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家的水

 大美洛宁 2020-08-11

俗话说得好,民以食为天。却不知有另一句话更重要,水为生命之源。于是就有了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之说。我的家乡就坐落在伏牛山下,洛水河畔的县城附近一个叫西陈宋的小村庄。尽管奔流不息的洛河水静静地流淌千年,而家乡父老的吃水问题依然很不容乐观。
记得小时候,也就是八十年代的时候,新中国的建设由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到改革开放,摸着石头过河模式转变之初,我的家乡还经常看得见洛南大渠的水长流不息。由于我的老家在洛河南岸,是农村也就凭庄稼地过活的。我们村的庄稼地恰好旱地和水浇地对半分,所谓水浇地恰恰正得益于洛南大渠,这条大渠灌溉着东西村落近百里的土地,敬称为我们家乡的母亲河都一点不过分的。

那时候农村几乎没有什么工业之说,基本上家家户户都靠土地种庄稼吃饭过活。河水常年流淌,水清澈的都能看见水底的小石子,我们煮饭洗衣服,小孩子们玩水都被这条河水给大包大揽了,她就像母亲的乳汁,养育了我的祖祖辈辈和我们的儿时岁月。
记得在九十年代初的时候,我们村首次通上了自来水,洛南大渠就卸下了供我们沿渠村庄村人生活所需的重担,但她依然是我和小伙伴们嬉戏玩耍的好朋友,每个夏天都是我们戏水抓鱼的好时光。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县城的工业也慢慢萌芽生发了,在县城中间建造了一条比洛南大渠更加宽阔高深的全水泥洛北大渠,据说是为了水力发电用的。也就在这以后洛南大渠除了需要浇地用水的时候,几乎就开始了天天晒河底的日子了。

我们老家的自来水吃了十多年以后,不知道什么原因,人们觉得自来水不好吃了,于是,各家各户开始打井了。那段日子,到处都是打井的队伍,好像谁家要是没口自家院子里的井都不好意思出门似的。井是打好了,可是,不见了辘轳和井绳,因为水泵出现了,电闸一推,井水就哗哗的到自家的水缸里了。
就这样各家各户的水泵开了又关关了又开地吃水,持续了十多年后,慢慢地人们发现水越来越不能吃了。喝生水味道怪怪的,烧开了吧,上面漂着一层白白的水垢,如果沉淀一会儿,你就基本上看不见锅底了,全是一层白白的水垢。
工业化的发展突飞猛进,开山挖矿冶金炼铜,建厂造纸,造水泥,造化肥…...各种厂矿就像雨后春笋一般蓬勃的冒了出来,山上的机械轰轰烈烈的转起来了,城里工厂的烟囱突突地冒烟了,废水废渣一股脑的四面开花了,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地表水也就遭受了无妄之灾,一天天的差起来了......

无水难养鱼,没水人也活不下去啊。无可奈何之下,前几年我们的村主任韦甫军为此焦心如焚,经过反复研究讨论,多方筹款,为彻底解决村子里吃水问题,决定还是打深水井,上自来水,因为地表水已经没法子饮用了!在村主任带领下,村部下定决心打下了二百米的深水井,家家户户再一次安装上了自来水,停了十几年的水龙头又流出来清澈的自来水。

老家人的吃水,从河水,自来水,井水,再到深井自来水,经历了数次的变迁。不正是我们社会发展的一个小缩影吗?两千年的农业发展史,无数次的改朝换代,血淋淋的历史告诉我们,土地是永远解决不了人口增长带来的吃饭问题的,工业化的出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可是,要发展工业化,要加快速度经济建设,起初的阵痛和所付出的代价也就在所难免了。好在如今的工业化基本完善了,国家终于意识到了生态环境的破坏问题,退耕还林,关闭乱七八糟的小矿,小厂。加大力度解决工业废水,废渣,废料的净化处理。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尽最大努力地保护生态环境,让山复青,让水重绿,青山绿水胜过金山银海!

当今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高科技产品越来越多,科技兴国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希望民族复兴的道路上,头顶仍是蓝天白云相伴,满目山河青山绿水依旧,飞禽走兽,鱼虾水族共生同处。建设一个草长莺飞美丽和谐的新华夏!

韦嘉豪作品集锦
大郑州
郑州小调
小城韵事
劝学二首

作者简介:韦海民,笔名韦嘉豪,1979年6月出生于河南省洛阳市洛宁县赵村镇西陈宋村。2004年毕业于河南科技大学,现旅居河南省会郑州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