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王昌龄《送李十五》,再遥远的距离,也无法隔断深情厚谊

 来点悦读 2020-08-11

送别诗,在诗歌王国里,不仅是古代,即便是现代,也占据了某种至高点。所谓“人生自古伤离别”,又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大抵便是所指如此。正是因为与别离相关著名诗句太多,想要写出新颖别致的诗作,是十分困难的。

今天这首《送李十五》,又名《送李邕之秦》,作者是以“边塞诗”闻名于世的唐朝诗人王昌龄。诗题中提到的李邕,字泰和,唐代著名书法家、诗人,人称“李北海”,后为奸相李林甫诬害杖死。此诗不以句胜,而以情别,诗贵真情,并不是说说而已。

《送李十五》

【唐】王昌龄

怨别秦楚深,江中秋云起。

天长杳无隔,月影在寒水。

诗人王昌龄(公元698年—757年),字少伯,唐朝著名的边塞诗派的创始先驱,素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情深厚,有“七绝圣手”的美誉。其流传下来的作品虽然不多,但质量往往有保证,其诗意境开阔健朗,语言蕴藉圆润,韵律宛转和谐,耐人寻味。

首两句“怨别秦楚深,江中秋云起”,点明了事件:送别;指出了季节:秋天。虽然诗人缓缓道来,采用了普遍性的写作手法,但是却能够在其中融入情感,使平常之中显出不一般的景象,达到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良好形态。

首先一个“怨”字,把离别双方的感情蓦然拔高一定程度,从熟悉的地方去往陌生的异地,将要面对的也是心思各异的人物,如果此时还有好心情,除非此人心胸十分阔大,不然都会多少有些勉强之意藏在心底,流露于颜面之上的。诗句中的“秦楚”指代古秦古楚两国,本就分隔两方,此处专门用来代表分别后的天壤之别。

首字为“怨”后接“深”,可谓“怨深”,是离别人的心理状况的真实写照。诗人忽然荡开笔墨,去写眼前所见自然景物“秋云”。江水缓缓流淌,仿佛千古忧愁,无法停止地涌上心头。秋天的江面是平静的,高空上飘荡的云朵,倒影浮现在江心,起起伏伏,随风流散。

在这里,末尾那个“起”字,用得十分微妙。我们看上去的那一刻,似乎只能感觉到诗人明确说的就是“秋云”这个自然景物,但是当我们再去深究的时候,才能体察到诗人内藏在背后的用意。此时此刻,在江面上缓缓升起的,何止秋云,更有别离人无法排遣的愁怨。

末两句“天长杳无隔,月影在寒水”,句中“杳”字,另本作“梦”字,据我个人感觉,认为此处用“梦”字要稍微好。前面已有反映距离的“天长”,接续两用“杳”字便有重叠之感,而改为“梦”字,则可引出送别者和被送者之间的深情厚谊。虽然从今往后,因为分别两地而无法能够轻易相见,但是能够分隔的只是空间上的距离,却无法隔断彼此思念的情谊穿越时空到达对方的梦境。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情此景在梦中。再遥远的现实距离,也无法分隔彼此的情谊。诗人和友人被迫在现实里分开,但却因为感情深厚,所以当然有可能会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基于此,在抛开两地分隔的困境之后,诗人便理所当然地联想到了梦境,这个可以使人跨越山河湖海也可“相见”的奇妙幻想。

然而终究还要面对现实,当送别友人之后,就只能茕茕孑立,形单影只。于是引出最后一句比较伤感的“月影在寒水”,悬挂高空的月亮,垂落清冷孤单的影子,寂寞地沉浸在充斥寒意的江水中。明白写月,暗地写人,月之孤寂,月之落寞,未尝不是这一刻诗人真实状况的巧妙再现。

本诗虽小,短短五言二十字,而且并非诗人所擅长的七绝,但即便是在如此简陋的范畴内,诗人仍是巧妙构思,步步推进自己的思想,不肯放过一丝一毫的地方,借景抒情,力争情景交汇,从而“意象深矣”,用心达到传递情感的终极目标。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