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华姚班毕业的天才,竟从谷歌辞职回家在二本院校教书

 bbbo 2020-08-11

北京,阴冷的初冬时节。

一位来自农村的大学毕业生面临一次重大的抉择——

是留下还是离开?

公车站前满是拥挤的年轻人,地铁里一张张疲倦的面容诉说着真实的差距。

年轻人和游客一起在天还未亮的时刻涌进天安门广场观看升旗。

这里是这个国家强壮有力的心脏,然而却给不出任何答案。

——高考记录片《中国门》

(繁体字的斗与门十分相近)


高考结束,层层竞争考取名校,难道就一定要过上被定义的“成功生活”吗?

前段时间,一张招友贴被网友传到了网上:

清华大学姚班毕业生张昆玮,NOI金牌得主,前谷歌员工辞职回家,在一个二本学院做人民教师。

主业加兼职,月入勉强过万,引发网友一片唏嘘。

俗话说:

半国英才聚清华,清华英才聚“姚班”。

姚班,清华计算机科学实验班,由图灵奖唯一华人得主姚期智院士创建。

”姚班“创立的初衷是致力于培养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普林斯顿大学等世界一流高校本科生具有同等、甚至更高竞争力的计算机顶尖人才。

能考入姚班的人,绝不仅仅能用“大神”来概括。

首先是选拔异常激烈,清华每年上千学生,而姚班只有50人。

根据清华官网显示:

2018年,高考裸分进入姚班的只有6人,其余44人都是经过保送或者校内二次选拔。

(姚期智院士面试学生)


其次,姚班50名同学,无一例外都有竞赛的经历:

数学奥赛选手13人(其中3人国家队)
物理奥赛选手11人
信息奥赛选手26人(其中3人国家队,2人省理科状元)

姚班学生大三出国访问率达100%,姚班毕业生基本上都活跃在整个计算机顶尖平台,人工智能,或者其他领域。

网传姚班毕业生,年薪可达上百万,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年轻“码农”。

这样一个本硕都是在姚班的“天才”,为什么要放弃工作,回到家乡,在普通的二本院校甘作一名教师呢?

用张昆玮自己的话说:

“不喜欢科研,因此晋升无望,只能平淡地过这一生。”

很多人奇怪——学霸也有不适合搞科研的吗?

张昆玮出生于山西晋中,从小学习优异,初中毕业以全省状元的身份考入山西省实验中学。

高中时期,张昆玮在信息竞赛中展露头角,拿到两个省级一等奖。

并获得全国信息学奥赛金牌,成功保送清华。

在进入清华后,张昆玮又经过层层选拔顺利进入“姚班”。

在姚班硕士之后,张昆玮发现自己并不适合科研这条路,于是果断放弃读博。

从象牙塔里开之后,张昆玮只剩下“工作”这一条路。

名校毕业的他受到了互联网巨头,金融界知名企业摩根大通银行的青睐。

最后,他选择了谷歌,福利待遇和工作环境在业内都算是屈指可数。

但张昆玮却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快乐。

在量子位的采访报道中,张昆玮坦言了北京工作生活的压力:

“在北京,我看不到自己的未来。

北京地铁沿线的房子已经涨到几百万上千万,如果贷款 30 年,每年要还的钱基本是我全部的收入。

收入可以涨,但是万一经济不景气呢?是不是要像当年日本经济泡沫破裂时候的年轻人一样,去流落街头?”

(图源:量子位)

张昆玮不想用世俗定义的“成功学”来解释自己的行为。

离开,不是一种逃避,只是另外一种选择。

最终,他选择回到晋中,在晋中学院当一名普通的教师,面对网络上再多的质疑他都不做任何回应。

他所任教的晋中学院,接触过张老师的学生这样评价他:

“他专门带低年级的同学刷pat,看了他写的代码,真的才明白什么是真的厉害。

他说话很温柔,也很有耐心,并且帮助我们低年级学生改代码的时候很认真。

我第一次感觉到我们这种学校的学生和真正厉害学校的人相比我们的差距在哪里。”

张昆玮不愿在众人定义下的“成功学”中随波逐流,社会对清华毕业的学子期望很高,但并不是每个人的追求就是所谓的“厚望”。

现在,张昆玮的生活很规律——

额外的时间回母校实验中学讲讲课,在网上接一对一的竞赛辅导,加在一起月入上万。

28岁的张昆玮面对的只剩下:成家。

和张昆玮作出同样选择的,还有字节跳动28岁程序员郭宇。

郭宇手握过亿期权,从字节跳动离职宣布退休,投资日本温泉旅店。

学历不应该成为某种“绑架”,而是让我们有更多选择的权利。

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像张昆玮一样有勇气做出“选择”。

王庆根,从海安高级中学,到南京大学,再到斯坦福;从奥赛化学金牌得主,到计算机软件首席工程师。

他和张昆玮有着相似的人生履历,最终却做出了不一样的人生选择。

王庆根来自邓庄的一个农村家庭,初到县里,王庆根有些内向和腼腆。

但这并不妨碍王庆根对化学的天赋。

1990年,是王庆根迎来了人生的第一个巅峰时刻,化学拔尖的他参加了在法国巴黎举行的第22届国际中学生化学奥林匹克竞赛,获得金牌。

这次获奖,弥补了整个江苏省化学奥赛金牌的空白。

王庆根在学习这件事上一直都是顺风顺水,在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王庆根的天赋也是超出常人。

在那个年代,研究生还没毕业,王庆根就拿到了斯坦福大学博士offer。

但这一去,却让他走向了一条“不归路”。

但就在他一门心思搞化学研究的时候,一个想法打破了他原本的计划。

一次聚会上,一个叫张满意的朋友向他提起了“计算机”

“庆根,现在计算机专业刚刚兴起,有着巨大的商机和潜力,我觉得你不如改行学习计算机专业,凭着你聪明的头脑,我想你一定能做得很好!”

在金钱和专业面前,王庆根犹豫了。

2001年,王庆根顺利拿到斯坦福的博士学位,这个学历可以让他在美国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

而在前一年,他又拿到了斯坦福大学的计算机硕士学位。

毕业后,在朋友的推荐下他顺利应聘到一家名叫deCarta的公司当上了一名软件工程师年薪8万多美元。

(王庆根在母校做报告)

2002年,王庆根女儿出生,一家三口和和美美的在美国生活。

妻子辞职在家当起了家庭主妇,王庆根虽然辛苦,但是生活依然甜美。

2004年,王庆根已经是一名娴熟的工程师了,他跳槽到了PAYPAL成为一名高级软件工程师,年薪也高达10万美元。

2007年,他已经成为该公司的首席工程师,年薪20万美元。

但与此同时,消耗也在不断加剧。

妻子怀了二胎,是个男孩儿,家中的开销又进一步加大。

王庆根还在纽约按揭买了一套房子,还出资在老家给爸妈盖了一座小楼。

如此算来,四口之家一年下来并无结余。

在公司,王庆根的工作十分出色,受到领导的赏识。

但同时他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因为计算机行业竞争大,自己的团队要攻克一个一个的难关,如果被别的公司攻克,自己甚至要面临降薪降职的风险。

王庆根曾一度患上抑郁,失眠多梦,连续几天吃不下饭。

妻子曾说要向公司说出病情,王庆根却说,如果说出来就会被裁员。

妻子也建议他辞职,回去继续搞化学研究,但却被他否定:

“自己毕业多年,没有从事化学,基础都已经忘光了,不可能有公司要我。”

2012年,是王庆根最坎坷的一年。

公司将其年薪降到了10万美金,并勒令其改善团队业务,如果仍无起色,就会被公司辞退。

他远在中国的父母也打来电话,希望他可以给家乡捐学校,家里人都以为他在美国发大财了。

如果不捐的话,爸妈会被人用吐沫星子淹死。

迫于无奈,王根庆只能放弃月供的房子,给父母寄去了5万美金。

不久,他患上抑郁的事情被公司高层知道,公司叫他好好养病,停薪留职。

但王庆根知道,自己被开除了。

最后一根稻草压垮了他,在某一天,王庆根洗好衣服,在家中自杀。

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各种title加在王庆根的身上,什么“寒门学子”、“斯坦福博士”、“首席计算机工程师”...

王庆根的人生就这样被化约成了一场“意外”。

没人再关心他的人生,关心他作为一个人,背负着怎样的压力生活了40年。

中国有句话:

他日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但多少人拼尽一生却发现,“内卷”才是现实。

毛姆在《月亮与六便士》中这样回答张昆玮和王庆根的抉择——

无论处在怎样的境地,无论年龄、受教育程度、外界环境如何,我们都有选择一生中最想为之努力的东西的自由。

这种自由只取决于我们自己,与其他任何东西无关。

当我们有勇气做出选择的时候,就已经身在生命的自由之中了。

新闻|故事|留学生

编辑|蜻蜓队长
排版|尤兰达
校对|蜻蜓队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