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用建筑珍藏尘城市记忆

 timtxu 2020-08-11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大量包含丰富城市记忆或个人记忆的历史遗留场所遭到破坏,甚至消失。而随着社会各界对于文化传承与城市历史保护意识的提升,结合存量经济背景,场所文脉与场所特色的延续与恢复成为建筑学科的重点方向。大唐芙蓉园、清明上河园等以场所记忆为主题的建设项目如雨后春笋不断涌出,而以延续城市场所记忆为核心的历史街区更新、风貌改造或建筑遗产保护等项目也不计其数。

此外,在单体建筑创作中,以记忆再现为主题的项目更不胜枚举,博物馆、图书馆、展览馆、纪念馆、民俗馆等公共文化建筑无需多言,即使在商业建筑和居住建筑中,对于场所记忆要素或符号的运用也已成为一种十分普遍的设计手法。

思纳设计股份-和县文化展览中心

上海思纳建筑规划设计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思纳设计股份)认为,场所记忆的回归在当下建筑创作中已经呈现出异彩纷呈的局面,建筑学以自身独特的语言和手法展现着场所记忆,并在社会文化传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此过程中,建筑需要做的就是清晰把握城市记忆的要素,然后用建筑学的方式将它们保存在场所中,即打造城市记忆空间。

思纳设计股份-嘉善幸福风情水街

要延续城市记忆,首先要明晰什么是城市记忆。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具有各自独特的文化积淀,因此在风土人情和民间习俗方面具有明显的差异,而所有这些带有城市自身地域文化特点的情况就是根植在人们脑海中的,对这个城市文化、特色的记忆,包括建筑、民间艺术、生产生活等等。可以说城市记忆就是城市特色在人们脑海中打下的难以磨灭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烙印

城市记忆空间是一个包含着城市优秀文化和记忆要素的空间,并且其中的记忆要素没有固定的形态,是多样性的。城市记忆的构成要素主要包含视空间要素、突出的建筑要素(城市地标)、隐含的城市要素(城市形态肌理与建筑类型等)、其他知觉与体化要素(声音、气味、触觉、仪式等)、符号化要素以及事件要素(地点、名称等)等,这些记忆要素就是地域文化及民俗文化的体现,其中环境与建筑要素构成了绝大部分的视觉空间,是城市最初也是最直观的记忆。

根据城市记忆不同构成要素的特性,保持城市记忆的途径包括保持、再现及传播。而在当今打造特色城市口号下,建与筑的内容已逐步走向营造与活化

思纳设计股份认为,城市记忆构成要素可简单分为物质性记忆要素及非物质性记忆要素。对于物质性记忆要素的延续主要指在环境、建筑景观方面的体现,诸如以场景化的方式再现城市记忆等。值得注意的是,再现城市记忆需要对意境进行营造,而场景化设计的缺失易使项目变成只有建筑物的生硬水泥雕塑。

此外,基本保持历史建筑物外观形式上的原有风貌,重新定位建筑功能,并注入全新的、更具人性化特点的功能,即外部保留、内部更新,也是延续城市记忆的途径之一。此前思纳史密斯集团旗下思纳文创投资推进的昆明871项目就是其典型代表。

昆明871

非物质性记忆要素延续则需要我们将对城市文化理解切实地建构于实践体系之中,振兴城市的文化,展现城市的人文风貌,发掘属于城市的故事,打造属于城市的文化自信。而非物质性要素常常具有经久性、稳定性及叙事性特征,通常与一系列场所的起源及生活于场所的人的历史故事相关联。诸如当红的沉浸式演艺,能全方位调动人们的“视、听、嗅、味、触”五感,将在城市文化记忆表现中发挥重要作用。

城市记忆是对一个城市文脉的继承与发扬,与古往今来的城市文化新城对接,并延续着城市的发展。而记忆的延续不是能够依靠一人或者一部分人的努力就得以延续的,还需要全面的共同参与。而作为建筑从业者,我们需要思考的不仅仅是建筑或城市本身,而是超越建筑物质本身的需要,创造能产生共鸣的精神世界——文化,这才是建筑设计的最终目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