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闲话水浒之二十二:作者设计王伦这个形象用意何在?

 雅雨书屋 2020-10-15

既然王伦起义在宋代历史上那么重要,那么熟于宋代历史的施耐庵,为什么把沂州起义的王伦作为反面人物写进《水浒传》,又设计了他被林冲火并的情节呢?

王利器在《耐雪堂集》中继续分析到,这说明王伦第一个在赵宋王朝相当富强的时候,从其心脏地区搞起起义来的。他虽然失败了,但他的历史意义是肯定的。《水浒传》第八十二回宋江全伙受招安时,宋江对众弟兄总结梁山泊的起义事业说:“自王伦开创山寨以来,此后晁天王上山建业,如此兴旺。”宋江肯定了王伦的历史功绩。但王伦没有完成他的历史任务,他那失败的教训也是应该批判的。王利器列举了“群众对王伦的批评”、“下级对王伦的批评”、“当时成千上万农民的呼声”等等,认为作者安排这一形象是“批判地肯定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不能领导农民革命。由于《水浒传》对中国农民革命运动的矛盾内容,进行了历史的暴露和批判,不满于王伦式的农民革命,创造了作者理想中农民革命领导者的形象……”

抛开这些说法当时那些特定历史环境的话语风格,从其内容实质上看,这种分析有一定道理,但不一定完全符合实际。且不说施耐庵是否有那么高的政治思想觉悟,单从王伦这个形象在后代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和影响来看,后代人们提起王伦这个人物,首先想到的不是他在农民起义历史上的功与过,而是他的嫉贤妒能和心地狭窄。王伦这个形象的魅力就在于,“王伦”这个名字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了“嫉贤妒能”和“心地狭窄”的代名词。而且从绿林好汉的习俗来看,人们更向往那种心胸宽广,性格豪爽,为人大方的江湖义气;而王伦的性格却与此格格不入。所以作者安排这个人物,还是从反面来衬托其他梁山好汉的豪爽气概和宽广胸襟,并非是从政治斗争的高度上来考虑这个人物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