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颗流星(16)初见一号||周长荣

 一犁_书馆 2020-08-11

作者:周长荣



谨以此文纪念淮阴地区小煤矿建矿50周年
【1970.6.25----2020.6.25】


上图为一号井主井井口
1976年十月以后,五号井已经处于半停产状态,到77年初已经进入善后阶段,连地面煤场的煤都处理完了,一些家属工在煤场挖地三尺,将陷在泥土里的泥煤也扒出来卖。要求回去的人大都已经走了,没有回去的人在这里处理一些零星的善后工作。井下生产停了,我们这些搞机电的辅助工种更是没什么事了,我天生又是一个闲不住的人,心想与其在这里闲着还不如早一点到一号井去,反正迟去不如早去,早去还可以早一点去熟悉情况,适应新的环境,加之一号井那边就要投产,也急需人手。
我是1977年春天去淮阴一号井的,此时她已经正式更名为“淮阴市郑庄小煤矿”,不过我们仍然习惯称之为“一号井”。淮阴一号井在徐州大黄山西北约为四公里,地属原大黄山公社小黄山大队,背靠大运河,南临不涝河。这里原来是大黄山矿的一处风井,编号为7#,当地人称之为“老七号井”。这是1958年大跃进时期开挖的一口斜井,最后终因井下涌水量太大无法施工不得不放弃。1970年6月25日,和我们同在清江市人民剧场开过誓师大会的那批郊区农民先期抵达的就是这里。
从五号井到一号井有二十几里地,当时我从老家买了一辆天津产的二手“红旗”自行车,每天骑车从家里出发,从旗山矿门口踏上矿区公路,沿307国道向南,跨过大运河上的解台船闸,沿大运河南侧河堤一直向西,四十多分钟便可以到达。就这样,在家没有搬的情况下,我一个人骑着自行车早出晚归。
西面一进入矿井主大门,就看到一字排开的南侧从付井井筒钻出来的七根直径三四百毫米的钢管,哗哗的水流从管口涌出,泻在四个面积大约一百多平米的沉淀池里。沿大门西墙向北是一条宽约一米的石头砌成的排水沟,经过沉淀池沉淀过的矿水由排水沟排入几百米以外的大运河。
矿内主干道自西向东,到付井绞车房东侧向北成L形,北大门就在运河堆下。出了北大门,大运河高高的河堤上一片绿树掩映下的一排红瓦房就是矿卫生所。卫生所门前的河堤斜坡下是一个露天电影放映场,当然,有时候也会当做开大会的露天会场。斜坡上一排排横放着的水泥柱耽搁在砖砌的墩子上当做看台的座位,自然的坡度相当于影视剧场的阶梯式看台绝对影响不了后排人的视线。

大运河堤上的一号井医务所

上图为一号井用废弃的井下水泥支架搭设的露天电影放映场座凳,

上图为一号井地面变电所
进入西大门主干道的北侧是矿变电所,变电所东北侧是三层带走廊的矿办公室,办公室的前面是一个小广场,小广场靠近南面路边分别耸立着颇具当时时代特色的砖头砌筑水泥粉刷而且带有雨檐的高档次的“大批判专栏”。“大批判专栏”对面是两间独立的青砖青瓦的矿调度室,调度室的南面依次是平屋面的锅炉房,浴室、矿灯房。矿灯房和副井井筒相连,工人们领了矿灯就从副井下井。上井后交了灯就可以洗澡下班。矿办公楼的北面一字排开食堂兼礼堂,掘进楼,采煤楼。掘进楼和采煤楼都是四层。这样的建筑在满是破旧平房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确实引人眼球,站在大运河堆上远远望去,一色青黛,颇有气派。
 L形拐弯处是刚刚建设的红砖砌筑的平顶主井绞车房。绞车房刚建成,正式的大绞车还未安装,紧贴着它南面墙根的是现在的临时绞车房。绞车房的正前方就是主井井筒。和五号井的立体圆形井筒不同,一号井是斜井,井筒是从地面沿着二三十度的倾角延伸到地下的,不像五号井是独眼井,这里的井筒是一对,有主井和副井之别。主井主要负责出煤出矸石,副井主要负责上下行人,运送物料。
主井井筒的南面是矸石山。矸石是煤矿生产的副产品,在当时也是废弃物。和这个初具规模的矿井一样,矸石山也不像大矿矸石山那样成巨大的圆锥状,准确地说,应该叫做矸石堆。

上图为一号井矸石山
主井绞车房的东面,从主井下面爬上来的两对钢轨出了井口就汇入地面阡陌纵横的地面轨道,像火车站的列车车厢一样,空矿车在这些轨道上由挂钩工编组,一般是十几辆连接成一列。站在主井井口,看天轮飞转,听矿车轰鸣,咣里咣当,一列空车沿轨道下去转眼不见踪影,一会儿,一列满载煤炭或者矸石的重车从黝黑的井底钻了出来,挂钩工用铁钩子把链接鸡蛋粗的钢丝绳的大钩头一摘,矿车沿着略有坡度的铁轨自动滑行道编组站。
地面编组站旁边是专为电车使用的交直流变电站,因为电车使用的是直流电源。沿交直流变电站向北,两路电车轨道一直延伸到大运河堆。电车轨道两侧,架设着接触式电车线,就像城里的电车一样,小电车开动以后,电车上的发辫和电线接触发出“啪啪”的声响,不时闪出耀眼的电火花。
在电车轨道的末端是翻滚笼房,翻滚笼就是安装在四个大滚轮上的钢轨制作的直径大概两米多的空心圆柱体,里面安装和地面轨距一致的钢轨,翻滚笼的下面安装着巨大的漏斗。矿车推进翻滚笼通过电动机的作用使其翻转,矿车里的煤就翻倒在漏斗里,漏斗下面就是皮带运输机,通过几台皮带运输机的接力,这样从井下底层深处的煤炭就源源不断地堆积到大运河边上的煤场。
第一次来,是肯定要下井看看的。我在矿灯房领了矿灯,换上工作服从付井下去。我去的时候还没有后来的人车,工人上下班都是走的。付井井筒的顶上每隔十几米就安装了一盏照明灯,一路望去,星星点点,直到消失在幽深的黑暗中。井筒的中间是钢轨,两边有便于人行的宽约五六十公分的水泥踏步。井壁的一侧立体排列着六根直径约三四百毫米的钢管,井筒的另一侧两根碗口粗的裹着麻皮钢铠甲的6000V高压电缆悬挂在电缆钩上。,沿着台阶拾级而下,大约走了二十多分钟,来到了井底。井底的黄海高程是—50米,因而这里的所有地标的前面都冠上—50 。例如大巷叫—50大巷,泵房叫—50 泵房等等。
从井底右拐经过一条长约十几米的小巷,灯火通明的—50井下大泵房使从黑暗里走来的人眼前一下子豁然开朗。泵房高约四米,宽约五米,长度大概六十多米,全部是料石砌旋的像城门洞样子的半圆形拱顶。那一字儿排开的七台大泵和人差不多高,电动机的功率是300KW,使用的电压是6000V高压,对应于每一台水泵,有一台高压启动柜,高压启动柜安装在水泵对面的专门洞穴里。启动柜高两米二,盘面上红红绿绿的指示灯闪闪发亮,仪表上的指针微微颤动。站在大泵跟前,它轰轰的声音使得你说话的声音都听不到。紧连着泵房的就是西面的—50高压变电所,来自地面变电所的两根碗口粗的高压电缆从几百米的井筒里一直悬挂进负50井下变电所的地下电缆沟,十几台全封闭的高压开关柜在洞室里排成一排,下面一根根粗细不等的电缆四通八达,向各个工作面提供源源不断的电力。与变电所相连的是电瓶车充电和维修间。井下大巷用来拖矿车的电瓶车轮流到这里充电加水维修,电瓶车房的另一端就和—50大巷相连。
离开了犹如井下宫殿般的泵房变电所,从电瓶车房进入大巷,--50大巷宽敞高大,通向采掘工作面四路铁轨道伸向漆黑的幽深,每隔几百米有一个宽阔的会车场,随着电瓶车叮叮当当的警铃矿车哐里哐当的响声,我们立即贴着轨道边站立等待矿车从眼前离开这继续前进。从大巷回去顺着井筒23度的坡道向上爬,中途歇了几歇才回到地面。
之所以用那么长的文字近乎全景式地描述第一次见到的一号井,是因为我们在那个真正意义上的小煤窑五号井呆得久的原因吧?初见到那属于自己的似乎很有大矿范儿的矿井感觉就是不一般,所以留在脑子里的印象就特别深刻。
我当时就想,一号就是一号,和我们五号井她一比,五号井简直就是小儿科了。如果说五号井是“小煤窑”的话,那么,一号井确实不能算是小煤窑,俨然一座颇具规模的中型煤矿的模样,事实上一号井也是按照十五万吨矿井的规模设计的然而,不过很遗憾的就是始终未能达到设计要求。
其实,我当时并不知道,这些辉煌表象的背后,是一号井人八年艰辛的开拓,八年苦涩的汗水,八年盼煤的希冀。衡量一座煤矿的大小,关键是取决于它产煤量的多少,如果产不出煤炭,外观再雄伟,摊子再大有什么意义呢?
 
以上照片提供:一号井医务所岳从林,深表感谢。


作者简介

周长荣  男,淮安市清江浦区人,1950年出生,2010年退休于第二人民医院。现于市老年大学习,爱好诗词文学,古典诗词常见于《一品梅诗刊》《淮海诗苑》等刊物。
期荐读

▼▼▼


那颗流星(15)十字路口

那颗流星(14)戊戌除夕

那颗流星(13)矿山浴事

那颗流星(12)大矿师傅

那颗流星(11)瓦斯阴影

那颗流星(10)“高产”之弊

那颗流星(9)煤筐摇篮

那颗流星(8)六年拼搏

那颗流星[7].建井之初

那颗流星[6]-矿在何处

那颗流星【5】-矿工酒

那颗流星【4】--矿工棚

那颗流星【三】--矿工服 

那颗流星(二)--矿工照

那颗流星---矿忆

母亲节的思念 

庚子槐花开 

建筑工地组诗 

梦白先生,六塘河记得你


运河文韵

采春的希望

撷秋的欢喜

捡运河文字

征稿启事
为了更好扩大本公号所发文章的影响,即日起本公号入驻360个人图书馆,所有作品皆自动同步到360个人图书馆终身收藏。不同意者请勿投稿,投稿视作默认此项决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