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一幅作品《瑶池仙子》

 360摘手卢 2020-08-10


邹萍老师:
作品的标题和画面高度吻合,称荷花为瑶池仙子再准确不过了。
作品不知是否用的烟雾,营造雾里看花的效果,更是突出荷花高洁优雅的仙气。在烟雾缭绕的状况下,作者设置AV档、f4大光圈,同时为控制进光量,避免被摄物有明暗反差,用低感光度、-0.67的曝光补偿;中长焦保证了景深。画面元素多,但不显凌乱,由近渐远的荷花意味仙境中的一群仙子。
个人认为这是一幅画意摄影作品,喜欢。




艾静老师:《瑶池仙子》150mm F4 1/160 iso100 -0.7 AV
长焦端大光圈,临界值的快门速度,现场应该有烟饼形成的烟雾缭绕,无论是否上了三脚架,快门速度其实都可以再高一些,光圈可以再小一点,作者之所以用大光圈可能是基于浅景深可以营造出朦胧的梦幻感,配合烟饼的效果,得到如幻如仙的意境感。
后期作者使用了低饱和和留色处理,保留了画面中心莲花的色彩,一片清新秀雅中出淤泥而不染,虽然已经做了色彩减淡处理,但画中间的粉色,个人感觉还是略粉,与周围色调相比显得突兀一些。
相比之下,我个人反倒喜欢远景那三株淡雅一些的荷花,不过也可能正是这种粉嫩感比作瑶池仙境中的仙子最合适不过了。
作者不拘泥于传统写实摄影,对拍摄的画面尝试借助画意的艺术形式进行加工,得到一幅个性明显的画意摄影作品,先给作者点赞。
荷花是广大摄影爱好者钟爱拍摄的题材之一,想拍好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大量写实手法诞生的作品下,另辟蹊径,尝试画意摄影是条不错的思路。
但无论是写实摄影也好,画意摄影也好,拍花,拍荷花,都存在一个取景问题。而当作者追求画意摄影时,对取景的把控会更加严苛。以意摄绘,前期拍摄处理得好,后期就省事些,如果前期拍摄画面干扰元素过多,二次创作时,必须要对画面进行后期删减处理,以符合主题意境表达。
此作品画面略显凌乱,高低错落无序,毕竟是练习之作,以后构图取景时有意识注意些便好。
对于中国式画意摄影,一定遵循中国书画美学理论:“不求形似,但求意达”。
意,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就连画面中的留白都会充满意的味道,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美学中一种独特的概念,是“情”与“景”相融合产生的某种意境。
子久公画《富春山居图》耗时七年,所画之景,皆为胸中丘壑,意象经营,消息造物,体会中国写意画理时,不可按西方写实画理来理解。
中国画中的山、水、人、物,皆为文人骚客胸中的情怀,看花是花、看花不是花、看花还是花,我们可以试着带着古人的情怀,去绘制画意摄影,利用相机和后期进行艺术创作,对事物之美进行升华,营造出情景交融之内心影像。




韦建恒老师:
传说瑶池是西王母居住之所,风景非常优美,……。
作者摄一处荷塘美景,美拟瑶池,以荷花拟仙子,,借以命题。
可能为了获得朦胧美,作者用了大光圈,降低主体荷花的清晰度。
在轻纱薄雾中,三三两两的荷花,如款款漫步的仙女,若隐若现地从荷叶间出来。图美,意境也美。
为了让‘仙女`更加突出动人,建议把主体荷花略加提亮,或把荷叶压淡些。如下图供参考:

李京京老师:非常好的一幅画意作品,色彩令人舒适,构图远近相宜。后期处理很值得学习。我试着剪裁成了方片,见下图:

邱琳老师:低饱和度让人很舒服。


崔伟立老师:
面对荷塘,我们最难做的就是取景。而取景又受着观察和思考的影响。
面对荷塘里慢慢升起的烟气(无论是自然的,还是人工的)而呈现出“雾蒙蒙”犹如人间仙境一般的感受,作者第一时间感觉到了一朵朵荷花就像“瑶池仙子”一般惹人喜爱,创意思想也正是来自这种难舍的喜爱,观察与创意都集中在了荷塘的“仙子”(荷花)上,拍摄出了这幅带有某种仙气的荷塘作品。
这一点是作品的可取之处。
“仙”不仅仅花儿或女人的飘逸感,更多的应该是她们(它们)若隐若现的不确定性,而且数量不宜过多,如果天上突然飘来一大群毫无秩序感的仙女,我们一样也会觉得很乱。
于是“秩序”就变成了美学里的必然元素。
回到作品中来,在取景中“秩序”在哪儿?
有,但一眼很难分析出来。分析其原因,就是因为取景太多了,多到了无法让观众第一时间将视线落在“仙子”上,导致了整个作品取景的秩序是失败的。
但作品中,有存在着某种点线面的关系,在这个关系中,前中后、近中远、左中右、上中下,还是存在着“简洁”的秩序的,如下图:

找到我想让观众第一时间就应该看到的仙子,作为第一视觉落点,然后尽量让画面中其他元素给这个仙子“让步”,很自然就突出了我的被摄主体,进而强化出《瑶池仙子》的命题。

在后期中,我不得不用“仿制图章”将影响我视线的内容擦掉了,建议下次拍摄时,不将没用的东西留在镜头取景里。
记住,不是每一朵花儿都是给我们拍的,99.9%的花儿,只是让我们来肉眼欣赏的。




第二幅作品《小荷与蜻蜓》

邹萍老师:
标题主体突出且直白,可以做更有意像的考量,因为画面除了蜻蜓和荷花苞,荷叶都进行了虚化,再命名直白,有显乏味。我想贡献题目为《偏落尖尖角》。
作者后期用大面积虚化突出被摄主体,不失为一种选择。




韦建恒老师:
在焦外的荷叶营造出一片虚幻的绿色影调中,只需一瞬间过目,不用看标题(作品名称),就看到(知道)有一只蜻蜓落在一个半露的粉红色荷花苞上,很清晰,很美,很有诗意。
我很通过作品名称,知道作者是怎样被这美景感动而按快门?或者想用这景物向读者传递一点什么画外情思?
如此标题,在国画中常有。这幅照片可题<蜻蜓荷花图>或<蜻荷图>。
这种题的作品一般都有跋。跋的内容很广,或歌颂或赞美、或发泄情感、或注解记事,……作品意境常常隐在跋中。
题跋印章都是作品的一部分。
作者奉献这幅作品,很容易使读者想起宋代杨万里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诗句。这诗句被用的太多了。我想借宋代崔复初诗句作跋:“蜻蜓立在荷花上,受用香风不肯飞”。
都试拟国画方式展示如下:

艾静老师:
作者如此布局,如此构思画面,不禁让我想到“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用在这幅作品上太贴切不过了。
400端,F8,景深把控的非常到位,小蜻蜓竟然可以拍摄得如此清晰,真的不容易,不知道作者等了多久才拍到这么美妙的画面。
记得崔老师在2017年7月的一片日志《漫步荷塘,我不拍花 》中有一幅作品,名为《欲露还羞》,老师如是说,“‘花开一度’是‘小荷才露尖尖角’的娇羞,一定要将它的那份‘羞’表现出来,不然就别拍了。”
面对这幅作品时,我不仅思考,小荷拍得是不是有些多呢?再看蜻蜓的姿态,也就明白作者为什么留出这么多了,如果想把蜻蜓拍完整,势必影响荷花的取舍,把遮挡减到最低,也只能是现在的位置,作者真是在荷花与蜻蜓间做了一番思想斗争啊。
好在蜻蜓拍摄的非常到位,色彩对比也很出色,后期对画面进行剪裁时,作者应该有意把蜻蜓在画面中的比重放大了一些,画面剪裁得比较狠。由于荷花暴露的部分过大,想体现出小荷感只能在画幅上再琢磨。个人感觉在不损失小蜻蜓出色表现的基础上,绿色的荷叶面积可以再多留一些,依靠色彩面积比重来强化绿丛中一点粉的那种娇羞之感吧!
面对这样的取舍,真的真的好难拿捏呀!

崔伟立老师:
非常精美的作品,质感和画意上也不可过多挑剔,画面秩序感也非常强。
借着这幅优秀作品,再将“秩序”二个字深化解说一下。
秩序:有条理地、有组织地安排各构成部分的位置,以求达到事物正常运转或良好外观状态。
在这句话中,“有条理”和“有组织”都是指作者的行为,它贯穿了整个事物的制作和发展过程,对于摄影,作者也通过作品回答了“什么可以拍,什么不可以拍”的问题。
在课上,我经常会讲到“放弃”是一种美德。那“放弃”又来自于什么?
每一个摄影人在取景时都会自然产生一系列行为:观察—发现—思索(主题与构图)到拍摄创意。
取景中所有元素都满足创意需要了吗?如图,那就果断地拍出这幅精美的作品。
取景中真的没有任何元素干扰创意表达了吗?哪怕只有一丝,也该勇敢地放弃。
如果对那一丝影响创意表达的元素,在PS后期中是可以无痕去除的,那就拍。然后,然后,然后千万别忘了去做PS后期。




第三幅作品《秀出》

邹萍老师:作品题目《秀出》十分贴切,在已开放的荷花群中,长长的茎顶着一朵尚未盛开而更有生命力的荷花,想必作者取景时是有触动的。


李京京老师:《秀出》是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但是构图太满,另外ISO为什么用80啊?画面就暗了。


艾静老师:
不是所有花都是为您而开的,需要有所选择,也许去荷塘,一处合适拍摄的花都没有,那就不拍,不要执念于拍到什么,摄影,教会我们随遇而安的幸福。
您在拍这幅画面时,想到什么了呢,基于什么目的拍摄的呢?
您是钟情于这高挑的一束,但下面花朵过多,它所处的位置并不佳,那就不拍了。
我尝试后期画意了下,对画面的取舍仅供参考:

再分享崔伟立老师的一幅作品。

老师如是说:“拍花,一定要有想法,让画面表达出您的心中所想,例如下图,同样是拍花,但在观察时一定要找到那朵“值得我拍的花”,下图是7月25日我拍的唯一的一张有荷花的作品,我就是要将荷花的生命旅程(尖尖角--盛开--落英--落蕊--初蓬--老蓬--落籽)的不同片段浓缩在一个画面里,来预示人的生命旅程也是如此。”


崔伟立老师:
取景不多,但画面有点乱,这份乱,是因为衬体花朵太多了,导致整个画面丢失了主要衬体。
《秀出》并不一定非要“鹤立鸡群”,或“万花丛中我最艳”,万花多了,画面自然就乱了。摄影不像文学,文学很容易给读者留出想象空间,而摄影太直观,是观看艺术,直观一乱,一切就都乱了。
对于现在的摄影爱好者来说,拍什么都不容易“出彩”了,很难做到新奇,更难做到“独树一帜”。
那我们怎么办?
一、多看:获奖作品,不要只看画面的精美,要尽自己最大努力品读出作者的创作思想。
二、多看:站在荷塘边更要多看,不仅要用眼睛看,更要用镜头看,一旦发现取景“似曾相识”,那就放弃吧!如果您正在学习阶段,建议拍,但它不出彩。它只是一种锻炼,一定要有锻炼目的。
三、少拍,并要求自己精拍。
作者正处于这个阶段,也许会问:别人拍过,可我没拍过呀,我就不能拍吗?
我很认真地回答:您可以拍,作为尝试和积累经验,我也建议您拍,并在拍完之后一定要去总结创作经验。
但我更希望,正处于这个阶段的影友,尽量对“摄影是简约艺术”对一些理解和思索,进步会更快。








第四幅作品《沐浴》

艾静老师:

非常喜欢这幅作品,逆光拍摄,很不容易,细节拍得很到位,阴影里的细节也保留住了,高光区没有任何过曝情况出现,非常棒。
作者对画面的剪裁也很好,貌似使用滤镜微调过,但调的还不够狠,阴影部分没敢动太多,于是我小小地后期了下,仅供参考。

韦建恒老师:

境由心造。作者营造了如热水蒸气充满的画面,一朵露蓬的荷花沉浸其中,如沐浴(拟人),有一种朦胧的美感。
又如荷花(叶)或荷塘沐浴于阴雨朦朦之中。
深层思考,是作者在朦胧宇庙中, 沐浴于花开花落……的自然轮回规律中,感悟生命的真缔。
为了让主体突出感人,我P了一下,把花心提亮,也把下面较亮一的叶子压暗,下图供参考:

崔伟立老师:
作为摄影前期的50%,作者完成的非常棒!
但如此精美的作品不做后期PS,实在可惜。
这是一幅很霸气的“靠老师后期能力”的作品,好吧好吧,我勉为其难吧!
作品处于逆光环境下拍摄,画面的“对比度”有很大的调整空间,可以先做“对比度”的调整。
观察作品,还可以拉开“明亮”与“暗影”之间的差距,建议再做一下“色阶调整”,将明暗的细节再拉开一点儿。
为了更加突出花朵的鲜艳效果,可以适度增加画面的“色彩饱和度”。
最后的最后,如果可能的话,可以使用“涂抹”和“仿制图章”对背景进行一下必要的融景,进一步虚化叶脉边缘,不仅可以突出主体,还能添加背景的梦幻效果。
崔老师,我们要看您做的后期PS效果。
对不起,我真的没做。估计艾静老师一定会做。






第五幅作品《正看倒看都好看》

邹萍老师:

这是一幅正拍反看的作品。
看莲花倒影,应该是中午时间段拍摄,所以用了-1.7的曝光补偿。背景干扰因素多,有些杂乱。
读片时还是正过来看舒服。
后期制作颜色调的太浓,水面上显出一块红色,色调失真了。


艾静老师:
感觉这幅作品和上周点评中出现的一幅作品应该是同一个地点同一位作者拍摄的。
也许在现场您乍看一眼,美莲缤纷散落荷塘中,很是欢喜,这种情绪牵动您举手就拍,可是画面真的美了吗?
想玩倒影,也没问题,关键您取景的倒影或正影是否符合艺术审美呢?
摄影不是拍照。
我们每周都分享了很多作品,分析作品的优缺点,如果您真的真的喜欢摄影,就对照着总结中的要点进行拍摄练习,在家里挑片修片时,进行自我点评修正,理论结合实践,再不断反复练习,如此循环反复,必有成效。
我相信没有人是天生就摄影玩得好,每一位对摄影颇有心得的爱好者应该都是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您正在经历的过程,他们都曾经历过,学习没有捷径。


艾静老师:
1.您喜欢摄影吗?
A喜欢 B不喜欢
选A 进入第二题, 选B 可以洗洗睡了。
2.您对崔老师教学及摄影的喜好程度?
检测您的喜好程度:
⑴崔老师QQ空间教学日志是否全部看过?
⑵看过教学日志后,是否认真研读文章所写内容,加深记忆进行自我练习感悟?
⑶看到一幅作品,可以联想到崔老师多少篇与之相关的日志文章。
⑷是否对应作品,翻看研读崔老师摄影教学日志。
⑸上崔老师摄影课时,是否每一期作业都认真完成,没有应付过。
⑹每周点评结束,是否按照课上所学认真进行练习
⑺每次进行拍摄练习时,是否记得崔老师课上所授内容
⑻每天是否花费半个小时以上的时间用于摄影练习
⑼每天是否花费半小时以上有鉴别地阅读与艺术相关的文章
如果您占了五条以上,恭喜您,您真的十分喜爱摄影,您能享受摄影带给您的乐趣。
如果您占了四条,恭喜您,持之以恒,一定会取得更大进步。
如果您占了三条,恭喜您,稳扎稳打,再接再厉,生活的艺术大门正向您开放,按上述几条持续做下去,您会越来越好。
如果您占了两条以下,您要考虑下,您在摄影上究竟愿意花费多少时间,是否继续跟摄影较劲儿,跟自己较劲儿。


摄影或者任何一门兴趣爱好,想从新手到熟手,都需要经历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首先您得爱玩,爱摄影,有点像男女之间的情爱欢喜,您得从中体会到摄影给您带来的快感,并痴迷其中,才有可能与之携手步入艺术的殿堂,去探索时空间各种知识交汇所带来的无限乐趣。
分享三篇崔老师教学日志:《照相、摄影作业和作品之间的区别》《说说“照相”和“摄影”的区别》《让图片说说话》
对这幅作品中涉及的一些问题,感觉这些文章里都提到了,我就偷个懒,借花献佛了。




韦建恒老师:
作者提供了倒看的照片。
几朵红莲绽放于浅绿色的水面,还有倒影,很醒目,很美。
想看看标题,了解作者用它传达什么情意。
与众不同,标题在作品上面,可能有特殊意义。但仔细一看,却大失所望,是叫我《正看倒看都好看》,仅此而已。
说它不是(标题或作品名称)吗,也是。确实正看倒看都好看。
说它是吗,也不是。这样题题太隨意{容易)了。‘天很蓝`.、‘这人很帅′,都可以作作品名称。这种作品名称缺乏深度,缺乏意境(恕我直言)。
作品名称应该是作品的主题,是表达作者情思的简明語言。
意境是什么,大家都明白,不讨论了。
作品之美,不仅美在构图、主体形象、色彩(包括影调);美,美在意境!它是作者(作品)的深层情思,常常是可以领悟,而不能完全言明的意蕴。它给读者审美感受和想象空间。
意境也常常体现在作品名称中。
建议作者重新考虑作品名称。
倒影不美!
正看比倒看好。


崔伟立老师:
“正看倒看都好看”? 那可不一定。

万物向阳,就会有它很自然的生长方向,试着将作品进行了“垂直翻转画布”,说实话,还是正着看——好看,符合我们观察景物的正常视觉习惯。
正过来,画面好看了,但并不精彩。原因还是秩序上的乱。
秩:古人堆放禾谷是有一定目的的,于是采用了“禾”做偏旁,“矢”做字意,也就是说,堆放禾谷要有一定目的——节省空间。要达到节省空间的目的,就需要挨着码紧着码,这就是“秩”。
序:古意是东西墙,引申出来就是各有各的位置,不能乱。俗语里也常说:一是一,二是二。
把秩序放进摄影构图,会引发很多不同的理解,但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主次关系”和“点线面”的关系。
回到这幅作品中来,我们必须试着回答:
谁是主体?谁是衬体?
有没有必要保留那么多的衬体?
最简洁的“点线面”关系在哪儿?
如果只保留最简洁的“点线面”能不能完整地保留作者的拍摄意图?
我的这一大堆问题都留给各位影友了,您试着对作品进行分析和剪裁吧,各有千秋,谁也别试着去说服谁!
不同思想,有不同的剪裁;
不同创意,有不同的画面。








第六幅作品《一花一叶》

邹萍老师:
一幅极简风格、高调摄影作品,看过印象较深。
作者很会选材,荷花茎的折弯透出窈窕,并依偎在绿叶下,令我产生题目改为《一花一叶一世界》的念头,让人有遐想的空间。
后期做的很好,两条茎的渐变色很有意思。
第一眼有裁掉一节茎的想法,转念,如果把茎裁短,意境大打折扣。




艾静老师:
一花一叶一菩提,一草一木一世界,颇有禅意的味道。
作者想法很好,能够感觉出作者也在思考,在尝试,如何利用摄影表达内心对荷的那份幽情,那份意境,那份情致。
画面有点追求极简风格,想法很好。
若用一般赏读荷花题材的视角去看待这幅作品,可能会觉得拍摄角度过平,色彩感略有平铺直述,光影层次起伏变化小,造成画面内容相对单薄了一些。
但若用极简摄影的角度去赏读此作品,又觉得荷花的色彩有点丰富,一花一叶取意不错,水面倒影的枝干也颇有意思,但两者形态的美感错略有不足,而且极简的感觉更多是流于表象。
极简摄影,看似极简,但内容非常丰满,画面的情绪感,构图的空间感,色彩的纯净感,更为抽象的艺术感,一幅极简的画面里,看似简单,其实看点很多,它把摄影发挥到极致的美。
如果您想尝试对荷塘进行极简摄影,个人感觉,可能需要从荷塘中抽离出来,不能具象看荷花,更需要意象经营。
非常希望作者对这样的尝试继续坚持下去,没准哪天就碰上非常适合玩极简的小结构了呢。
分享一张极简味道的画意摄影。

能够引发别人对画面有创作的欲望,有更广阔的思维拓展空间,都是好作品。
这一期我也是对画意摄影有点迷,于是把这幅作品又画意了一番(如下图),又是另一种感觉,喜欢的话您也玩起来吧。

崔伟立老师:
想超凡脱俗吗?
一草一木一世界,一花一叶一菩提。可以说我是取自唐蜗《寄题庐山东林寺三笑庭联》:
桥跨虎溪,三教三源流,三人三笑语;
莲开僧舍,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就此还可以衍生出无数的一与一来,例如“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说的无非是人的一种超然与安然的心境。
但这所有的“一与一”的前提必须是“心若无物”,方可。
在摄影中,什么算是“无物”呢?就拿这幅作品来说吧:
如果您看到的是花,拍的也是花,想的也是花,那拍出来的作品就不会有意境,说不定会是一张“花的标准照”。
如果您看到的是花与叶,而心里想到的不是具象的花与叶,而是超出具象的一种意念,同时又用相机尝试着拍这种意念,那作品就有意思了。
那种意念般的东西就产生了作品画面外的不确定性,带给观众的是“不确定的想象空间”。
心烦的人,看着作品会继续闹腾;
心静的人,看着作品会浮想联翩。
作品还有剪裁空间,也有调整“色彩饱和度”的空间(浓妆淡抹总相宜),您可以去PS里试试不同的视觉效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