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是什么让我心头的感动,久久不能平复?! ||写在“家在清江浦”征文颁奖会后

 一犁_书馆 2020-08-10

图/文 章侠

赵恺老师,我极为尊敬的前辈。他的诗歌《第五十七个黎明》、散文《牧笛》、游记《荷花荡记》均被录入中国文学大系,像这样三种文体同进中国文学史,在全国也极少。


我怀着极为忐忑的心情,请他支持,参加我们的微信平台举办的“家在清江浦”征文大赛的颁奖会,并给本土的文学爱好者讲几句。此时,我并不知道他老人家生病初愈,正在恢复中。他完全可以推却,但他没有,表示一定好好调养,争取准时出席,还让我将17篇获奖文章发他。很感动,我知道他理解一个微信平台做一个征文比赛的不易。从激情动意,紧跟着是一路的繁忙与艰辛。

颁奖地点选在“铁霞轩”,淮安第一家民间花盆收藏博物馆。

小雪的第二天,寒意袭人。颁奖现场,四周围绕着古色古香的古花盆,文艺气息满当当的。一群热爱清江浦又满怀文学情思的男女老少,聚集在这里,享受着温馨如歌的文学滋润。

一等奖获得者文章九十岁父母代女儿领奖,高兴地说:我们全家都是赵恺老师的粉丝

这可能是赵老这一生参加的级别最低的颁奖会了。现有微信公众平台多如牛毛,但他无丝毫怠慢,认真地为这次授奖会创作长诗《剑歌》,在现场,饱含深情地朗读并讲解。 

剑之歌——为“清江浦人家”散文授奖会作

赵恺

文学艺术,十年一剑。

典雅高贵,

铁骨铮铮,

顶天立地:

剑,

人的雕塑。

我们锻造的是“十”吗?

我们展示的是“一”吗?

十,坚忍,坚强,坚定。

一,独一,唯一,第一。

耻于平庸,惕于局促,畏于重复,止于模拟;

运斤似风,一剑封喉,吹毛可断,削铁如泥。

剑展,17件获奖作品是17柄血火之作。

一一叩击,

一一倾听,

一一掂量,

一一析辨。

人别九等,

剑分三品。

以额角为尖,

以肩臂为刃,

以胸膛为柄:

人之剑。

以雷霆为尖,

以江河为刃,

以高山为柄:

地之剑。

以日月为尖,

以时空为刃,

以发现为柄:

天之剑。

熔铸之剑——击打之剑——砥砺之剑,

取鞘之剑——取舍之剑——舍鞘之剑,

有剑之剑——有无之剑——无剑之剑,

实存之剑——虚实之剑——虚幻之剑:

一部命运交响曲:

《胆剑篇》。

举翼九万,

展翅三千。

逍遥鲲鹏如垂天之云,

蔽日遮天。

大江东去,

惊涛裂岸,

清江浦上,

汹涌史诗长卷。

其实,我们都懂,他是希望大家能认真的对待文字,以十年磨一剑的态度。练出自己的独一,唯一,第一的剑。

接着又结合实际地给大家讲授,什么是高品质的文学作品?如何写出高品质的文学作品?读、悟、写、改,几个步骤,哪个都不能马虎。让每个参会者收获满满。

清晰记得今年初,赵恺老师,对“清江浦人家”的新寄语是《双桅船》

在中国造船史及航运史上,

“淸江浦人家”是一艘双桅船。

 她的双桅,一尊叫作“历史”,

一尊叫作“未来”。

船长在《航行日志》的首页写着:

 “平庸者记录发生,

创造者探索为什么发生。” 

于是,砍去锚链,

精神之舟引领四条江河,

作哥伦布式的品质和结构楔入未来。 

划哟,划哟,划哟。 

波浪向木桨列队致敬。

情真意切,他希望我们“清江浦人家”,像一艘双桅船,不仅记录历史,更要思考,要面向未来。更让我们懂得了作为清江浦人的义务、责任与使命。

从动意开始一直忙到颁奖会开前才离开的陈军,看了大家分享群中的颁奖现场,在群中感慨到:

今天清江浦人家所办的颁奖会,怎就成了一些心系清江浦人一次聚会?我虽不是清江浦土生土长的人,但已被清江浦的风,清江浦的水,清江浦的人俘获。对清江浦的一草一本,哪怕过去的一草一木与人事,都能给予关心,直至关怀。对今天的会,我很感动。感动是由感触引发的,而我能感触的传感神经,今天好像失灵了,一切的思绪以及一切的思维皆在震动中完成。一个做文学的人在当今要做点事不易,一个团队在当今要为文学做点事一样不易,可是,在清江浦这块土地上却有人在做,清江浦人家也一样做了,他们做的时候没有很多想法,没有奢求,我用人格保证,他们就是想做他们共同爱好的而去做了。他们是一个想做事又明知做不大的团队,就像今天的颁奖会,操作的都是磕磕绊绊 ,不算完美。但我对此想呼吁,还想为他们鼓劲:办得好!是的,这样的事,现在太少了,以致成为稀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太精贵了!以致在清江浦这块不太富裕的地方成为了贵族。这样的贵族,极有可能不受人待见。我想,又有何谓,这里贵族的定义及其内涵外延与你不一道的,是没有相同相近相似的阐释。今天的颁奖会联着大师的文学讲座,好,可惜太少了。希望成为生活日常。

 这是一个生活清江浦外乡人的情怀。

一座城市的魅力,不是耸立在那里的建筑,而是生活在那里的人。
是什么让我心头的感动,久久不能平复?是因为我身边有赵老及众多充满魅力,时时感动着我的大写的人——这正是我们“清江浦人家”的动力所在,情怀所在。也是我们清江浦的魅力所在。

相关作品荐读:

半日未虚度,砺志又增趣||文/钱万平、图/吉长虹

运河

大家的运河,

小家的故事,

百姓的日常。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