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农民进城,应为“帮”,而非“促”,未经他人苦,就别替农民做主

 东山威夷 2020-08-11

目前农村的发展滞后问题确实亟待解决,农民的生活质量和经济收入也确实有待提高,于是农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通过这目前的主要改革方向。

可是部分地区,对于农民进城显得有些急躁,国家主张的“帮助”农民进城,却被他们误解为“催促”农民进城,进而使的部分农房被强拆,给当地农民造成了不小的困扰。

有观点称,农民进城之后,就能享受到城市的优质资源,何乐而不为?可实际上,农民进城可不仅仅是“搬进城”这一个步骤,农民的后续收入、子女教育以及落户花费,都是农民不得不面临的问题,农民实在不敢大意。农民进城,应为“帮”,而非“促”,未经他人苦,就别替农民做主。

先帮助有意愿的农民进城,打开农村产业化缺口

首先我们应该意识到,目前农村的发展资源,与城市相比,显得非常单薄,尤其是大体农业的现状,已经无法作为农民的支柱性产业,所以说如何打开农村产业化的缺口显得非常重要。

然而,在如今永久基本农田极其宝贵的现状下,大范围地占据基本农田进行产业化建设,明显是在砸自己的饭碗。而正因如此,国家近期下发了近350亿元,专门作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奖励,以此来帮助部分有意愿的农民进城。

联系到现实,目前确实有部分农民已经在城里买了房,且不愿意再进行农业生产,而国家通过资金奖励的方式,鼓励这第一批有意愿的农民进城之后,其腾退出来的宅基地便可以进行集中利用,也为农村产业化设施用地打开了一个缺口。

以县城作为农民进城的中心,有望实现县城“反哺”农村

在此前退敌的时候,国家采取的应对之策是农村包围城市,而改革开放后,国家最初的策略是城市“反哺”农村,这不仅是好的发展策略,更是良心的体现。

如今,国家已经开始以县城为中心,大量布局劳动密集型产业,预计在很大程度上将解决当地农民的就业和收入问题,有望实现县城“反哺”农村。

而与大城市相比,县城和农村之间的关系显得更为紧密,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布局,它不仅解决的是当下农民的就业和收入问题,同时也是为了让县城来辐射带动周边农村发展。当县城“反哺”农村计划成功之后,那么新富起来的农民,很可能会成为第二批进城主力。

不能强制农民进城,未经他人苦,就别替他人做主

农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的初衷是为了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打破农村发展严重滞后的格局。可是,农民进城需要与他们的经济收入增长速度相结合,如果农民的经济收入不足以支撑城市的生活,那么农民的生活质量必然会不增反降。

所以说,农民进城有自身的节奏,而这个节奏更多的是体现在经济收入上。而且作为进城的主体,农民有自身的苦楚和困难,如果这些问题解决不了,那农民也没办法将自己的“老本”交出去,未经农民苦,就千万不能替农民做主。

除此以外,农民对土地和自己的家有着很深的感情,同时对于一些经济收入很低的农民来讲,如今微薄的种地收入,仍然是他们生存的本钱,如果这批人直接进城,那么他们很可能会成为新城市的“乞讨者”。

所以说,在农民进城之前,率先实现农业的产业化,大力开展“农业托管”,让农民在不付出劳动的情况下,还可以获得与此之前相差不多的农耕收入,自然会有利于农民经济收入的增长以及满足农民对土地的那份执着,进而实现农民自愿进城。

农民进城,因为“帮”,而非“促”,不能随便替农民做主,实现土地的“托管”和农民收入的增长,才是这一切的基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