的物资。

发布者是淮安作协的龚主席,他说这是一位从事公安史研究的朋友在哈佛大学查找资料时意外发现的。因为照片上说是淮阴,所以给他看。龚主席点评道:电脑上放大看,图片上每个人的神态都十分生动!淮阴的历史,厚重而璀璨!

我仔细端详这张虽然老旧,却依然清晰的照片,发现它的底部果然有一句英文注释:清江浦的水门和城墙。清江浦三个字用的不是汉语拼音,而是那种老华侨惯用的韦氏拼音:Tsing-Kiang-Pu。我知道清同治二年(1863年)为了抵御土匪与叛军的骚扰,保证漕运顺畅,漕运总督吴棠奏准朝廷,拆洪泽湖码头镇段石工堤,于里运河南岸,修建了清江浦城。坚固的石工墙“长一千二百七十三丈六尺,高一丈八尺,费白银十二万。建城门四座,东曰安澜,西曰登稼,北曰拱宸,南曰迎熏。另有水门一座,水关两座。”(《光绪丙子清河县志》)。如此,照片上的城墙应该就是清江浦城的石工墙无疑了,城门前流淌着的则是紧临城墙的里运河。

照片的顶端还有一排英文,翻成中文的意思是:墙上的美国香烟广告。再看照片,果然城墙上靠近城门的地方贴着约莫十多张广告,距离太远,看不清广告内容,但想必就是香烟广告了。

这引起了我的兴趣。我知道虽然烟草早在16世纪就已在中国消费,但是香烟是何时进入中国的呢?特别神奇的是,当我在谷歌上输入英文的“美国香烟”和“清江浦”两个关键词时,一张与我在淮安作家群看到的一模一样的照片跳了出来。这张照片的版权为耶鲁大学神学院图书馆。图片下面还提供了相关信息:来自洛伦佐和露丝摩根论文,拍摄于1905-1910年之间,摄影者未知。图片的标题为“清江浦运河里的船与桥”,图片描述关键词为:清江浦的水门与城墙,大运河,墙上的美国香烟广告。正是最后这个关键词把我带到了这里。洛伦佐和露丝摩根夫妇是美国派往江苏和安徽的医疗传教士,1905-1946年在江苏和安徽的长老会和卫理公会董事会任职,这张照片被附在他们的传记里。

这样说来,在1905到1910年期间,香烟已经进入中国,甚至是清江浦。那么当时是怎样的情形呢?既然这张照片上特别注明清江浦的城墙上贴着美国香烟的广告,说明这在当时也算得上是件值得关注的大事了。而且1905年的清江浦,已是控制漕运、盐运两大经济命脉的重镇,不仅官衙林立,还有石码头、十里长街等多处商贸中心,清朝政府甚至设省会于清江浦。

2017年世界各国人口数量

根据美国杜克大学的档案,香烟进入中国的时间为19世纪末。据说1881年卷烟机刚刚发明出来的时候,美国烟草与电动工业家詹姆斯.杜克(James B. Duke,1865-1925)通过世界地图册调查世界各国的人口。当看到有一个国家的数字达到了430,000,000时,他激动地大叫道,“这就是我们要卖香烟的地方!” 这个国家就是中国。1890年,公爵向这个世界人口最稠密的亚洲国家出口了第一支香烟。英美烟草有限公司(British-American Tobacco Company Limited)是第一家把香烟引入中国的公司。1919年,他们设在上海浦东的工厂每周生产超过24亿根香烟。

虽然美国公司原始推出的香烟广告就是白色背景下一包大大的香烟,到了中国,广告上的香烟已成为上海时尚女郎的纤纤玉手上最新潮的饰品。在美国烟草公司的助推下,上世纪20年代,吸烟成为中国国民一个时髦的生活习惯。

读到这一段历史,想到现代科学揭示的香烟对人类的伤害,以及为了免受二手烟之扰而设置的越来越多的无烟区,我唯有无语。人类的前瞻性有限,而且时间呈单维推进,所以熟悉历史才显得格外重要。

期荐读

但去莫复问 ,白云无尽时

行囊里的珍宝

跟妈妈一起忙年

作者简介

文章,实名章云,江苏省淮安市人,1979年从市二中(现纪家楼学校)考上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1987年赴加,获圭尔夫大学理学硕士和拉瓦尔大学理学博士学位。现任职于加拿大农业部温室与加工作物研究中心。自幼喜爱文学,作品发表在海内外中文报刊,著有长篇小说《情感危机》,《失贞》、《家庭保卫战》,《剩女茉莉》,随笔集《好女人兵法》。作品获首届海内外华语文学创作暨书稿交易会小说类一等奖,2012年度科发图书奖,京东首届“寻找锐作家”征文大赛长篇作品二等奖,第二届微型小说双年奖一等奖。目前担任加拿大中国笔会理事和美国文心社多伦多分社社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