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故事说理|岱庙铜亭的故事 文/姜广富

 岚山诗话 2020-08-10

     站在岚山之巅,举目四望,湘江古镇与龙光宝塔尽收眼底,三水六桥,步云飞虹历历在目,远山崎岖连绵直奔八闽百粤,湘水绵水在山下汇为贡江蜿蜒九曲,飘然西去,车水马龙田园村舍,风景如画使人心醉神迷,宠辱皆忘,禁不住引颈高歌"风景这边独好"!

《岚山诗话》作品投稿方式:

1邮箱 : 392332317@qq.com

2微信:392332317(恍若流年

故事说理栏目:主要刊发神话传说,历史趣闻,历史乡土、风俗故事、文学评论,口头谚语(3000字以内)等文学作品。

岱庙铜亭的故事

文/姜广富 

朋友,当您在泰安岱庙游玩的时候,您是否看到,在岱庙北门的厚载门与后寝宫之间,有一个重达20余吨的铜亭,成为岱庙一道亮丽的风景。

铜亭又名金阙,为万历四十三年(1615)铸造,亭为铜材,表面施以鎏金,面阔4.6米,进深3.7米,高5.6米,为重檐九脊歇山顶。

此亭铸造时有门有窗,并能转动开启,为仿木结构,有卯有榫,可拆卸组装,不用订钉固定,其设计巧妙,精美别致。与北京颐和园铜亭、昆明鸣凤山铜亭,并称“国内三大铜亭。

铸造师选择铜材为建亭材料,因为铜有独特的美感,有极强的环保性能及高品质,经过高温处理,铜亭耐腐蚀,保持久远的使用寿命,并能随季节温度和光线的变化展现出斑斓色彩,呈现着独有的文化品质。

从万历年间到现如今的四百年里,铜亭经过朝代的变更,战乱灾祸,人为毁坏,能保留到今天,仍能生机勃发地展示在世人面前,实属不容易,多少次面临被毁的危险,却奇迹般的躲过了一次次危难,化险为夷,其间有着不少鲜为人知的故事。

原来,铜亭建造成时不在岱庙,而置于泰山岱顶碧霞祠内。为什么在岱顶的铜亭又出现在岱庙里,这事还得从头说起。

明天启、崇祯年间,陕北连年旱灾,穷苦百姓食不果腹,纷纷揭竿起义,起义军开仓放粮,救济百姓,民众拥护起义军。

李自成为闯王高迎祥麾下闯将,有勇有谋,打出了“均田免赋”的口号,取得广大民众的响应,起义军很快发展到百万之众,成为农民战争的主力军。

李自成的起义军转战泰山,暂且驻扎,为筹备军费,看到岱顶碧霞祠内的金阙,以为是纯金铸成,派人把金阙拆开,搬运到山下,后来发现是铜材铸造,只是表皮鎏金,令人把金粉刮走,丟弃了铜亭。起义军撤走,当地人把铜亭运到灵应宫保存下来。

1972年,当地政府的文物部门才把铜亭搬至岱庙,筑起石台,重新安置于此。

铜亭的门窗缺失,据专家考证,铜亭的门窗毁于清朝道光年间,当时云南匪患严重,为筹集剿匪的款项,清政府库内无钱,要大量铸造铜钱,于是,清廷下旨各府、州、县筹集民间铜材,上交大清王朝,到哪里去筹集铜材?泰安知县为筹铜搞得焦头烂额,有人献计说拆掉岱庙的铜亭就绰绰有余,县令即可命令铜匠去拆铜亭,先是拆了铜亭的门窗和一个梁做实验,其结果是,铜亭的铜经过特殊处理,不适宜铸造铜钱,便终止了拆亭,但是,毁坏的梁和门窗已无法恢复,所以,现在人们看到的只是一座没有门窗的空壳亭。

风雨沧桑,朝代更替,四百多年过去了,只有新中国才能真正爱护文物,这座命运多舛的铜亭终于能在岱庙中巍然屹立,向世人展示着它的奇特风采。

     作者简介:姜广富,1954年生人,喜爱文学写作,曾在国内报刊杂志发表散文、故事百余篇,是活跃在文学创作圈内的老兵。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