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父亲的菩提

 一犁_书馆 2020-08-10

[小编荐语:明天是教师节,父亲的教书生涯从16岁开始,到60岁,一直没离开过他的三尺讲台。办离休手续时,工作人员好奇问到,你是否犯过错?读完我哥小文,你或许对那一代的教师能有所感悟。]

父亲的人生,是教书与菩提交织的传奇。

你们在忙碌奔波,我却就像观众,在看一幕幕精彩的电影大片,可惜是无声电影。最近,92岁高龄两耳失聪的老父亲告诉我,在他的眼里,这个无声的世界像极一幅幅连播画屏和万花筒里的绚烂组合,丰富多彩且变幻无穷。他用揶揄口吻道,我虽听不到花开的声音,但也庆幸免去了尘世的喧嚣和嘈杂。
 一番话充分写实,却充满大智慧,说明了大趋势,揭示了整个人类世界前进和发展的基本规律。 这就是我的父亲,一个教书育人一生,晚年却极超脱的长寿老人,我真不敢相信这是从他嘴里说出来的话,这只有从容面对、参透生活禅机的风烛老人才能道出的生活真谛,正气浩然,振聋发聩,仿佛有先师孔圣附体。即使他晚年因听不到时代前进的立体声而影响生活质量,却仍对生活充满了热爱,坚强乐观坦然地面对这一切,他的晚年生活幸福而知足,仍时刻不忘寻觅生活中的美,这种生活状态不正应了陶渊明老先生的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而更加自得其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心境吗?


 认识父亲的人这样评价他,忠厚善良、与世无争。也有人评价,一生教书、迂腐无为。我眼里的父亲却是普通寻常,万事不较真,甚至有点糊涂。我退休后有时间与他走近,经深入接触、促膝深谈,并对他的思想、人生观进行研究整理和分析,才恍然发现他的思想竟代表了中国一大批知识分子,也就是大智若愚的儒家思想。在他的思想深处,先秦儒学的内容体系似乎更具体贴切,且充满浓重、温柔淳朴的伦理亲情色彩,显得“迂远而阔于事情”。于是,启发我想到了菩提一词。“菩提”是梵文的音译,指开悟的智慧。意思是觉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开悟,突入彻悟途径,顿悟真理,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等。92岁高龄的父亲莫非就是从他一生“死磕”的教书生涯中获得大彻大悟,明心见性。王国维人生曾有三境界说,以我对父亲的理解,他老人家菩提也也越过三层境界,并证得了最后的光明和自性。
  父亲出生于苏北淮阴清江浦十里长街老西门口一个贫寒人家,在他之前奶奶生了好几个孩子,除姑妈外其他都因贫病没成活。所以父亲出生后很是精贵,奶奶生怕这个也养不活,听人家讲孩子一出生得龛在一口铁锅下(侥幸没有因缺氧闷死),据说这样孩子可以辟邪阎王爷带不走,后来果然灵验竟健康地活了下来,从此他的恩公就是那口锅,于是按传统习惯就将他乳名唤作小锅子。以致后来他这一生就在为他那“恩公”——锅里的食操劳忙活着。在全家人的娇惯和呵护下,父亲从小由大他八九岁的姐姐抱、扛大,直到上学念书。在清江浦十里东西长街,章家有两样出名,一是文化出名,爷爷的字、文极好,算盘也打得极精;二是穷得出名。日本人飞机往淮阴城里扔炸弹,正巧一颗就扔到章家房顶上,连炸带烧将家当全部烧光,章家瞬间成了赤贫,于是穷得在这条街上出了名,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还会因付不起房租被房东撵出家门。父亲从小酷爱书,人家孩子上学,他就站在窗外边旁听,居然学的比课堂里的学生还好。学堂的“大先生”对爷爷说,这孩子是个读书的“料”,不读书真是可惜啦!爷爷咬牙借债举全家之力,培养父亲读书,他坚信读书可以改变孩子改变全家人命运,一家人就是吃不上饭也得“供”一个读书的出来。父亲果然争气,学习上进成绩优异,难得的是他还极懂事和有家庭责任感,亲眼看到一家人节衣缩食含辛茹苦地供他读书,便格外发奋努力学习。父亲16岁初中毕业,家里实在供不起了,便托人在淮阴县西坝一所小学父亲做了个“孩子头”当老师。小学教书先生收入很低,但发的口粮却解决了全家不挨饿的问题。父亲一星期回一趟清江浦的家,送回一家人一星期的吃食,有时天降大雨或大雪一时阻断了父亲回家的路,一家人就静坐在床上偎在被窝里,没吃没喝更没任何办法只能等待父亲从西坝回来。西坝到家约十多公里的路程,当时没有任何交通工具,又没有一条好路,父亲扛着一袋粮气喘吁吁的回来,听到门口动静全家人方松了一口气,瞬间起床忙着生火煮饭。我问父亲,你那么小的年纪扛着几十斤重的粮袋子走十多公里路怎么吃得消?他说,当时真没觉得重,倒是真希望再重点,全家人才能吃的饱些。
日子在一周一周地熬着,父亲用自已这口艰难地“锅”喂养着全家,他也深深爱上了这个能养活全家人的职业——教书。也就是打从这起,他对教书职业产生了宗教般的虔诚和仪式感。以至在他的影响、带动和介绍下,若干年后他的几个堂弟、表弟、表妹以及外甥在其后都做了教师,虽都清贫无大的建树,且都风平浪静、安稳度日。当然,他当教师的初心就是养家糊口过日子,他也看好这个职业,这是个只有文化人才能干的职业,受人尊重的职业。
  苏北是老解放区,淮阴城1948年就解放了。一位“八路”(苏北人习惯称解放军为八路)来家里访贫问苦,听说家里还有位当教师的“知识分子”顿觉稀罕,便做工作让父亲参加革命,并说马上大军要过江,部队不缺打仗的战士,就缺有文化的干部,你若能随军过江,不论在部队还是到地方都是文化干部。父亲说,不用做工作,八路是穷人的队伍,我们家比穷人还穷,我坚决要求参加革命。但我们家情况不同,我是家里长子,全家人都靠我生活,我哪儿也不能去,只能在淮参加革命,请求组织上理解和支持。后来在安排工作时,考虑他是教师参加革命就分配他在清江浦最大的一所小学当校长。干了不长时间,组织上调他去教育局当干部,省里成立教育厅,要各地支持优秀人才,组织上做他工作让他去教育厅。他考虑再三,还是因为家庭问题而忍痛放掉人生又一次的机遇。

  这时候的父亲虽是个不到二十岁的大男孩,可在承担家庭责任方面已经是个成熟的男子汉。好在命运对他也不薄,让他遇到了极好的时代机遇,好年龄和好成分加上有文化,本应好风凭借力,直送上青云成为时代达人,却终因他就是因这“一锅”格局竟错过极好的机遇,福兮祸兮?这是父亲人生的第一层菩提境界。

  失去了一次机会,此时父亲在局机关干下去或从小学校长脚踏实地干上来未尝不是通途。但他执着地甘愿当一个老师,最好是当一个中学老师,他甘于乐于每天口干舌燥地上讲台吃粉笔灰。当时是初解放,全国百废待兴,教师队伍也缺人,经组织推荐个人考试到淮阴教师进修学校学习了三年,出来就是一个合格的中学老师,他终于“挤”进了知识分子队伍。可他做梦也没想到,他把自已推向了一个尴尬的境地,即中学老师绝大多数都是科班出身,所以大家见面先不谈水平能力,先比一下母校的牌子。中学老师多是师大毕业,像父亲这种进修学校的只能靠边歇歇了。中学老师属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就得改造自已的思想,父亲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努力向组织靠拢,业务上向身边的同事虚心请教和学习。
  儒道思想的传承和发展,早已潜移默化地在父亲心里埋下了种子。当教师,是父亲从少年就有的梦想。如今不但当上了教师且当了一名中学教师,真是天遂人愿。即使用今天的眼光再回头看,父亲的这一步并没错。他从心里崇敬有知识有文化的大知识分子,人家进过正规院校受过系统文化训练,这也是他朝思暮想的高等学府和大学梦!那个时候他常对我说,好好读书,咱将来也上南大、北大。对自已的学生,他更倾心喜欢品德优良、穷人家的孩子。他太理解穷人孩子读书不易,并在他们上学交不起学费时,常自已掏钱为他们垫上学费。这些都是在若干年以后这些学生亲口告诉我的,让我瞬间对父亲刮目相看,觉得他是无比的伟岸和高大。

  在我们家有个家规,即万事万物,读书为大。也就是说,只要你读好书,啥家务活都与你无关。我们姊妹打小就是喜爱读书,我更是啥啥杂书都读,没有选择,不分精粗,只要是书拿来便读,父亲历经困厄,却绝不世故,常常连起码的人生圆通和人情世故也很不屑,以致与这个社会显得格格不入,吃了不少的亏。星期天我去看望爷爷奶奶,进门我就找书看,爷爷气的拿拐杖抽我,让我出去和门口孩子“疯”去。爷爷对我说,啥叫“文章”?人情练达也!章家读书已经读“呆”了一个,你绝不能做第二个。后来发生的事果然证实了爷爷的话。
佛教《地藏本愿经》说地藏接受了释迦涅槃前的重托,立下“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等宏誓大愿。儒家的人文精神也体现在具体的信念目标。此时的父亲已看透了世事的无情和无常,经过这一段时期灵与肉的冲击和折磨,实在不亚于一次灵魂的洗礼,虽说对他的打击很大,但同时也让他的精神和思想破茧成蝶涅槃重生,达到了人生的第二层菩提境界。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道德经》)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所以最接近于“道”自然规律。我对日月星辰,对生命物种植根依赖的大地,抱有敬畏之情,对父亲也油然产生了一种仰望的尊敬。因为步入老年后的父亲,尤其在他两耳失聪,对尘世他不想听的杂音,那自是“失聪”状态,只要他想听,没有他听不到的声音。我理解为此情此境为大智若愚,他已参透佛理,他选择善心如水。宇宙间已没有水治不了的事情,何况家事?
  特别在他85岁高龄后,社会已进入了一个十倍速变化的时代,老人家却愈加慈眉善目鹤发童颜,思想达到了更新更高的境界,我称之为菩提之境。家庭经济情况好转,他已不用再为“锅”里的食操心,谈起当年无端迫害他的坏人,该如何还之以报?他豁达一笑曰,我将主席著作《论持久战》归纳成两句话:“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就是说,我要健康快乐地活着,以活得久活得长的“空间”来换得生命的时间,争取活着笑到最后!这就是他对待仇家的处理方法?这分明已达到了无上菩提之境奥!事实上,当年整他、斗他、体罚他的人,已没有人能活到今天,以至他常仰天慨叹,世间无敌、心中无挂。尽管他已笑到了最后,此情此景不能不说也是另一种孤独和遗憾。
 父亲是一本书。过去我以为他就是本简装书,一生简单到用俩字就可以概括:教书。其实不然,他老人家的一生,特别是精神世界,是在不断的升华和攀登新层次。你看,在命运多舛坎坷时,他稚嫩的肩膀背负着全家的生活重负艰难前行;在他受到同事、学生们的误会,甚至遭遇人身折磨侮辱时,他对在这个薄情的世界依然深情的爱着。这一本书,记录了我们这个民族一代人的崇尚知识文化、崇尚尊老爱幼忍辱负重的精神、美德和智慧,让我越读越感到深奥无比,领略不尽。
  道家虚静,佛家入定,儒家仁者寿,其实都是种智慧。我总结父亲的一生大智慧即父亲的菩提,共有三个质变阶段:第一阶段为矢志教育,为吃饱肚皮而奋斗;第二阶段为教书育人,为下一代甘做人梯;第三阶段为静心养寿,方取得这场时间换空间积战场胜利为战争的最后完胜。一个人做到以上某一点智慧不难,但达到以上三点,尤其是用一生的时间去“磕”这件事,那真不是件易事。试想,那个时代、那一代人、得有多少人自觉或不自觉地“磕”一件事,且有大批成功者,才能形成推动时代、社会进步的力量啊!


运河人家

 大家的运河,

 小家的故事,

 百姓的日常。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