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23年8月,河南新郑连续干旱,乡绅李锐决定雇人打井。可挖了几天都没有挖到水,土质却越来越坚硬。就在他想放弃时,忽然听见工人的锄头“咣当”一声,像是碰上了什么坚硬的东西。李锐赶紧叫停工人,蹲下去小心

 火天大有_元_享 2020-08-11
1923年8月,河南新郑连续干旱,乡绅李锐决定雇人打井。可挖了几天都没有挖到水,土质却越来越坚硬。就在他想放弃时,忽然听见工人的锄头“咣当”一声,像是碰上了什么坚硬的东西。李锐赶紧叫停工人,蹲下去小心翼翼地挖了几下,隐隐看到了一个青铜器的轮廓,他顿时明白了,自己家的菜园很可能是一座古墓。

果然,后来据专家考证,李锐家菜园下是一个春秋时期的古墓,其主人可能是郑国国君子婴,距今约2600年左右。此墓共出土文物700余件,其中100多件是青铜器,被称为"新郑彝器"。彝,意指古代盛酒的器具。在这批青铜器中有一对国宝重器——莲鹤方壶。

这李锐自从发现了菜园地下有这么一个宝藏后 ,开始悄悄盗挖这些古物,大发横财。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消息迅速传到了当地官府,政府立即派人出面制止。但李锐利令智昏,继续盗挖变卖郑公大墓的文物。

中国盗墓由来已久,早在三国时,孙权、董卓、曹操为解决军饷问题,就干过盗挖古墓的勾当。曹操为此还特设了“国家盗墓办主任”:发丘中郎将和摸金校尉。

到了近代,军阀混战,为了扩军备饷,盗掘文物更是猖獗。比如:孙殿英,借军事演习之名包围了清东陵,将慈禧的定东陵和乾隆的裕陵盗掘一空;党玉琨,雇了1000多民工,耗时8个月,把秦始皇的祖宗秦文公、秦公的墓搬得一干二净。

这个李锐遇上了民国史上第三个因为挖古墓而闻名的军阀——靳云鹤。这个靳云鹤不仅没收和追了他盗挖和盗卖的文物,还派士兵把他家地下剩余的文物也挖走了。靳云鹤把所有的文物武装押运到省城开封,交由当时的河南古物保存所封存,并郑重地说:“钟鼎重器,尊彝宝物,应该归于公家。”人们对靳云鹗的义举赞不绝口。

民国时兵荒马乱,很多国宝就是在这时流失海外,靳云鹤这一义举,使国宝莲鹤方壶避免了这一厄运。

1927年,"新郑彝器"成了河南省博物馆的首批“镇馆之宝”,于是有了“先有郑公大墓,后有河南博物馆”的说法。

莲鹤方壶为一对两只,重量相等,均为64.28公斤,故宫藏的高125.7厘米,河南博物院藏的略高,为126.5厘米,称“莲鹤方壶”。两只方壶外形几乎一样,专家为了区别,将故宫的称为“立鹤方壶”,河南博物院的称为“莲鹤方壶”。

“莲鹤方壶”制作精美,工艺繁复,构思新颖、巧妙,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的巅峰之作。

春秋战国时的青铜工艺,和商周相比,有明显的变化。从制作和使用的目的看,商代是酒器的组合,以祭祀用器为主,具有宗教性质;周代则是重食器的组合,是以礼器为主,具有人事的意义;而进入春秋战国时期, 青铜器则主要是一种钟鸣鼎食的组合,他已失去祭祀和礼器的特性,向生活和实用器物方面发展。“莲鹤方壶”就是酒器或者水器,而且装饰的莲瓣和展翅欲飞的仙鹤,一改过去雄浑壮重的风格,显得清新活泼,富有意趣。

“莲鹤方壶”上的物象繁多,但却杂而不乱,是因为采用了失蜡、模印、分铸、合铸及焊接的冶铸工艺完成。

莲花和仙鹤铸在一块平板上,可以单独取下。先将20片莲花瓣分别预铸,再与盖的主体范拼合浇铸,双耳及杯、腹四角飞龙、颈前后蟠龙以及二龙足,都是预先铸成,再采用焊接法与器的主体合铸。这与商周时期的浑铸法相比,是大大进步了。

“莲鹤方壶”奇特的造型和精湛的铸造技术,被称为“青铜时代的绝唱”和“和东方最美的青铜器”,因其珍贵,被定为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展览文物。#微头条日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