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感觉活得没意思,看看从奥斯维辛集中营幸存的心理学家怎么说

 漫步之心情 2020-08-11

人注定要徘徊在焦虑和厌倦这两极之间。

——叔本华


《活出生命的意义》曾被美国国会图书馆评选为“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十大图书”之一。至今,销量超过1200万册,被翻译成24种语言在全世界发售。

正式介绍这本书之前,不得不先简单谈一谈它的作者,一位从奥斯维辛集中营幸存的传奇人物——维克多弗兰克尔。他是维也纳医科大学神经与精神病学教授,同时拥有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达拉斯大学和匹兹堡大学教授职位。

1 作者&书简介

早在弗兰克尔上中学的时候就被弗洛伊德的学说所吸引,并且尤为喜欢阿德勒的理论。他对精神分析中的哲学思想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沉迷于思考人生的意义。16岁的时候,他给弗洛伊德写信,将自己一篇关于叔本华的心理分析的文章,寄给弗洛伊德,得到了弗洛伊德的赏识,并将其发表在《国际精神分析期刊》上。

和很多精神分析治疗师一样,他也是一位医学博士。就读医学院期间,他将精神医疗与哲学结合,探讨精神医疗里的意义与价值问题,而这一主题,成为他日后一生研究工作的核心。他创立的意义疗法被称为是,二十世纪存在主义哲学最伟大的发明。他的存在主义分析,被称为继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之后的维也纳第三心理治疗学派。关于意义疗法,本书在后半部分有简单的介绍。

作为犹太人,弗兰克尔全家都被关进了奥斯威辛集中营,父母、怀孕的妻子、弟弟,全部死于毒气室,只有他和妹妹幸存。二战结束,当他回到维也纳之后,闭门不出,只用了9天的时间就完成了《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书。

1946年第一版在德国,书名是《一个心理学家在集中营的经历》;后来改名为《对生命说“不”》,再版时还增加过副标题“意义疗法导论”及“悲剧性的乐观主义”;1959年英译本出版时,书名定为今天我们看到的《活出生命的意义》。

本书的内容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弗兰克尔在集中营的经历,第二部分是意义疗法的简单介绍。

在第一部分中,弗兰克尔用极为平淡的文字描述了他在集中营的种种经历,没有任何的抱怨、语言暴力、痛斥,只是淡淡的叙述,如同一个旁观者,甚至比旁观者还要平静。目的是为了回答这样一个问题,“集中营的日常生活是如何反映在普通囚徒的思想中的?”。

他发现囚徒对集中营生活的精神反应可以被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收容阶段、适应阶段、释放与解放阶段,三个阶段各自对应不同的情绪状态。

2 集中营的经历

第一阶段 - 收容

这一阶段人们的主要情绪状态是惊恐。

人人都期待火车能开到某家军工厂,我们只是被送到那里从事强制劳动的,但没人知道此刻我们的火车是仍在西西 里亚还是已经到了波兰。火车不断地发出怪诞的嘶鸣,像是因怜悯这些注定走向地 狱的人们而发出的求助呼喊。当火车进入岔道,显然是要驶入大站时,焦虑的乘客 中突然发出一声惊呼:“站牌,奥斯维辛!”霎那间,每个人都心跳骤停。

我们的耳边不时传来零星的传令与哨声,这些声音的确切含义我无从得知,但它们让人心中自然浮现出一幅吊着人的绞刑架的恐怖场景。除了极度惊恐,我没有其他感觉。

当人们面对极度的恐惧时,会不自觉地启动心理防御,对即将面对难以承受的现实抱有一丝幻想。这种状态在精神病学中被称作“暂缓性迷惑”。例如,被宣判死刑的人在最后的时刻会产生死刑可能被暂缓执行的幻觉。

弗兰克尔表示自己在最初进入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时候,也是抱着类似的幻想,觉得一切不会太糟糕的。绝大多数人都是如此,总觉得事情会有转机,对眼前的潜在危机视而不见。

这时的大家都还抱有天真的想法。

出于想结交一位老囚徒当知心朋友的愿望,我偷偷靠近了他们当中的一位,指着自己上衣口袋中的一卷纸说:“嗨,这是一本科学著作的手稿。我知道你会讲,能够活命就谢天谢地了,还谈什么手稿。但手稿是我活下来的唯一希望。要相信命运,但我无法控制自己,我要不惜一切代价保留这个耗尽我毕生精力的手稿。你能理解吗?” 我感觉到他开始理解了,脸上慢慢露出一丝笑容,起先是哀怨的苦笑,随即转化成嘲讽的和侮辱的笑容。最后,他甩给我一句囚徒们常用的狠话:“狗屁!”那一刻,我懂得了一个简单的道理,心理上也达到了第一阶段反应的极点——我否定了自己的前半生。

集中营里的环境条件极其恶劣。在吃的方面,每人每天不到300克面包,1升清汤,如果汤里能有几颗豌豆,那一定是受到厨师的特殊照顾。而且还得不到充足的睡眠和休息,9个人挤在一起合用两条毯子。冬天时水管冻结,很久都不能洗澡,双脚水肿,即使有袜子也不能穿,导致鞋子总是有雪水。脚上生冻疮,每一步走起来都疼痛难忍。此外还有承受党卫军和囚头的恶意攻击,这种恶意的伤害正如弗兰克尔所说,“鞭打令人倍感疼痛是因为鞭子隐含着侮辱的意味”。

在这样的情况下,几乎每个人都动过自杀的念头。在弗兰克尔看来,有这样的念头并不奇怪。因为死亡的气氛笼罩着整个集中营,这是每个人都不得不面对的事实。

第二阶段 - 适应

这个阶段人们的主要情绪状态是冷漠。

弗兰克尔称之为情感进入一种死亡状态。如果说在第一阶段,大家还会因为某个囚徒被鞭打而感到不忍心。那么在第二阶段,大家的眼神则不会再躲避这样的场景,一切都变得麻木,就连被鞭打的当事人,也不会躲闪或是在地上翻滚,只会呆呆地站着不动。心里盼着有没有机会借着受伤或生病的名义,干两天轻松一点儿的活。

当某个病人死去后,我也能毫不沮丧地目睹那些会重复发生的情形:即 其他囚徒接近体温尚存的尸体,有人夺走死者剩下的土豆泥;有人认为死者的木鞋 看起来比自己的要好,就把它换走;有人换走死者的上衣;连只拿到细绳的人都会 因此沾沾自喜。

当我正用冰冷 的双手抱着一碗热腾腾的汤大口喝着,偶尔瞥见窗外那刚刚搬出去的尸体,他直愣 愣地瞪着我。两个小时前,我们还在交谈,现在却阴阳两隔。这个念头一闪而过, 我继续低头喝汤。

在弗兰克尔看来,这种冷漠、迟钝,对任何事都漠不关心的态度,就像是一个无形外壳。有了这个外壳,大家才能真正地保护自己。这是人在面对无力反抗,不可理喻的伤害时,最简单有效的心理防御。

我永远不会忘记,一天夜里,一位囚徒在梦中的呻吟惊醒了我。我看见他胡乱挥舞着四肢,很明显是在做噩梦。我一直很同情做噩梦和精神错乱的人,便下意识地伸出手准备唤醒这个可怜人。但我还是猛地把手抽了回来,一想到会叫醒他,我突然有点后怕。那一刻,我强烈意识到,不管梦有多恐怖也比集中营的现实状况要好得多。而我如果那样做,只会让他从恐怖的梦境回到比梦境更恐怖的现实之中。

根据经典精神分析的理论,梦是潜意识的表达,弗兰克尔知道噩梦和原始的心理防御是不成熟的,但同时他也深深明白,在集中营这样的极端恶劣的条件下,噩梦和原始的心理防御是非常有必要的。

第三阶段 - 释放与解放

在这一阶段人们主要的情绪状态是恍惚。

那一刻,犯人们拖着疲惫的身体,走向集中营大门。我们胆怯地看看周围,看看彼 此,疑惑不解。然后,我们壮着胆子走出了集中营。这一次没人命令我们回去了,也不需要猫腰缩背躲避击打。哦不!看守还给我们发了香烟!一开始我们几乎不敢认他们,他们这么快就换上了文明的外衣。我们沿着通向集中营外面的路慢慢地走 着。很快我们的腿就开始疼,像要散架似的,但我们还是蹒跚着继续走,我们想用自由人的眼睛第一次看看集中营的周围。“自由”——我们不停地自言自语,这些年来,我们念叨这个词无数遍了,梦里都想着“自由”,以至于搞不清楚它的含义了。我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自由”了,我们不明白“自由”现在就属于我们。我们到了长满野花的沼泽,看到并且意识到它们就长在那里,但一点感觉也没有。当我们看到一只尾巴上长着五颜六色羽毛的山鸡时,重新有了一丝欢快的感觉,但 它一闪而过,因为感觉自己还不属于这个自由的世界。

用精神诊断的眼光来看,弗兰克尔和囚徒们处于一种解离的状态中。对于这些集中营的幸存者来说,解离状态有一种缓冲和保护的作用,让精神长期处于高度紧绷的人不至于一下子彻底松懈,那样有可能会有危险。就如同潜水的人快速突然离开水面会损害身体一样。

弗兰克尔清晰地记得自己恢复感受快乐能力的瞬间:

解放后不久的一天,我在田野里散步,穿过繁花盛开的沼泽,一直走到邻近集中营的市场。云雀在天上飞过,我能听到它们在快乐地歌唱。方圆数里内,空无一人, 只有空旷的田野、寂静的天空和歌唱的云雀,一片自由的空间。我停住脚步,观察 四周和天空,然后跪在地上。那一刻我几乎忘了自己,忘了整个世界的存在。脑子里来来回回只有一句话:“我从心底呼唤着上帝,他在自由的空间回答了我。” 我不记得这样跪了有多久,念叨这句话有多少回。但我知道,就在那一天,那一刻,我的新生活开始了。

3 如何度过

弗兰克尔能够在集中营幸存下来,除了运气好之外,更重要的是他注重保持精神上的坚韧和顽强。当面对极其艰苦的生存状态时,他用一些方法保持自己的精神健康。这五种方法分别是:幽默、辩证看待事物寻找积极的一面、爱与思念、助人以及承担专属自己的责任。

方法1 - 幽默

幽默在精神分析的理论中,是一种高级成熟的心理防御方式,它可以增强人们忍受痛苦的能力。显然,弗兰克尔深知这一点,他把幽默当作是灵魂保存自我的武器,跟朋友提议每天都要为彼此编一个笑话。

方法2 - 辩证看待事物寻找积极的一面

即使在集中营这样极端的条件下,弗兰克尔依然能够带着辩证的眼光看到事物积极的一面。在他看来,集中营的生活缺乏快乐,但这恰恰提供了一种消极的幸福。

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最典型的表现就是,一个人拥有非常多的衣服,以至于每天都要为穿搭所苦恼。这种感觉在外人看来可能是矫情,其实不是的,这是非常真实的苦恼,我们可以称之为“幸福的苦恼”。

弗兰克尔想要表达的是,即使是积极的外部条件,我们也会被其束缚,从而失去自由。弗兰克尔看到的正是这一点,集中营非人性的管理是一种行为上的限制,同时也是一种心理上的解脱,人们不必再为某些选择吃什么而劳神费力。而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则不同,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但每天仍要为吃什么而苦恼,在获得了行为上的自由,同时承受了心理上更多的束缚。

方法3 - 爱与思念

在集中营里,弗兰克尔内心充满对妻子的思念,盼望有朝一日能够重逢,这激发出他强烈的求生欲望。他沉浸在这种强烈的思念中,有那么一刻,弗兰克尔生平第一次发现自己领悟到一个真理,那就是:爱是人类终身追求的最高目标。

在弗兰克尔的理论中,爱是通向人生意义的途径。人类的救赎是通过爱和被爱来实现的。爱情的体验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种是具有最原始的,最本能的、最表面化特征的“性爱”; 第二种是“情爱”,它比“性爱”更高级,超越了生理层面的吸引,深入心理层面的依恋。第三层次,只有爱情本身才可以做到,爱情是人与人之间在精神上的沟通与融合。只有互相契合的精神活动,才是永恒不朽的。这三个层次虽有深入程度的不同,但它们都是在通向人生意义的途径,是不同阶段看到的不同风景。

方法4 - 助人

书里描述到,有一次弗兰克尔所在的集中营要转移犯人到达豪集中营,有三个犯人不想去,便躲到了井盖下面藏了起来。弗兰克尔发现之后,若无其事的坐在盖子上,假装朝铁丝网扔石子玩,帮助那三个犯人躲过了看守的搜查。

还有一次一个犯人偷了土豆,导致集体被罚,又冷又饿的晚上大家情绪低落到极点。弗兰克尔意识到大家比任何时候都需要鼓励,于是,他想方设法鼓励大家。在弗兰克尔的努力下,成功唤起了大家的希望和勇气,他劝慰大家要始终保持身为人的尊严,坚守生命的意义。

弗兰克尔这种助人行为,本质上是对人性尊严的保护与尊重。我们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帮助他人,尊重他人来实现自尊,从而维护自己心理健康。

方法5 - 承担专属自己的责任

在弗兰克尔看来,他鼓励大家不要放弃希望不单单是为了大家,也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他相信每个人都有专属于自己的、不可替代的责任,这正是生命意义的一部分。比如,一个人作为孩子的父亲,他的责任是唯一的、不可被替代的。或者一位科学家,他还有很多未完成的作品等待他去完成,这是专属于他个人的创作,别人是无法替代的。

弗兰克尔正是在那个瞬间意识到,自己作为心理学家,在大家情绪最低落的时候,鼓励大家是专属于自己的,不可被替代的责任。这对于弗兰克尔本人来说,何尝不是心灵上的鼓励和安慰呢?就像所有超级英雄故事一样,英雄存在的意义,是因为有人需要被英雄拯救。某种意义上双方是彼此互相成全的。

承担专属于自己的责任,可以帮助个人找到他存在的意义,摆脱内心的迷茫和空虚,增强心理坚韧性。

这五种的方法帮助弗兰克尔在极端摧残身心的环境里,保持了心理上的坚韧和顽强。他整理过往经验,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理论体系,那就是意义疗法。这种疗法帮助很多人摆脱了内心的迷茫和空虚。

4 意义疗法

跟传统精神分析不同,意义疗法不那么内省和溯旧。相反,意义疗法着眼于未来,着眼于患者在将来应当完成的意义。弗兰克尔认为,生命的意义是独特的,意义疗法的目的是帮助来访者找到属于他的生命的意义。

弗兰克尔在奥斯维辛集中营一部待出版的手稿被没收了,重写这本书的渴望支撑着他在残酷的环境中活下去。他回忆起自己生病时还在碎纸上记了许多笔记,希望有一天可以重写那本书。他坚信正是这个信念,让自己熬过了那场重病。

存在之虚无

弗兰克尔认为20世纪存在一种普遍的现象:由于工业化机械化生产模式的出现,导致普通工人的闲暇时间越来越多,而许多人不知道该如何利用这些大量的闲暇时间,人们感受到内心的空虚,抱怨生活没有意义,他把这种症状称之为“存在之虚无”。陷入“存在之虚无”的人们,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于是要么随大流,要么去做别人希望他做的事情,对人和事,感到厌倦。

叔本华曾说:人注定要徘徊在焦虑和厌倦这两极之间。

看来新世纪人类的主题是摆荡到了厌倦这一边。

空虚无意义感是我们所处时代的底色,每个人都要面对和承受。应对处理不好这种内心的空虚和无意义感,那么就会陷入到,弗兰克尔所说的“存在之虚无”,是一种病态的表现。这种表现有四种类型,分别是混世主义态度、宿命论态度、集体思维、和狂热主义。

持有混世主义态度的人生活没有计划性,过一天,算一天。害怕自己努力的成果无法实现或付诸东流,于是放弃了一切计划和想法,选择无所事事。很多重度拖延的人,还有所谓的佛系,某种程度上就是抱持着混世主义的态度。

持有宿命论态度的人认为,自己的人生完全是由外部环境,或是内在基因等先天因素所决定的,一切是注定的,自己无法改变的。比如,认为原生家庭毁了自己,自己不论做什么都无法让自己的生活变好,坚信自己的人生和命运像是写好的剧本,自己无力改写。

持有集体性思维的人会有这样的表现,他们会放弃自己的个性、自由、责任,盲目跟风、追逐流行,忽视自己的喜欢和需要,不在乎自己到底想要做什么,只是单纯地把自己融入到群体中去。这样的群体可以是一家大公司,一个党派,粉丝群等等。

持有狂热主义的人与持有集体性思维的不同, 狂热主义完全忽视了他人, 尤其是那些和自己有不同想法的人。这类人凭着自己的喜好,随意地发表自己的看法。他们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他们更看重的是攻击和排除异己。这类人通常最容易被操纵利用,做出各种愚蠢的行为。现在网络上就有很多这样的人,被人牵着走,乱带节奏。

这四种类型的人有一个共性,那就是他们采用了消极的方式去应对内心的空虚和无意义感,进而引发了更为强烈的空虚和无意义感,本质上是一种饮鸩止渴式的应对。意义疗法则是引导人们采用更为积极的方法去应对内心的空虚和无意义感。

为了摆脱“存在之虚无”的困境,我们能做的就是寻找生命的意义。但是生命的意义,有什么规律、共性或是特征吗?在弗兰克尔看来,答案显然是否定。这个问题就像是问一名棋手,世界上最强的招法是什么一样难以回答。我们没有办法脱离特定的棋局和特定的对手去思考,压根儿不存在什么最佳的招法,人的存在也是这样。

意义疗法试图使来访者认识到自己的责任,也就是说治疗师必须使来访者明白自己为什么要负责、对什么负责以及对谁负责。它既不是说教,也不是逻辑推理,更不是道德劝诫,它是拓展人们的视野,辅助人们意识到其生命潜在的所有意义。

用一种形象的方法来比喻的话,治疗师扮演的角色好比眼科医生而不是画家。画家试图向人们呈现他自己所看见的世界,而眼科医生则试图让人们去观察世界的模样。

通向生命意义的途径

第一种是通过对自己的工作投入,创造价值,获得成就来实现生命的意义。

这里的工作不是指狭义上的上班。而是一种投入和创造,并且做可以对身边的人或社会制造积极的影响的事,是一种广义上的工作。所以,只是上班打卡,按时领钱,不认同自己的工作,无法投情于其中,是接触不到生命意义的。

第二种方法是爱某个人。

这里的爱指的是前面提到的第三层次的爱,在弗兰克尔看来,性本身不是爱,而是爱的一种表达方式。爱是直达另一个人内心深处的唯一途径。通过爱,能帮助你所爱的人实现他的全部潜能。爱可以让你感受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最后一种方法是找到苦难的意义。

如果痛苦是可以避免的,那么有意义的事就是去消除痛苦的根源。我们无法改变苦难的事实,但是我们可以改变对苦难的态度。苦难只是我们在寻找或实现生命意义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经历。我们需要做好可能会遭受苦难的心理准备,但不必要追逐苦难。

如果要用一句话去概括意义疗法的神韵,那么尼采有这样一句话可以说非常传神,那就是: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

5 结语

意义疗法跟传统的精神分析不同,它不是特别在意对过往经历的解释和分析,而是着眼于当下和未来。

传统精神分析是想要告诉人们,你为什么是现在的你。意义疗法而是在不停追问,你想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你为了什么而生活,你现在要做出选择。

意义疗法看重的是如何找到人生意义,鼓励承担自己的专属责任,实现自己的价值。

传统精神分析是带有很强的自我反思的倾向,意义疗法则是去反思化的,这样可以避免因沉浸反思而引发消极的情绪感受,以及随之而来的宿命论倾向。

精神分析看重潜意识的驱动力,意义疗法更在乎意识对人的积极影响。

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严重的挫败,内心感到无力、迷茫和空虚的时候,不妨试着换一种思考的方式,用意义疗法的视角去审视自己当下的境遇,改变对苦难的态度,让自己行动起来,为自己当下的选择负责,实现专属自己的人生意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