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节日特刊|又到一年端午时 文/廖俊凯

 岚山诗话 2020-08-10

     站在岚山之巅,举目四望,湘江古镇与龙光宝塔尽收眼底,三水六桥,步云飞虹历历在目,远山崎岖连绵直奔八闽百粤,湘水绵水在山下汇为贡江蜿蜒九曲,飘然西去,车水马龙田园村舍,风景如画使人心醉神迷,宠辱皆忘,禁不住引颈高歌"风景这边独好"!

《岚山诗话》作品投稿方式:

1邮箱 : 392332317@qq.com

2微信:392332317(恍若流年

又到一年端午时
文/严冬

     再过几天,就是一年一度的端午节了,这个庚子鼠年的端午节似乎来的非常不容易,是数以万计的大美逆行者们与来势凶猛的疫情作誓死的抗争,在疫情基本得到有效控制以后迎来的第一个温馨、祥和的传统节日,值得珍惜、珍藏和纪念。端午节,又称端阳节,是一个流传千古的传统节日,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关于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版本很多,但流传最多的是始源于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唐代诗人文秀《端午》诗云:“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宋代诗人张耒在《和端午》亦有诗云:“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据《史记》记载,屈原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忠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奸佞的排挤与反对,最终被割职流放,在流放中,他写下了忧国忧民的抒情长诗《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都城。屈原眼看自己的国土被侵占没落,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肯舍弃自己的祖国,于农历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含恨抱石投汨罗江而亡,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流芳千古的爱国主义乐章。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的百姓万分悲痛,纷纷来到汨罗江边去凭吊这位舍生取义的屈大夫。渔夫们划起小船,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躯体,有位渔夫拿出专门备好的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喂食鱼虾,说是让鱼虾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躯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郎中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醉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的躯体。后来又怕饭团直接丢到江中被江水冲散,人们想办法用树叶包米饭,外缠彩丝,演变成现在的粽子。再后来,每年的五月初五,许多地方就有了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的习俗,以此来纪念和缅怀这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2006年5月,国务院将端午节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2008年起,端午节被设为国家法定的首个传统文化节假日,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记得小时候,由于我们这一带多是旱田,不是水稻主产区,困窘的家庭经济状况无力购买包粽子所用的原材料――糯米、红豆及红枣,所以端午节包粽子只能是一种奢望,但是每到这一天的大清早,家家户户都会煮上一锅连同艾草一起煮熟的鸡蛋,用鼻子闻一闻,有一股浓浓的艾香味,问及母亲才知道今天是端午节,能够美美地吃上一顿煮鸡蛋就算过端午节了,据说端午节这天吃了用艾草煮的鸡蛋,以及喝了用艾草煮鸡蛋的水,保证牙齿一年不生虫,用端午当天收割的艾草煮水沐浴,可以医治风湿类疾病,还能增强身体免疫力。过端午节在我们这里还有缝制香荷包的传统习俗。首先选取一小块色彩艳丽的布料,用七彩丝线缝制成类似心锁的小造型,待往里面填充满各类中草药及各种香料后,再封口缝制成各种造型精巧别致的小香包,挂在婴幼儿的脖颈或手腕脚腕上,用来驱除初夏时节各类蚊蝇毒虫的叮咬,传说还能起到避邪的作用,小小香荷包成为庇护孩子身体健康茁壮成长的平安符,所以儿时的端午节是在吃用艾草煮的鸡蛋和挂香荷包的乐趣中度过的。苏轼在《浣溪沙·端午》词中写到:“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这首词记录了北宋时期的端午民俗,用香草沐浴,用彩线缠臂,可以祛病除灾,由此联想到小时候佩戴的用彩线缝制的香包大概就是从那个时代沿袭下来的吧。现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大大改善与提高,每到端午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包粽子,煮鸡蛋,挂艾蒿(寓意趋瘟避邪),再精心做上一桌丰盛可口的饭菜,祈福全家迎来一个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好年景。国家自2008年把端午节设定为法定节假日,赋予端午节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这一天,可以有充足的时间陪伴家人,孝敬老人,凭吊先人,或一家人外出郊游观光,一览附近的风景名胜和家乡的风土人情。
       端午前后,在乡下农村,正值小麦成熟收割的季节,微风吹来,空气中夹杂着一股淡淡的麦香,田野里金黄色的麦浪,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着金光,布谷声声,正催促着人们抢抓农时确保小麦颗粒归仓,田间到处呈现一派三夏大忙的丰收景象,今年由于闰四月,端午节故大大推迟于麦收之后。记得小时候端午节这天,正值麦收大忙之时,大人们一大早都要去田地里纯手工用廉刀收割小麦,为节省时间,早饭或午饭往往都要在田间地头吃。由于天气炎热,汗流夹背,身体需要补充大量水分,家庭主妇们在下地干活前都要提前在家里烧好一大锅开水,待开水冷凉后倒进一个一侧带嘴的大陶土罐子里,连同饭菜一起与孩子们或手抬或肩挑送到田间地头供全家人享用,尽管收割小麦是一项极其消耗体力的劳动,但在那个年代,送到田间地头的饭菜大多没有什么营养可言,多数都是煎饼、馒头、咸菜、辣椒、鸡蛋等没有汤汁便于携带的粗茶淡饭,待简单吃过饭后,再把地里已收割打捆的小麦装上地排车,用人力运到自家早已收拾好的打麦场上,等到各个地块的小麦全部收割完毕集中堆放到打麦场上后,再选个晴朗的天气等待脱粒,我们这里俗称“打麦”。所谓“打麦”就是把小麦连同秸秆一起放进飞速旋转的脱粒机里实现麦粒与秸秆分离,这可是麦收期间一项又脏又累的苦差使,往往都是几户人家合伙操作,人手少了跟本忙活不过来,几场下来每个人都累的精疲力尽,腰酸背疼,头发、脸上、衣服上总是布满一层厚厚的灰尘。现如今,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普及,小麦收割、脱粒再也不用人工费时费力了,待小麦成熟后,联合收割机直接开进田地里,黄橙橙的麦穗被卷入收割机的同时,金灿灿的麦粒脱落后被装进一个个早已备好的塑料编织袋里,再被前来收购粮食的商贩从田间地头直接装车运走,剩下的小麦秸秆被收割机直接粉碎后散落在地里,待腐烂后作为植物养料实现秸秆还田,既省时省力又节能环保,往年需要十天半月才能度过的令人难熬的“麦口”关,现在只用几个小时就能轻松搞定,真是感叹伟大的时代创造的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力为现代农业和农民提供了极大的生产和生活便利。
       端午,一个令人感怀和难忘的节日!端午,又勾起我对童年时代麦收时节的深情回忆!

      作者简介:廖俊凯,笔名严冬,山东郯城人,喜欢阅读与写作,偶有诗歌短文见诸网络平台及报端,工作闲暇之余,用手中的拙笔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借以抒发浓浓的情感与情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