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荆淮村二郎庙梁脊板迷团试探

 故乡万荣 2020-08-11

曹学仁,1937年生,山西省万荣县万泉乡荆淮村人。长期从事行政和纪检工作。曾任万荣诗联学会理事,诗文多发表于《万荣人》、《后土文化》、《山西农民报》等报刊。联作入选数部中国对联书典。


  

荆淮村二郎庙 ,又称“三圣祠”,由正殿(行宫)、献殿、耳房、山门和戏台组成。该庙始建于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距今已479年。

连体的二郎庙献殿和正殿

大庙内金碧辉煌、高大威严、多姿多彩的多尊泥塑神像,木雕神龛,还有庙内东侧空档处端坐于轿中的木雕龙王(大旱年时抬龙王爷神驾游行祈雨),解放初期被毁。始建碑、几次重修碑和大铁钟,毁弃于上世纪大跃进时期。戏台、山门等,文革时期拆作它用。因此要想了解二郎庙更多的准确信息,除尚嵌存于献殿两边内山墙上大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的重修碑,还寄希望于重修时复制的梁脊板。由于年代久远,梁脊板上直书的毛笔字,大多斑驳不清,加之距离地面七,八米高,仰观辨认更增加了困难。

1999年夏,适逢天津市美术杂志社退休摄影师兼编辑曹知非先生,回故乡暂居,笔者请他以高清摄像机尝试拍摄了梁脊板。经反复观察辨析,除少数字无法确定,总体已搞清了其包含的内容。

依稀可辨的粱脊板字迹
一般梁脊板传统的写法,内容简单明了,写明建筑的时间、建筑物的名称和吉祥尾语即可。而荆淮二郎庙梁脊板的内容却是既长又复杂:“时大明嘉靖贰拾年岁次辛丑玖月戊戌贰拾玖日壬子丙午创建二郎庙一座  知县李木  分教①口口    主簿 王口  口口张囗  儒学教谕 王宗仁    典史王瑀   口口维那头淮伯通   愿本庄人民吉祥如意  者鐘匠②王杲 泥水 囗口  谨誌”。建筑时间,知县,分教,和维那头居于正中位置;教谕,典史,主簿和囗口,分别并列于知县、分教左右;鐘匠、泥水匠姓名,以小号字附录于尾部,字数长达86个。好长一段时间内,我对梁脊板上的部分内容反复思考,甚感迷惑和不解。

 

迷团之一:二郎庙建在荆淮地界,梁脊板正中主木人,理应是荆淮村的村首,如果追求名人效应,充其量将万泉知县李木大名冠上就够借光了。可实际署名,竟是包括当时知县为首的县衙全套领导班子6名官员,连分管巡捕和监狱的典史王瑀也位列其中。这不得不使人产生疑问:荆淮二郎庙的建筑有什么样的特殊背景,它的建筑和万泉县衙是什么关系?为从中找到答案,2019年10月2日,笔者专程去皇甫乡后小淮村,考察了原万泉县唯有的另一座二郎庙。

  

小淮二郎庙始建于明朝正德四年(15O9年)。其梁脊板的内容是:“大明正德四年闰九月二十六日起盖正殿三间”等。原庙在日冠侵华战争时期焚毁。现在的庙宇和二郎神像,是上世纪1995年重新修建和塑造的。历史上,小淮和十八坡的村民,对二郎神的祭祀非常隆重,每年正月十三至十六日都要举办重大祭祀活动。此庙比荆淮二郎庙早建32年,但出乎意料的是,两个二郎庙供奉的并不是同一位“二郎神”。据小淮村有关文字记载和民间传说公认,战国时期,曾治理四川都江堰水利工程的蜀郡太守李冰和其次子③因事途经此地,恰遇山洪氾滥。目睹居民深受水害,李冰命其次子留下来,帮助这一带治理了洪水灾害。为了纪念李二郎的治水功德,当地居民便为其修建了”二郎庙”,敬若神明。为区别于神话传说中的天界二郎神杨戬,小淮村人又称其庙为“文二郎庙”。1995年重建后,被万荣县人民政府确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殿宇正面墙上明文介绍:“本庙祭祀的是战国时期李冰的次子李二郎……”    。

  

小淮村“文二郎庙”的称谓,使笔者眼前豁然开朗,似对荆淮二郎庙的建筑背景找到了答案。我大胆推测,明嘉靖二十年前,万泉知县李木考察乡情时,得知小淮村二郎庙敬的二郎神,是治水英雄李冰的次子李二郎,并被百性尊称“文二郎神”。称奇之余,便产生了为正统神话传说中神通广大的二郎神杨戬,也建一座“武二郎神庙”的设想。

  

荆淮村位于万泉县城东五里的高埠边缘,是东乡通往县城的交通门户,居高临下和小淮村遥相对望。李知县经和县衙领导集体研究讨论后一致决定,在荆淮村北坡垴选址,建筑了这座宏伟别致,工艺辉煌的“武二郎神”庙。根据设计规划,庙内除供奉二郎杨戬主神外,左右还配奉有武圣关公和另一位暂搞不清名称的神,故正殿楣匾上雕刻的大庙正名是”三圣祠”。这样,荆淮武“二郎庙”与小淮村的文“二郎庙”相互对应,一个人间,一个天上,一文一武,祈求二圣共同除治水患,降妖伏魔,保佑风调雨顺,显灵安民。荆淮建庙县财政是否拨款支援,我们无法确定,但建庙工程从策划、设计到施工,都是在万泉县衙官方的具体指导下完成的,理由完全可以成立。作为一项政绩工程,将他们的职务、姓名载入粱脊板以垂后世,自然也是顺理成章,名正言顺的。

正殿门匾雕刻的二郎庙正名“三聖祠”。

迷团之二梁脊板正中分教后的“口口维那头淮伯通”,口口现在辨不清是两个什么字。上世纪1947年解放初期,原庙貌尚完好时,笔者就读的村级小学,就设在二郎庙西邻的“圣母庙”(俗称娘娘庙)内,因此常进入森严恐怖的二郎庙内瞻仰猎奇。上世纪六十年代,改大庙为舞台后,也曾多次登台仰观辨认梁脊板上的字迹,那时留下的印象口口是"主木”二字。长期以来,村里淮姓人家,多以自豪口吻称:“二郎庙是我们淮家人主持修建的”。问题是为什么要由淮伯通主木,他是否当时荆淮村的村首?淮伯通前“维那头”三字又是什么意思?后从网络查知,“维那头”又称“都维那”。维那为寺院三纲领之一,主管僧众威仪,进退纲纪,寺中外交杂事,是寺院的纲领职事和监察主管。由此看来,淮伯通其人,不可能是荆淮村的村村首,而应该是万泉县某佛寺中的一位僧官。当时万泉县寺院有多处,如弧山法云寺,万泉县城铁佛寺,荆淮村觀音寺等。淮伯通是哪个寺院的“维那头”,还真不好说。但说他是受万泉县衙官方之命,对荆淮二郎庙.的建筑施工具体全权负责人,恐怕不会有错。因为庙宇建筑是集建筑学,儒道佛文化,泥塑,绘画及石雕等艺术于一揽的综合型技朮工程,淮伯通肯定是位学识渊博有本领的僧寺头目。他以主木人的资格,和知县等衙门官员同载梁脊板正位留名后世,当然也就不足为奇了。清朝光绪九年(1883年)至光绪十六年(1890年),荆淮村用时8年,对全村包括二郎庙在内的所有破损庙宇进行修葺的浩大工程中,纪念碑尾部,除署十七位督工乡老、三位工程总理人姓名外,还特别署有住持僧人曹盛起的姓名,同样可以认为,他在修建工程中担任着如同淮伯通一样的宗教文化顾问角色。

嵌镶于献殿两边山墙镌刻于光绪二十年(1541年))的二郎庙重修修碑。

  

这里趁便再记述一个与梁脊板无关的迷团。传说建二郎庙筹备材料时,施工人员选中了七庄村某户的一株杨树做大梁,但主家无论如何不肯卖。后来村里举办奠基仪式,按排了一场“上马脚”的表演活动(精神麻醉后,一种以神附体的怪异表演)。只见"马脚”在震耳欲聋的锣鼓声中,双腮横穿铁锭,甩着响鞭,赤着双足,一路朝十多里开外的七庄村飞奔而去,然后紧紧抱住那株杨树不松手,咀中念念有词。树主人闻听二郎神选中了自己的大杨树,急忙脆拜谢罪,并许愿无偿捐献。此传说中“上马脚”的真相已不可考,但二郎庙建筑时,有根大梁选自七庄村恐怕不是空穴来风。

正殿内的彩绘大梁

荆淮村二郎庙建筑群,原有的耳房、山门和戏台,已不复存在。被改建为舞台和其它用途而侥倖残存的正殿、献殿,虽已靣目全非,但仍雄姿屹立,地标性的“大庙”威名还在。

2019年,二郎庙和新观音寺一道,被旅游部门确定为荆淮村旅游文物景点。又欣闻荆淮二郎庙,已被市文物局立项准备重新修建。一旦实现,它将以古文物的全新姿态重放异彩

献殿的蟠龙石柱和桁架木雕
我们翘首以待那一天的早日到来。

注:

①《万泉县志》所载明嘉靖时期官职,无分教之称,梁脊板却有此职,是否训导或别职的代称,待查。
②鐘匠:二郎庙献殿外右侧台阶上,原有一口以特制木架悬挂的直径约1米、高1.5米的大铁钟。钟上铸有花边图饰和铭文等。钟匠定指此钟的铸造者。
③李冰父子籍贯的说法有三种,其中之一认为他们的是运城解县郊斜村。荆淮村二郎庙敬的二郎神是杨戬,肯定无疑,理由笔者已在《荆淮古庙宇今昔》一文中做过论述。
喜欢本文,给个“在看”。
赞赏是对作者的最大支持!

故乡万荣您身边的家

感谢关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