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余姚井头山南麓准备建一座厂区,当工人们正在进行钻孔打桩时,发现了海生贝壳、动物骨头、陶片和骨器等遗存,于是,迄今为止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埋藏最深、年代最早的海岸贝丘遗址出现在世人面前。 今年5月,余姚井头山遗址考古成果公布于众。它的发现,将宁波的人文历史往前推了1000年,过了2个月,考古学家又从遗址中发掘出土了一只黑色木碗,又比河姆渡文化推进了2000年。 8300年前,在海平面上升变成为山丘、平地以后,余姚的井头山和距东边1.5公里的田螺山,与距南边8公里的河姆渡,形成了一个港湾。这个东西向的古老峡湾,也许是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历史上海洋文化形成的最初曙光。 我们可以想象出居住在海边的井头山先民们的日常生活情景。 在这个面积2万平方米的群落里,人们有条不紊地地生活着: 他们用石器刀具砍下大树,制造出独木舟,然后驾舟在不远的海上捕捞比较“老实”的海生物,更多的时候,是在海涂上挖牡蛎、毛蚶、蛤蜊、蛏子、游螺等海生贝类,因为毕竟独木舟难以抵挡大的风浪。遗址中这些贝壳累积上百筐,可想而知,这些今天价格不菲的海鲜品,在8000年前,宁波先民们就可以大吃特吃,令今人羡慕不已。 他们可能已经驯养了梅花鹿、狗和猪等动物,并将这些动物的骨头磨制成各种骨器;他们将贝壳打磨成装饰用品;他们在石锤、石斧上安装上木柄;他们用木针将芦苇编织成衣服。 他们还比河姆渡先民早1000年吃上了稻米饭。 在专家的显微镜下,一些黑色小颗粒显了原形,形状像小螺蛳,直径0.5毫米,半粒小米大小的稻谷小穗轴呈现出来了。 小穗轴即砻糠后面带着的小尾巴。砻糠即稻谷脱壳成米后的外壳。野生稻的小穗轴会自然脱落,而人类栽培稻则不会,小穗轴和稻壳仍然连在一起。由此考古学者推测,8000年前,井头山先人就已经在栽培水稻了。 在2升土里,有2600多粒小穗轴,一颗就表示一粒稻米,可见密度很高。井头山先人不光吃得上海鲜,野果野菜,还可能种上了水稻,吃上了米饭。 更为令人注目的是,他们制造出了木碗。为什么要用木碗?因为在海上,木碗万一落在水中不会沉没,而陶器类碗盆则不行了。木碗的诞生,标志着井头山先民进入了海洋。 遗址中出土的这只黑木碗,为桑木材质,这是众多文物中唯一发现的完整容器。当初河姆渡遗址曾出土了一个木胎漆碗,距今6300年左右,而这只木碗可能达到8300年,比河姆渡要早2000年,目前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木碗了。 遗址还出土了3件木船桨和一件半成品船桨,其中一支木桨非常完整。 这一只古老的木碗和这一件完整的木桨,说明那时的先民已经向海而生。 井头山先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可能是这个样子:以海产捕捞为主业,以狩猎和驯养动物为副业;以种植稻米为主食,以采集野菜野果为副食。 8000年前,反映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人类与自然环境互动中,井头山遗址为人们打开了更真实、更全面、更早的新的一扇窗户。 参考资料:《甬派》中有关文章和图片 |
|
来自: 昵称32901809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