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孙伯翔北碑书法的“法”

 伯乐书香小屋 2020-08-11

孙伯翔先生是当代书坛重“法”、尚“法”的一个代表人物。

提到尚“法”,人们自然会联想到书法史上“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明清尚态”的说法,进而会联想到当代书坛对唐“法”的不屑一顾,尤其是唐楷,总让人觉得法度过于严谨完美,缺少施展空间。然而人们对孙伯翔先生几十年来重“法”、尚“法”结出的累累硕果却交口称赞、十分青睐,为什么呢?只是因为他凭着几十年来“痛苦”地执著于在“师魏斋”中“青灯黄卷”、偃仰啸歌”而换来的诸多赞美吗?问题并没有那么简单。孙先生师魏、尚法能取得成功有诸多因素。

唐代书法是书法史上继往开来的大繁荣时期,楷书、草书在“法”的丰富和完美上,形成了书法史上的一道亮丽风景。即使是张旭、怀素的草书,虽然纵情歌唱,驰骋飞舞,也都不失“法”的情系与牵制。唐代书法与唐诗所创造的高峰一样,是一种“戴着镣铐跳舞”的艺术。

宋代以后,尚意、尚态书风风靡,名家佳作叠出。但是,明清至民国,尤其是当代,过于强调意、态、趣以至以此来掩饰功力不足的现象愈演愈烈,于是无视笔法的丑怪恶札比比皆是。尽管改革开放后书法复兴已经三十年了,但是在书法史的长河里只是一瞬而已,后起书法家的功力不足,笔下“法度”差,在某种程度上说亦属自然。

而孙伯翔先生则是书法复兴这三十年来,尚“法”的代表人物,其尚法与唐人尚法在精神境界上有相似之处。重“法”、尚“法”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书法所迷失的精神家园不得不承认:当代书法与古人经典相比,差就差在功力、法度上。眼下书坛的浮躁表现在作品方面,首先是粗疏芜杂、华而不实、故弄玄虚、外强中干,经不起品读、玩味。究其原因,完全是功力浮浅、法度缺失而又急于求成所致。孙伯翔先生几十年来千磨万砺,以北碑之用笔、造型为基本语素,大胆建构自己的“法”,迥出时流。

就书法本身而言,将北碑笔法和结字造型等主要笔墨语素,写成钢打的、铁铸的,是孙伯翔所尚之“法”的突出个性。孙先生能将北碑以方笔为主的特征,通过八面出锋的丰富变化,书写出一人多高的大字,且法度森严,仪态生动,令人叹为观止!在他手中,一管柔毫似刀锋而又胜于刀斧之灵活。与前人相比,这是孙先生化北碑之法为一己之法的胜人之处。“法”是书法作品站立于天地之间的根本,轻此可能会失去作品的艺术分量,舍此便会像盲人摸象,找不到艺术前进的方向,更无法奢谈艺术!

孙伯翔先生的尚法与唐人尚法有相似之处,但也有不同之处。唐人楷书的尚法是将前人点画的“八法”高度规范化凝练化,从而个性化,而结字造型则高度方正化、匀称化。唐人楷书以中锋为主,内蕴刚健,落落大方;即使是“刚健含婀娜”的遂良楷书,也将唐楷中锋为主、匀称方正的规律性、共有性的“法”度发挥到了极致。而孙伯翔先生的尚法是将碑学兴起以后的以方笔为主的斧凿特征和书写特征,丰富化、凝练化、出其不意化,从而个性化,而结字造型则随心所欲、正中求奇、奇里得正。”

就当代而言,孙先生将北碑奇姿妙态的稚拙性、随意性,提升到了“法”的极致,这是他的作品之所以能够引人注目的原因之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