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到武汉“过早”吧

 幸福鸿运 2020-08-11

走,到武汉“过早”吧

风雨过后,武汉重启。

8月,《中国之翼》杂志也再次登上航班,

在万米高空与大家一起分享人间烟火的美好。

本文作为本期机上杂志

《人间烟火暖双城》专题的延伸,

与您一起体验武汉的过早之道,

感受“过早客”的生活之美。

走,到武汉“过早”吧

美食家蔡澜把武汉称为“早餐之都”,武汉人把吃早餐叫“过早”。过早,是湖北地区对吃早餐的俗称,顾名思义就是早晨必须做的事。武汉人的过早之道,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清人叶调元在《汉口竹枝词》写道:“且慢梳头先过早,糍粑油饺一齐吞”。

走,到武汉“过早”吧

晨曦中的“过早”美食

在武汉过早,可以连吃一个月都不重样,油条、面窝、烧梅、汤包、豆皮、热干面、稀饭、牛肉线粉、炸酱面、豆丝、锅盔、汤圆……花样繁多,且兼具南北之味。排队时,左邻右里打打招呼,老板食客闲聊几句,大武汉就在这诱人的烟火气中醒了过来。

汉风汉味热干面

走,到武汉“过早”吧

就像成都不能没有茶,长沙不能没有辣椒,柳州不能没有粉一样,武汉,不能没有热干面。关于热干面的起源,据传是清朝末年,一位李姓太婆经营水煮面的小本生意。一天,李太婆的水煮面没有卖完摊在案板上。夜半时,猫把搁在案板上的香油瓶绊倒了,香油淋在了面条上。第二天清早,李太婆将面条煮来过早,没想到吃起来别有一番风味。自此,李太婆开始卖起了这又热又干的“热干面”。

走,到武汉“过早”吧

在热干面的香气中,武汉人的一天开始了(疫情前拍摄)

上世纪三十年代,武汉出现了一家专门经营热干面的餐馆“蔡林记”,至此,热干面真正登上了大雅之堂。在武汉吃热干面,只要其老板能说一口道地的武汉话,且在40岁左右的“灵醒”嫂子,这家店的热干面就不会差到哪里去。

走,到武汉“过早”吧

浇上一勺香油,让每一根面都清爽、筋道

热干面出了下面的捞子装碗后,一定要拌上绿葱,酱萝卜丁、胡椒粉、精盐、芝麻酱、陈醋……最重要的,还要浇上一勺香油,这样能保证每一根面的清爽与筋道。面吃完了,再让老板从鼎锅里打一勺滚滚的下面水,把吃剩的面汁冲成“神仙汤”,一口气喝下去,只觉得余兴未尽,还想再来一碗。

“老通城”里说豆皮

走,到武汉“过早”吧

以经营三鲜豆皮而闻名遐迩的“老通城”酒楼,开业自1931年,经过“豆皮大王”高金安、“豆皮二王”曾延龄等豆皮名厨的操弄,三鲜豆皮这个小吃品种,居然成了风味独具的著名地方特色。

走,到武汉“过早”吧

三鲜豆皮一定要皮薄馅足

豆皮本为乡间草根小吃,“老通城”出产的豆皮,经过了厨师们的改造而定型成为了“三鲜豆皮”。豆皮的“皮”必须用脱壳绿豆,必须是精制米浆;豆皮的馅,三鲜必须是鲜肉、鲜蛋、鲜虾仁;豆皮的型,必须是方而薄;豆皮的色,必须是金而黄;豆皮的味,必须是香而醇。

走,到武汉“过早”吧

街边过早的人们排成长队(疫情前拍摄)

炸好的豆皮色泽金黄透亮,吃起来则是松脆爽口,油而不腻,馅芯香鲜。如果再佐以瓦罐鸡汤,更称得上是汉味吃食的绝佳配合。

户部巷里夸面窝

走,到武汉“过早”吧

面窝,也是武汉居民十分喜爱的一种早点。它名为“面窝”,其实是用大米、黄豆按比例浸泡磨浆,混合炸制而成的食品。以前,经营面窝的熟食摊贩遍布武汉三镇的大街小巷,最有名气的要数武昌户部巷一家谢姓人家,1940年代,谢家在武昌户部巷租了一间小门面,开始固定经营。从此,户部巷的面窝声名大噪,凡从汉口坐轮渡到武昌尝鲜的人,莫不以到户部巷谢氏面窝店铺一尝为快。

走,到武汉“过早”吧

面窝吃起来厚处松软,薄处酥脆

吃面窝过早的好处之一,是极为方便,现在依然可以在早晨上班时间,看到骑着共享单车的青年,一手扶着车把,一手拿着面窝。还有就是便宜,如今面窝的价格仍然不高,在江城现今过早的品种中,算是比较便宜的种类了。如今武汉已发展出了“豌豆面窝”“红苕面窝”“萝卜面窝”等多个品种,面窝家族日益兴盛,极受食客的喜爱。

走,到武汉“过早”吧

户部巷是武汉著名的美食街,游人可以在里面品尝各种“过早”美食(疫情前拍摄)

走,到武汉“过早”吧

航线信息

想体验丰盛、美味又极具仪式感的“过早”吗?国航在天津、青岛、沈阳、长春、成都、厦门、西安等地都有直飞武汉航班,北京至武汉的航班也已经恢复,趁着暑假,一起来武汉体验做“过早客”的快乐吧!


文章:曾庆伟


编辑:张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