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父母亲二三事|| 王钧华

 一犁_书馆 2020-08-10

 父亲八十四岁那一年,他老人家的情绪一直不对劲。传说中这个岁数是一个坎,而对于父亲来说,是一个不可逾越的坎。他开始快乐不起来,食欲也見差,本来就很清瘦,看起来越发的瘦了。我们开始焦虑起来。决定帮助父亲走出心灵的围城。通过简短的家庭小会,大姐迅速地作了分工:“二妹你是学医的,负责父亲的心理疏导,再掛点营养针,给予身体的支持。大弟二弟你们俩负责买些父亲喜爱的食物和点心,我来主厨。小妹负责对外联络。”按说这样按排应该凑效了吧,可怎么也没想到,事与愿违,父亲看到我们的行动,更加的不安起来,猜测他的病八成是重了。我们怎么解释都无济于事,只好带他去中医院调理。可就是不见效,这样子折腾了三个多月,父亲撇下母亲和我们,不管不顾的走了。
  我们陷入丧父的悲痛中。母亲却出人意外的冷静,她端在父亲的遗体旁,用双手握住父亲早己失去体温的大手,眼里噙着泪花,始终没有嚎陶大哭。此情此景,使我们心里直发怵,又开始担心起母亲来。生怕她老人家会憋出病来,然母亲却平静地说:“你们也不要哭了,让你们的父亲平静地走吧。平时他是那样的孺雅。倒是真的忘了,前几天就应该让他写几个字留下来,以后再也看不到他写字了。”母亲的话又让我们一阵心伤。
  晚上母亲坚持要守灵,怎么劝说都不听,必是八十二岁的人了,要保重身体才是。她好一切都看开了,说她的身体没有那么金贵。
   母亲出生在我们家乡那个古镇上的有钱人家,外公让她读了私熟。那个年代,古镇上象母亲这么大岁数的女人,可以说都是文盲,而母亲却不是。母亲学过历史,我们姐弟是听着她讲的历史故事长大的。她老人家不仅识字,针线女红也很出色,性情温和。母亲是下嫁给父亲的,我们家很穷,但父亲在镇上是数得着的标致小伙子,天智聪明,我们家没有钱供他上学。他每天都要抽空去外公家办的私熟偷听,这让他学到了很多知识,甚至比坐在教室里的孩子学的还好。久而久之,老师认识了他,外公也认识了他,父亲好学的精神感动了外公,他决定免费让父亲入坐学习。是私熟这所学校成全了他们的美好姻缘。
 母亲的出嫁,当时轰动一个小镇。因为我们家穷,所以没有彩礼。外公却陪了当时最时兴的八大件,从桌椅条台,箱子柜子,大小配套的木桶和首饰。这让母亲到了夫家,什么都不缺,直接就能过日子。
  母亲出嫁的那天,外婆一直交待母亲:要孝敬公婆,相夫教子。晚上不要早早就睡了,要特别盯着新房里燃烧着的那对红蜡烛,如若父亲那边燃的快,必须进行换烛。那天晚上母亲眼盯盯地看着蜡烛,真的把自已燃烧较慢的那枝换给了父亲,以求父亲平安长寿。
   给父亲守灵的那天晚上,母亲喃喃地说:“我己经换过蜡烛了,为什么还是你先走呢?”
 母亲嫁到我们家后,主持家务,日子排的井井有条。母亲很节俭,从不端小姐的架子。曰子虽然过的很清苦,但一切都很顺意,她经常对我们说:“人穷志不能穷。”她从不回娘家去求助,外婆心痛母亲,时不时会送点钱粮过来,以作接济。母亲总是说:
“下次不要再送东西了,我们自已想办法。”随着我们姐弟纷自踏来,日子更艰难了,父亲微薄的工资,常常捉襟见肘。为了贴补家用,晚上母亲等孩子们睡了,她一个人坐在煤油灯下,飞针走线地做起卖鞋。母亲的鞋子做的好,每次供销社都如数收了。就这样除了大姐,我们都去上学了。大姐留下帮母亲做家务。大姐都十三岁了还没有上学。她就拿着我学过的书自学,父亲也经常教她。母亲看着心里总觉得对不起大姐,她很清楚,孩子不上学怎么能行呢。终于有一天,母亲当着全家人的面宣布:送大姐秀华去上学!父亲说:“都去上学了,你怎么能忙得过来呢?”母亲斩釘截铁地说“我行!”大姐立即表态:我下学后就帮母亲做事。姐姐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她学习认真刻苦,连跳了两级,与我一起上了中学。
   我们姐弟五人都没有辜负父母亲的教晦,都学业有成,並有一份令人羡慕的工作。
  父亲安葬后的那天,母亲抱着父亲的遗像,把自已关在房里,一天没吃没喝。我们的心又悬到了半空。第二天,母亲从房里走出来,她把自已作了排:她谁家都不去,就在老屋里陪着父亲。


作者简介

王钧华,女,中共党员,大专文化程度。退休后参加市老年大学诗词班学习,平素喜欢写散文、诗词等,文章曾零散发表在洪泽报和市供电报上。

期荐读

▼▼▼




运河文韵

采春的希望

撷秋的欢喜

捡运河文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