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内向是世界的另一部分

 牛寳寳 2020-08-11

今天我们介绍一本一部儿童绘本史上的经典作品——《爱花的牛》 。此书使作者里夫和画者劳森名垂青史,但出版时却曾引起激烈的争议。它是美国儿童文学史上,第一本被标示“颠覆”的作品,当时许多人认为它暗中鼓吹法西斯、无政府主义和共产主义。三十年代西班牙内战期间被列为禁书,德国希特勒干脆把它烧了。另一方面,许多人赞扬它蕴涵反战精神,认为书中主角小牛费迪南可以当作和平主义的世界性象征。面对纷争,作者表示,他纯粹只是写一个让小孩看得很愉快的故事而已。

故事是这样的——

从前,在西班牙,有一头公牛名叫费迪南。从小就特别喜欢花。别的牛都爱跑、爱跳、爱抵角,就他不喜欢。他常常坐在牧场外那棵最爱的树下,静静地闻着花香。年复一年,费迪南长大了,别的牛最大的愿望就是去参加马德里的斗牛大赛,可费迪南一点兴趣都没有,还是悠然地坐在树荫下闻着花香自娱自乐。

后来,出于意外费迪南被迫参加斗牛大赛,他却在千万观众屏息注视的斗牛场中间坐下,静静地坐下来闻着看台女士们头上的花香。不管斗牛士们怎么激他,他还是无动于衷、毫无斗志。最后,他们把费迪南送回家了,从此他继续闻着花香,过着幸福的日子。

在看过了许多华丽的绘本后,这本黑白色绘本显得太过“朴素”。造型中规中矩,某些局部有些夸张,但还是很传统的画法,不像现在的绘本,天马行空的变形,受各种绘画风格影响的都有,使用的材料和技法也是让人眼花缭乱,可这一本却是很简单的钢笔画。画面没有做很精细的刻画,有大面积的留白,画面和文字之间的平衡掌握得很好。如果仔细看,会发现每个画面的场景都是精心布置的,包括画面的角度。人物夸张得恰倒好处,通过面部表情和身体的动态将人物性格和心态传递出来,表演的意味很浓。

书中的主角费迪南是一头很有个性、特立独行的牛,他按照自己的爱好,过着自己想过的生活。但费迪南有些让人担心。他为什么不喜欢和大家在一起呢?他为什么不做大家都喜欢做的事呢?他这样有心理问题吗?他长大了怎么融入社会呢?

公牛费迪南和一些孩子一样,他们身上都散发着一种特别的气息,这使得他们在别人那里会得到一些相同的评价:比如说太安静、不合群、没有斗志、不够主动——总之一句话:内向。

很少有描述个性的心理学概念像内向、外向一样,受到那么多人的关注。内外向的概念首先是荣格提出的。他认为人的心理一般有两种指向,一种指向个体的内部世界,这是内向;另一种指向外部环境,那是外向。根据荣格的研究,内向性格是富于想象的、内省的、安静的、退缩的,对人的兴趣较少,更喜欢独处;外向性格是开朗的、冲动的、有广泛的社会接触并经常参加群体活动。纯粹内向或外向的人是很少的,大多数人是介于内向和外向的中间型。

可以说,费迪南是典型的内向型。作为一个比较内向的孩子,可能一辈子都会听到一些声音:有批评、有鼓励,既传递着要求和愿望,也传递着焦虑和压力。已有的研究证明,内外向的差异是由遗传的基因差异决定的。确切地说,他们对刺激的敏感程度不同,内向的人对刺激要更敏感些。而内向的人则避免更多刺激,因为他们更容易对刺激产生反应。因为这是天生的特质,所以,对内向的孩子做“改造”的工作,基本不会成功。而强烈的“改造”愿望和努力,很可能造成负面的效果:孩子认为自己是不好的,自尊变低,缺乏自信,这阻碍了他做他要做的事、成为他想成为的人。

那么,到底哪个更好?的确有更多外向的人报告自己幸福感的程度更高,但实际上,外向的人也更容易产生消极情感。他们情绪波动造成的落差,降低了外向人的幸福平均值。所以,一般说来,内外向的人所感受到的幸福,并没有太多差别。另外,心理学的临床研究也证明:内向的人也没有像许多人以为的那样,更容易产生心理疾病;数据证实,心理诊所的病人,内外向的比例是大致相同的。

但是,话虽这么说,社会上的许多人还是对内向的人抱有担忧、怀疑甚至批评;尤其是父母们,觉得自己的孩子应该活泼、主动、善于交往、敏于行动。

人的生存,其实有着不同的方式。内向的人,也许过着这样的一生:拥有并不广泛,但是深入的人际关系;不擅言谈,但在熟悉的氛围里,可以自如地表达;不会很快表现突出,但在持久、长期的过程中,将慢慢显示优势、最终取得更高成就。例如:美国总统林肯、中国领导人邓小平、科学家爱因斯坦、作家卡夫卡、哲学家康德,甚至流行偶像里也不乏此类,如王菲、梁朝伟。

这样说,并不意味着内向更加优越,而是说,每一种类型的人都有各自的一片天地。荣格说:完整并不意味着拥有一切,而是指通过了解自己和悦纳自己的优缺点,达到心境的平和。每个人,都只能完成属于他自己的人生。成为自己,就像费迪南,会过得很幸福。

最后要说的是,费迪南有足够好的妈妈——理解、接纳孩子的妈妈。他的妈妈曾经很担心他,怕他太孤单,劝过费迪南,但是费迪南仍然要静静地坐着闻花香。他的妈妈是个“善解牛意”的好妈妈,既然儿子并不感到孤单,就让他自得其乐好了。费迪南的妈妈在书中连续数页出现,画面始终洋溢着融融的暖意。这不只证明“她是一个了解孩子的妈妈”,而且暗示了使孩子安心的亲子关系。母亲这样的做法实在难能可贵,作为理想的家长形象经常被引为例证。

试想一下,在现实生活中,有多少孩子的家长能做到和费迪南的妈妈一样——尊重孩子,让孩子自己去选择道路。一个人,如果幸运的话,会在他的一生遇到这样一些人:他们原原本本地接受你本来的样子,像一面镜子一样,映照出你的全部心灵,在她那里你可以成为完整的你。这样的人,是我们的一个“重要他人”。所以说,特立独行的“牛”人后面,常常有一个更“牛”的人。

这就是《爱花的牛》告诉我们的事情。

作者及创作轶事

曼罗·里夫(Munro Leaf;1905~1976),生前写过、画过近四十本书,其中最具盛名的,即是与罗伯特·劳森(Robert Lawson)合作的《爱花的牛》。

时任一家出版社主编的曼罗·里夫,为了让他的插画家朋友一显身手,在一个下雨的周日下午,仅花了40分钟就创作出这部作品,并塑造了一只性格独特的小公牛。里夫在《爱》书中表现出经营故事的功力,获得书评家一致的赞赏。他以简短的文字,塑造出使人印象深刻的角色和幽默中带点儿滑稽的情境,使故事丰富而完整,有意在言外的寓意。

可是,朋友罗伯特·劳森接到文稿后有些踌躇:他从来没有画过公牛,而且画出那种表情不断变化、情感十分丰富的公牛,对劳森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不过,劳森用两三个月的时间大量查阅资料,熟悉西班牙的风景和建筑、公牛的身体结构、斗牛士的服装等,之后他才有信心将此故事绘成图文完美融合的作品。从每幅画中大量真实而滑稽的细节里,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绘者的严谨与幽默。

劳森是二十世纪前半期美国儿童文学界最多产、最受注目的人物,能写能画。评论家把他的绘画风格和布局结构归为传统派,最推崇他对“线条”的掌握和运用,称他为“线条大师”。他以蚀刻(用针和酸在金属板上蚀刻图画)著名,线条流畅细腻,而且表现出质感和味道。他的作品被认为代表“美国文化的美感”,充分展示图像说故事的才能。这本黑白两色绘本,在“简单”中蕴涵丰富,有层次、动感和情绪,让我们重新思考图画在儿童绘本中的意义。

这本书留名美国儿童文学史的另一个原因是,它常被绘本研究者当做图文合作无间的典例,绘者劳森功不可没。他以生动的图像,精确反映故事每一环节的情绪感觉,适切地诠释了作者的幽默感。

罗伯特·劳森在凯迪克奖发言中说:“孩子们不管在趣味方面还是理解方面,都比大人更没有限制。就是说,孩子们还没有受到那种‘应该喜欢什么’、‘应该怎么想’等思想的约束。创作者应该将所有的知识和想法都提供给孩子们,让孩子从中自由选择。”

诚如本书的绘者罗伯特·劳森所言:“某一幅画一个角落的小细节,或者一个特别的词或表达方式,说不定为某一个孩子打开窗户,给他看到难忘的东西。”劳森认为自己从来没有想过是在为大人还是孩子创作,从来没有因为假定的读者对象而改变自己的一个构思、线条或细节,从来没有因为害怕孩子不能理解而改变作品中的一个词和句。他希望,他“从来没有侮辱过孩子的智力”。

也许正是因为这样的创作理念,罗伯特·劳森同时赢得了孩子和大人的欢迎。作为一本“永不过时”的图画书,费迪南的故事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田。时至今日,七十多年过去了,它依然在世界范围内广为流传。人们在读到这部作品时,仍有来自心灵的震撼。很多与“别人不一样”的大人和孩子在费迪南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产生了内心的共鸣,从而更加坦诚地正视自我,欣赏自我;很多神经紧绷终日劳碌的成人,读完费迪南的故事,也会放慢步伐,品味一下简单的生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