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养蜂路上的苦乐年华 || 作者 陈士彬

 天南地北会宁人 2020-08-10
养蜂路上的苦乐年华

作者    ‖    陈士彬


本人大名陈仕彬,是甘肃会宁县汉岔镇人,1987年毕业于会宁二中。有没有认识我的人,猜猜俺是毕业照中的哪一个?!


对了,我是第五排右数第三位。是不是有文化人的潜在气质!当年曹也是分头黑亮黑亮滴!真是被青春“撞了一下腰啊!你还别说,这一“撞,至今还在腰间留有一块钢板!高中毕业后,经过诸多世事,现在的我头发花白,沧桑和质朴都写在了脸上。

第二排左数第三者为陈仕彬


我现在的工作,是追赶花儿的活。追逐花季,收获琼浆。这是个甜蜜的工作。每到一地,我都会骑车浪遍周边的旮旮旯旯一探究竟。下图是他站在定西白碌乡山头俯瞰马家堡与鲁家沟这段石峡的图景。此地叫回龙湾!对面像麻绳一样七扭八弯甩上山顶的蚰蜒路一直通向石峡湾乡政府,而上白碌乡的硬化路刀削斧切般镶嵌在石壁上,很是险峻。


数年以前的陇中黄土高原,由于生态脆弱,十年九旱,靠天吃饭的农人处于极度贫困之中;近几年国家实施了有偿退耕还林补贴政策,干山枯岭摇身一变,“邻家有女初长成,绿树成荫,茂草葳蕤,成为了野兔野鸡等动物的天堂乐园,气候大逆转,风调雨顺,天润大地,谱写着灵动的绿色篇章……下图为笔者的老家,一个叫大沟的小村庄,也是笔者今年春夏秋三季牧蜂第三个牧蜂场。


放蜂在外,能够遇到很多突发情况,没有预先准备的分蜂就是其中的一个特别有趣的事情。由于笔者腰受过伤,不要说上墙,上树收蜂都很费劲!这不,分了一窝蜂,没拿收蜂笼,只能急中生智,就地取材,用摩托车头盔了,俗话说擒贼先擒王,蜂王拿住了,小蜜蜂乖乖地就范钻头盔里边喽…….,分蜂,就是这么简单!


这是个养蜂技术活里的小插曲,出门在外偶遇的变数很大,突遭暴雨、冰雹,有时也会碰见骚叫着不让放蜂箱的地方上人,有时候会碰见养意蜂(意大利蜂)的,把我的中蜂成箱成箱的往死里咬……虽说干的是小本生意,但也有四十几箱蜜蜂,抄的却是数十万生灵的心!前二年养蜂不是很成功,今年还算可以,见缝插针地把农活还不得耽搁,从这个意义来说,养蜂,是个辛苦活,累人的活!好在有本家和同学等众人的帮扶!

作者今年开春放蜂的地方,去的头天晚上,一场排杆子雨灌成落汤鸡了……


作者耕地照片

昨天下午4时许,就有我高中同学曹爱文和他的俩表兄及表嫂在浪完西吉县震湖后驱车来我榆中中连川蜂场摇取了十斤苜蓿交荞花混合蜜,爱文是一个酷爱户外旅游的人,继三年前浪遍雪域西藏青海大部后,今年驾车完成了新疆的游览并有幸邂逅大漠罗布泊……他也同时关心关注着笔者的养蜂事业,在笔者荞蜂起步阶段和别的同学一样给予了一定的经济支持并数次来我蜂场考察指导,非常感谢!

作者高中两位同学曹爱文和张新萍的合影

苜蓿交荞花混合蜜,是先前在苜蓿地放蜂和现在在荞地坚守半个月后的成果,如今终于迎来了早荞的流蜜期,荒山野岭塌庄子,没人陪蜂司令说话么,自言自语说给我的蜂兵蜂将:同志们好!!!蜂兵蜂将齐声喊:司令好!!!本司令致以:同志们辛苦了!!!蜂兵蜂将们三呼:为司令服务!!!蜂儿以蜜源为半径,来回采蜜的路程时常不如我游走的范围大。


走过的路,看过的事。几日前在撒拉沟碰见一座庙宇,寄托着当地人前世今生的美好愿想,是掘崖而居撒拉沟人的精神栖息地。撒拉沟庙重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由汉岔上庄柴玉伟老人及他所率领的团队所建,历经三十余年巍然屹立在下沟口,风铃阵阵……因着与玉伟老人同是汉岔人的关系,每次拜谒该座庙宇倍感亲切并留诗一首:深山藏古寺,虬柏迎尘客。风动檐角铃,阵阵清幽声!


精神层面的慰藉,还需实质内容的填充!蜂蜜,作为农产品,如何卖得出去使它们能够变成钱而使农民受益,这是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我的蜂蜜作为一种特殊的农产品,它的销售得力于亲朋好友及家人们的大力推广,在此,我真诚地感谢他(她)们!惟有以感恩的心提高蜂蜜的质量才能报答他(她们的爱心。我的联系方式是18294838311,微信手机同号。


勤劳勇敢却默默无闻,是对我最好的注释。生活始终充满诗情画意,随着花开花落,常徜徉在花海,永远蜂舞飞扬。但生活并非只有这繁花彩蜂,更多的却是成年累月天南地北的奔波清苦,风餐露宿,晒得黝黑。勤劳会干能吃苦,酿造美好在人间!别看个头小又巧,无私奉献美名扬!从来不掺假,人品打天下!

作者近照
大家都在看

这个秘密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