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总有些坚韧的风骨,给予我们希望和力量

 十米阳台黄手帕 2020-08-11

让人触摸到这个事件中最坚硬的骨骼和脉络,那里面充满了悲情,也充满了韧性,还蕴藏着从未磨灭的希望和力量。

比如改嫁的妻子,用27年的信任告诉人们什么是一日夫妻百日恩,他们彼此信任和付出,一起守望和坚持,直至云开雾散,笑中带泪。

她说,你记得欠我一个拥抱,而在心里,那个拥抱应该早已融入血脉,融入生命吧。

比如坚守的哥哥,上阵亲兄弟,打虎父子兵,血浓于水是中国人千百年来的家庭传承。

哪怕对于庞大的外力他们如此微不足道,依然努力站直了腰板,肩并肩地扛起抗争的大旗。信命但不认命,弱小的草根总有从石头缝中见到阳光的那天。

这世上并没有多少白马骑士,却有太多的公道人心。

他们的付出不求回报,只愿心安,而心安正是这世上最大的回报,一步一挪地前行,一分一秒地坚持,尽管容颜早早输给了岁月,时光最终却赢得了光明。

那些江湖市井的古道热肠,长久地感动于内心,激励着人性,让善意的烛光一点点拢聚,在每个人的心里星火燎原,生生不息。

生活还在继续,一切都在前方。打量这个事件以及背后的故事,无法不联想到更多的人和事。

比如想到我的朋友,他写了一本挺小众的书,协助拍摄了一部很小众的纪录片《最后的国门》。

讲的是他亲身参与的事:在宜昌石牌找寻当年抗日将士遗迹遗骸。

书中语言简单朴实,片中画面简单朴实,他们用最原生态的场景,最原生态的话语,将最原生态的历史和百姓,在镜头前一一亮相。

很多人都知道,石牌保卫战、宜昌保卫战之惨烈也是抗日战场上为数不多的。

在这个战场上,为了守护重庆安全,阻击日军逆长江而上,兵犯大西南,宜昌石牌成为战争双方拼死相争的战略要冲。

大量年轻的战士血染疆场马鞍裹尸,分不清敌我的尸骨遍布青山绿水,数不清的故事洒落长天厚土,至今很多还未安息。

这些是激发他们去义务寻找的初心动力。

这段时间我一直断断续续地看着,片子很短,书也不厚,但在手中却是无比沉重。

我会看着看着暂停下来,或者再回放一下;书翻着翻着,会掩卷不语默默地坐一会。

思绪跟随朋友的路线,我看到了岁月依稀中那段刻骨铭心的历史,那场义无反顾的抗击。

画面在眼前翻飞,清晰地闪回一个个陌生的名字,一张张年轻的面庞,一句句铿锵的誓言,还有一群群冲锋的身影。

在历史的回声里,我知道了战争的残酷,知道了力量的悬殊,更知道了精神的坚韧。

我们在镜头里看见了誓师的碑文,决别的家书,子弹洞穿石头的痕迹。

仿佛看到了先辈们用血肉之躯拱卫民族安危的壮烈豪迈,看到了在石牌正面硬杠日军,并取得了伟大胜利的高光。

历史的时刻停留在这里,千千万万的将士忠魂也永远地留在了这里。

朋友们要做的,就是这么一件艰巨的工程,他们一点点探寻先烈的事迹,一点点收殓英雄们的遗骸,为他们记录,为他们安葬,找寻他们的家人,镌刻他们的事迹。

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们翻山越岭地走过每一个村庄,翻箱倒柜寻找每一个证据,在传说与现实中找到最准确的描述,在体力和财力中找到最大限度地承重。

朋友在找寻时不小心摔倒,恰恰是一个跪倒的姿势,他没有叫苦叫疼,反而仰天长叹感慨万千。

他说或许是天意,是我们向先烈祭拜的诚意,他们用这些蓬勃的力量为自己打气,为团队加力,为理想继续。

在一名广西籍营长墓前,经他们辗转联系到的家乡人来到这里,用白酒告慰英烈,用乡音朗诵祭文。

将故乡的水土融入英雄长眠之地,将后人的尊敬与将士的魂魄融为一体,给予他们以家乡父老的拥抱。

诚然,对于理想中的愿望而言,他们所做的事情还有很大的差距,寻找只是追溯的一个部分,永远无法还原所有的期待。

正因如此,无可替代的遗憾才会不断叩问我们的良知,激荡我们的血脉。

让我们在凛冽的江水边更加真切感受到,或许当下的中国,也已经在另外的战场上兵临城下硝烟弥漫。

一些人的骨头在灯红酒绿中已经软化,一些人的斗志在苟延残喘中已经消散,甚至有在外力面前未战先怯望风而逃的倾向,让人无法不担忧。

当国门在强敌攻击下已经岌岌可危时,我们还能在温柔乡里安然入睡吗?

直到这些零星的故事串了起来,如同一串珍珠在灰暗的夜色中发出幽幽的微光,才突然有了别样的思想。

而被点亮的思想源于这原本风牛马不相及的两群人,他们在共同的执着追寻中展示出来的意志和力量。

让人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我们还有很多不曾倒下的精神传承,很多纵横千年的顽强抗争。

相信无论一个家庭,一个民族,还是一个国家,我们的血脉始终相融相通,执着坚强。

我们依然可以从容地站立,自信地冲锋,可以永远内心敞亮,斗志昂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