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其它药类及宜忌

 谭度 2020-08-11

​具有解表功效的其它药物

一、散寒解表:藿香、苍朮(化湿药)、独活(祛风湿药)、细辛


二、宣散透邪:金银花、连翘(清热药)


三、疏散风热:白僵蚕(平肝息风药)

解表药应用注意事项

一、解表药虽有辛散发汗之共性,但其性质又有温、凉不同,所以用以治疗表证时必须注意辨证准确,分清表寒证或是表热证,以免药石误投,贻误治疗。


二、解表药发汗作用有强有弱,须视病症具体表现选择应用。


三、对解表药发汗力较强的药物应控制用量,中病即止,以免发汗太过而耗伤津液,导致亡阳或亡阴。


四、温暖季节及东南地区用量宜小,寒冷季节及西北地区用量可酌情增大。


五、解表药一般忌用于表虚自汗、阴虚发热、久病体虚及失血等症。


六、解表药多属辛散轻扬之品,不宜久煎,以免有效成份挥发而降低疗效。


清热药必须中病即止,不可多服久服,以免伤阳;苦寒燥湿药又可能伤阴,应予慎用。

其它具有清热功效的药物

1.清心:灯心草(利水渗湿药)、麦冬(补虚药)


2.清肝:桑叶、菊花(解表药)、芦荟(泻下药)、车前子(利水渗湿药)、羚羊角、钩藤、石决明、珍珠母、紫齿贝(平肝息风药)


3.清泄大肠:马兜铃(化痰止咳平喘药)


4.清暑:滑石(利水渗湿药)


5.清热生津:茅根(止血药)


6.清热安胎:苎麻根(止血药)


7.凉血清心:丹参、郁金(活血祛瘀药)


8.凉血祛风:凌霄花(活血祛瘀药)


9.凉血消痈:络石藤(祛风药)


10.清热燥湿:大黄(泻下药)


11.清热化湿:海桐皮(祛风湿药)


12.清热解毒:牛蒡子、菊花、升麻(解表药)、大黄(泻下药)、金钱草、垂盆草(利水渗湿)、虎杖、豨签草(祛风湿药)、羚羊角(平肝息风药)、甘草(补虚药)。


13.清热消肿止痛:冰片(开窍药)


14.清虚热:秦艽(祛风湿药)


15.除热止汗:橹豆衣(平肝息风药)

泻下药可因其性能可分为攻下、润下、峻下逐水三类不同药物,攻下药,药性较猛,峻下逐水药尤为峻烈,且多具毒性,此两类药物内服,易于耗伤正气,故必须注意用量用法,且中病即止,不可久服多服;

其它具有泻下功效的药物

一、润肠通便:桃仁(活血祛瘀药)、苏子、杏仁(化痰止咳平喘药)、柏子仁(安神药)、蜂蜜、当归、何首乌、桑椹子、肉苁蓉、胡桃肉、天门冬(补虚药)。


二、导滞:枳实(理气药)


三、滑肠通便:冬葵子(利水渗湿药)

其它具有利水渗湿作用的药物

1.利水渗湿:平地木(化痰止咳平喘药)、地龙(平肝息风药)、槟榔(驱虫药)、茅根(止血药)、白朮(补虚药)


2.清热利水:鸭拓草、竹叶、西瓜皮(清热药)


3.利湿退黄:栀子(清热药)、虎杖(祛风湿药)

利水渗湿药应用注意事项

一、利水渗湿药功能有偏于利水渗湿、利水消肿、利水通淋以及利湿退黄之不同,应跟据具体病情适当选用。


二、水湿病症,有兼热兼寒之分,应用时需配合清热药与祛寒药同用。如兼有脾虚不足,肾阳亏损者又应配合健脾、补阳药同用。


三、为加强利水效能,如膀胱气化失司,可配伍通阳化气药同用,肺气失宣者可配宣畅肺气药同用。


四、利水渗湿药效能有强有弱,质地有轻有重,故用量须适当掌握,个别药物用量过大可致伤正,尤宜慎用。


五、凡细小种子或研成粉末者,入汤煎服应于包煎。


六、利水渗湿药,对于阴虚不足者应慎用。


4.利水消肿药:麻黄、香薷、浮萍(解表药)、半枝莲、半边莲(清热药)、郁李仁(泻下药)、防己、五加皮、接骨木(祛风湿药)、路路通、大腹皮(理气药)、泽兰、马边草、益母草(活血祛瘀药)、葶苈子、桑白皮(化痰止咳平喘药)、黄耆(补虚药)。


5.利水通淋:白花蛇舌草、白薇(清热药)、牛膝(活血祛瘀药)、琥珀(安神药)、苎麻根(止血药)


化湿药应用注意事项

1.化湿药的功效有化湿、燥湿之不同,说明作用有缓弱、强烈之异,应跟据湿阻中焦之程度适当选用,以免病重药轻或病轻药重之弊。


2.化湿药主要用于寒湿中阻之症,常配合温里药同用;如为湿热之症,须配合清热燥湿药同用。此外,如兼气滞,可配行气药;脾胃失运,可配健脾和胃药;如湿邪较重,还可与利水渗湿药相配伍。


3.化湿药功能化湿、燥湿,易于耗阴伤津,故阴虚津少,舌绛光剥者宜慎用。


4.化湿药物多含挥发油成分而气味芳香,煎煮过久可降低或丧失疗效,故不宜久煎,有的则应后下。

其它具有化湿功效的药物

1.化湿:扁豆(补虚药)


2.化痰湿:石菖蒲(开窍药)


3.清化湿热:海桐皮(祛风湿药)


4.温燥寒湿:白芷(解表药)、橘皮(理气药)、半夏、南星(化痰止咳平喘药)、白朮(补虚药)。


祛风湿药应用注意事项

一、祛风湿药有偏于祛风,有偏于散寒,有偏于胜湿,有偏于补肝肾强筋骨,需根据病情选用。


二、对于风寒湿邪偏胜之症,应适当配合其它药物,如风胜者,可选解表药中具祛风作用者;寒胜者可选配祛寒药;湿胜者可选配利水胜湿药。


三、由于风湿痹痛,每多夹有热邪、痰湿、瘀滞以及肝肾不足、气血亏损,故往往又需分别与清热药、活血祛瘀药、化痰药以及补益药配伍同用。


四、风湿痹痛有偏于甚身半以上者,有偏于身半以下者,可选用相适应的药物。


五、祛风湿药易于伤耗阴血,故阴血不足者需慎用。


理气药应注意事项

一、应用理气药时,须根据气滞病证的不同部位及程度,选择相应的药物。


二、气滞之证,病因各异,兼夹之邪亦不相同,故临床应用理气药时宜作适当的配伍。如肺气壅滞,因外邪袭肺者,当配合宣肺化止咳之品;如痰热郁肺,咳嗽气喘者,当配合清热化痰药。脾胃气滞而兼有湿热之证者,宜配清利湿热之药;兼有寒湿困脾者,需并用温中燥湿药;食积不化者酌加消食导滞药;兼脾胃虚弱者,有当与益气健脾药合用等等。


三、本类药物大多辛温香燥,易耗气伤阴,故气弱阴虚者慎用。


四、本类药物中行气力强之品,易伤胎气,孕妇慎用。


五、本类药物打多含有挥发油成份,不宜久煎,以免影响药效。


活血祛瘀药应用注意事项

一、活血祛瘀药适用于各种瘀血阻滞病症,但要性各有偏胜,需根据具体病情适当选用。


二、瘀血阻滞每兼气行不畅,为加强活血祛瘀作用,故常配合理气药同用。如瘀滞疮疡,有可配清热药同用。


三、活血祛瘀药每有伤血之虞,故应用时必须注意用量,并宜适当佐以养血药同用。


四、瘀血阻滞而气虚不足者,可配补气药同用。


五、月经过多、孕妇对于活血祛瘀药应忌用或慎用。

其它具有活血祛瘀功效的药物

一、活血祛瘀:赤芍药、牡丹皮、败酱草(清热药)、大黄、续随子(泻下药)、瞿麦、地耳草(利水渗湿药)、平地木(化痰止咳平喘药)、琥珀、合欢皮(安神药)、山渣(消食药)、茜草(止血药)、当归(补虚药)。


二、活血通络:红藤(清热药)、路路通(理气药)、虎杖(祛风湿药)。


三、活血止痛:接骨木、透骨草(祛风湿药)。


四、活血调经:香附(理气药)。


五、活血散结:麝香(开窍药)。


六、活血散瘀:玫瑰花(理气药)。


七、散瘀消肿:大蓟(止血药)。


八、散瘀消积:夜明砂(清热药)。


九、化瘀止痛:三七、蒲黄(止血药)、刺猬皮(收涩药)。


十、引血下行:牛膝(活血祛瘀药)。


止血药应用注意事项

一、止血药以其药性区分有凉血止血、温经止血、化瘀止血、收敛止血之不同,临床应用须跟据药性选择相适应的药物进行治疗。


二、止血药是治标之品,临床应用需配合相应的药物如清热药、温热药、活血化瘀药以及补益药,以标本兼治之。


三、凉血止血药一般忌用于虚寒之症,温经止血药忌用于热盛之症,收敛止血药主要适用于出血日久不止而无邪瘀之症,以免留瘀留邪之弊。


四、大量出血每有气随血脱、亡阳、亡阴之症,首应考虑大补元气、急救回阳以及挽回气阳,以免贻误病机。


五、止血药用量与用法各自不同,有需炒炭者(艾叶),有不需炒者(三七),有主要用于汤剂者(蒲黄),有直接研粉吞服者(白芨),有需用量较大者(仙鹤草),当各随药性用之。

其它止血的药物

一、止血:荆芥、防风(解表药)、荷叶(清热药)、鹿蹄草(祛风湿药)、降香(活血祛瘀药)、胡颓叶(化痰止咳平喘药)阿胶、山茱萸(补虚药)、乌梅(收涩药)。


二、和血止血:当归(补虚药)


三、补血止血:龟板(补虚药)


四、收敛止血:马勃(清热药)、五倍子、赤石脂、禹余粮、石榴皮、刺猬皮、乌贼骨(收涩药)。


五、凉血止血:栀子、白毛夏枯草(清热药)、代赭石(理气药)、黄药子(化痰止咳平喘药)、墨旱莲(补虚药)。


六、化瘀止血:五灵脂(活血化瘀药)。


消食药应用注意事项

一、食积停滞有上中下之分,病在上脘恶心欲吐,可用涌吐药以吐之;停积在下大便秘结,可用泻下药以导之,惟在中焦,脘腹胀闷,嗳气吞酸,不思饮食者则以消导药治之。


二、消食药均能消食化积,然性能又有不同,应跟据不同症状和原因,选择恰当药物治疗。一般食积停滞,常用山楂、六曲;症情较重者宜用鸡内金,轻者多用麦芽、谷芽等。又如油腻肉积宜用山楂;米面食积宜用麦芽。至于食积腹泻,又当用焦山楂;兼见气滞,当用莱菔子等。


三、食积停滞,如兼脾胃虚弱,纳呆泄泻,可配健脾药同用;气滞胀闷,可配理气药同用;恶心呕吐,可配和胃降逆药同用;便秘,可配泻下药同用。


四、凡授乳妇女应用消食药须忌用麦芽、六曲;服人参时忌用莱菔子。

其它具有消食功效的药物

1.消食:刘寄奴(活血药)、木瓜(祛风湿药)。


2.消积:枳实、青皮、枸橘(理气药)、三棱、莪朮、水红花子(活血祛瘀药)。


驱虫药应用注意事项

一、应用驱虫药,首先又明确诊断,然后根据肠寄生虫种类,选用相应的药物治疗。


二、服用驱虫药一般宜配泻下药,促使麻痹虫体迅速排出,以免虫体在被驱出身体之前复苏。同时还需根据患者体质强弱,症情缓急,兼症不同,予以适当配伍。若有积滞者,可配伍消导药同用;脾胃虚弱者,可配合健脾药同用。


三、服用驱虫药一般再空腹时服药为宜,以便药力充分作用虫体,从而奏效更为迅捷。对于作用较强,可能引起副作用的药物,则宜在临睡前服用。


四、虫积腹痛剧烈时,宜暂缓驱虫,待疼痛缓解后再行驱虫较为安全。


五、根据各种驱虫药的特性,妥善掌握用量与用法;其中药性峻烈或有毒之品,体弱、孕妇应慎用。

其它具有驱虫功效的药物

一、驱虫(杀虫):芦荟、芫花、牵牛子(泻下药)、萹蓄(利水渗湿药)、吴茱萸、花椒(祛寒药)、川楝子(理气药)、干漆(活血祛瘀药)、百部(化痰止咳平喘药)、藜芦(涌吐药)、石榴皮、樗根皮(收涩药)。


二、安蛔:乌梅(收涩药)。


化痰止咳平喘要注意事项

一、化痰药有温化寒痰、清化热痰之分,止咳平喘有宣肺、清肺、温肺、敛肺之别,故应用时必须根据病情,选择相适应的药物进行治疗。


二、化痰药与止咳平喘药各有所长,如痰多喘咳,两者可以配伍同用。


三、凡使用化痰止咳平喘药,须根据病情适当配合应用:如兼有表症宜配解表药同用;兼有热症宜配清热药同用;兼有寒症宜配祛寒药同用;咳痰夹血可配合止血药同用;肺虚痰盛可配健脾药同用;肺虚久咳,可配补肺药同用;肺气不纳之虚喘,又可配补肾纳气药同用。


四、由于痰热引起的惊痫,痰湿引起神昏、癫痫以及痰湿入络,肢体酸痛麻木等症,在应用化痰药时,可分别配合息风药、开窍药或祛风药同用。


五、为加强化痰药的功效,可适当配合具有利水渗湿、理气等功效药物同用。用于久咳无痰,可适当配合收敛肺气药物。


六、凡燥痰、燥咳、肺阴不足或咳痰夹血,不宜应用药性温燥之品。


七、凡外感咳喘初起或痰壅咳喘者,不宜应用敛肺止咳药。


其它具有化痰止咳平喘功效的药物

1.化痰:茯苓(利水渗湿药)、橘皮、枳实、瓜蒌皮、佛手、香橼(理气药)


2.消痰:射干(清热药)


3.润肺化痰:瓜蒌仁(泻下药)


4.清肺化痰:挂金灯(清热药)、石苇(利水渗湿药)


5.温肺化饮:干姜、细辛(祛寒药)


6.化痰散结:泽漆(利水渗湿药)、白僵蚕(平肝息风药)


7.宣肺止咳:桑叶(解表药)


8.清肺止咳:瓜蒌皮(理气药)


9.润肺止咳:饴糖、蜂蜜(补虚药)


10.平喘:麻黄(解表药)、地龙(平肝息风药)


11.纳气平喘:磁石(安神药)、补骨脂、胡桃肉、紫河车(补虚药)


12.化痰止咳:旋覆花(理气药)、侧柏叶(止血药)


13.袪痰止咳:石胡荽、牛蒡子(解表药)、白毛夏枯草(清热药)、车前子(利


水渗湿药)、远志(安神药)、虎杖(祛风药)


14.化痰止咳平喘:莱菔子(消食药)


15.袪痰逐饮:牵牛子(泻下药)


16.袪痰利咽:巴豆(泻下药)


祛寒药应用注意事项

一、祛寒药适应病症不同,具有祛寒回阳、温肺化饮、温中散寒以及暖肝止痛等功能,须根据辨证选择相适应的药物进行治疗。


二、本类药物可用于真寒假热之症;对真热假寒病症不可应用。若是真寒假热,服祛寒药后出现呕吐现象,是为格拒之象,可采用冷服之法。


三、祛寒药药性温燥,容易耗损阴液,故阴虚火旺、阴液亏少者慎用;个别药物孕妇亦虚忌用。


四、祛寒药中的某些药物,如附子、肉桂等,再应用时必须注意用量、用法以及注意事项。

其它具有祛寒功效的药物

一、温中:砂仁、白豆寇、草豆寇(化湿药)、肉豆寇(理气药)


二、温中止泻:炮姜(止血药)


三、散寒止痛:艾叶(止血药)


四、温肾:乌药、九香虫、沉香(理气药)、钟乳石(化痰止咳平喘药)


开窍药应用注意事项

一、开窍药主要用于中医急救治疗神志昏迷的药物。由于神志昏迷病因不一,症状各异,必须掌握各药主治范围、用量、用法与禁忌等。


二、开窍药乃治标之品,对于各种病因,须选配相应药物进行治疗,如高热神昏配用清热泻火、凉血解毒之品,痰湿蒙蔽心窍,须配化痰化湿之品,气郁暴脱须配理气药同用。


三、开窍药用麝香、冰片、苏合香、樟脑,均须入丸散应用,不作煎剂。


四、开窍药用麝香、冰片、苏合香、樟脑,芳香走窜,易伤胎元,孕妇忌用;麝香、苏合香又辛温走窜,阴虚阳亢者慎用。


五、开窍药中麝香、冰片、苏合香泄人元气,只宜暂用,不可久服。


六、神志昏迷,有闭证、脱证之分,闭症多见牙关紧闭,两手紧握,可用开窍药治


之;脱证多见冷汗淋漓、肢冷脉微之症,治宜回阳救逆,益气固脱,不宜用开窍药。

其它具有开窍功效的药物

1.开窍定惊:牛黄(清热药)


2.祛风痰开窍:皂荚(化痰止咳平喘药)


3.袪痰开窍:远志(安神药)


平肝息风药应用注意事项

一、平肝息风药,应根据辨证施治的原则,正确选用。


二、肝阳上亢有兼正不同,肝风内动有病因各异,故应用平肝息风药每须进行适当配伍.如肝阳上亢兼有肝阴不足者,宜配滋养肝阴药同用;兼有肝火者,宜配清泄肝火药同用;肝风内动,由于高热动风者,宜配清热泻火药同用;痰热惊痫者,宜配清化痰热药同用;脾虚慢惊者,宜配健脾药同用;阴血不足者,宜配滋阴养血药同用。


三、平肝息风药性各不相同,一般来说,偏于寒凉者,脾虚慢惊则非所宜;性偏温燥者,血虚伤阴者当宜慎用。


四、平肝息风中矿石类介贝类质坚沉重,用量应大,生用时并宜先煎。钩藤有效成分易被高热破坏,入汤剂则应后下。羚羊角为贵重物品,一般入丸散服用。全蝎、蜈蚣为有毒之品,用量不宜过大。

其它平肝息风功效的药物

1.平肝:菊花(解表药)、代赭石(理气药)、磁石、龙骨、牡蛎(安神药)、白芍(补虚药)


2.定惊止痉:蚤休(清热药)


安神药应用注意事项

一、安神药种重镇安神药和滋养安神药。临床一般应用滋养安神药用于虚症,重镇安神药用于实症。但为了加强安神作用,虚烦失眠、心悸等症,也每配用重镇安神药。


二、神志不安有热扰心神、肝火亢盛、痰热扰心、阴血不能养心等不同病因,应根据不同病因配用不同有关药物,以达标本兼治目的,如清泄心火或肝火,清热化痰,养阴补血等。


三、矿石、介壳类的安神药物,质地沉重,研粉服用,易损胃气,不宜多服久服,脾胃虚弱者更须慎用。


四、朱砂有毒,琥珀入煎易于结块,远志能引起恶心呕吐,均应注意用量用法。


其它具有安神功效的药物

1.养心安神:莲子(收涩药)


2.养血安神:大枣(补虚药)


3.宁心安神:茯苓(利水渗湿药)、人参(补虚药)、五味子(收涩药)


补虚药应用注意事项

一、补虚药品物众多,性能各异,有适用于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的区别,又有适用于肺、肝、脾、肾之不同,在应用时必须根据病情适当选用。


二、由于虚弱病症各有不同,每有互相夹杂,如气血两虚,阴阳两亏以及脾肾不足、肝肾亏损、肺肾虚弱等,可视具体病情配伍应用。


三、素体不足,又兼邪实,须扶正袪邪相提并用,可分别配伍解表药、清热药、利水药、化痰药、理气药、消食药等同用。


四、素体不足而有各种滑脱的病症,可用补虚药配伍收敛药同用。


五、补虚药对于真实假虚,大实有羸状之症不宜应用;而真虚假实,至虚有盛候者,又当极用之。


六、邪实无虚的病症,一般不宜用补虚药,以免留滞病邪。


七、服用补虚药应注意用量用法,以免应用不当而产生不良反应。


八、服用人参者须忌用萝卜、萝卜子及茶叶等。


九、平常作为进补取单味药物服用者,如遇感冒、食滞,以及发热者,应暂停服用。


其它具有补虚药功效的药物

一、补脾:茯苓、薏苡仁(利水渗湿)


二、养血安神:丹参(活血袪瘀)


三、养血通络:鸡血藤(活血袪瘀)


四、养血安苔:桑寄生(袪风湿)


五、滋阴清热:鲜地黄(清热)


六、清热养阴:玄参(清热)


七、温肾助阳:附子、肉桂(袪寒)、钟乳石(化痰止咳平喘)


八、补脾肾:莲子、芡实(收敛)


九、补肝肾、强筋骨:桑寄生、五加皮、鹿蹄草(袪风湿)、牛膝(活血袪瘀)


十、补虚:仙鹤草(止血)


其它具有收涩安神的药物

1.龙骨、牡蛎(安神)


2.敛汗:酸枣仁(安神)


3.除热止汗:橹豆衣


4.固精涩尿:山楂(消食)、山药、益智仁、山茱萸(补虚)


5.止血固带:鹿茸(补虚)


6.止泻摄涎:益智仁(补虚)


7.补脾止泻:菟丝子(补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