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妨这样与家人沟通——“家庭教育的黄金法则”体验日记(13)

 追梦教师袁建国 2020-08-11

不妨这样与家人沟通

——“家庭教育的黄金法则”体验日记(13)


今天晚上,有幸聆听了爱心与教育研究会李圆蓉、赵红平老师的阅读分享——《非暴力沟通》,恰好,在近几天阅读家长朋友的亲子日记时,发现有的家长在与孩子沟通时也或多或少地存在问题,而且“家庭教育的黄金法则”中的“南风效应”,讲的也是关于亲子沟通的内容,所以将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分享出来,期待对提高我们的沟通质量起到帮助。

第一个要素是“观察”。
非暴力沟通不仅要求我们仔细观察正在发生的事情,并能清楚地表达出观察结果,而且更重要的,它强调要区分观察和评论
观察和评论如何区别?赵红平老师出示了四个句子,大家不妨思考一下,它们是观察,还是评论?
(1)你总花钱大手大脚!
(2)你总是很忙!
(3)某某长得很丑。
(4)他无法完成工作。
显然,这些都是“评论”,并不是观察。在日常交流中,这样的“评论”出现的频次很高,但是取得的沟通效果却非常差。
要想提高沟通效果,应该将“评论”改成“观察”。怎么改呢?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1)注意形容词的使用,尤其是带有褒贬色彩的词汇。
(2)注意副词的实用。
(3)把推测、预测当做事实,比如,“我觉得他怎样”是一种推测, 而“他自己说他怎样”是一种事实。
朋友们,根据这三条,您能不能将上面的四句话改成“观察”呢?
第二个要素是“感受”。
非暴力沟通鼓励人们积极说出自己的感受。但是事实上,人们在表达上会混淆感受和想法
想法通常是对人或事物的观点、判断、评价和态度,而感受则一般是对心情、情绪的描述。
我们要善于体会和表达感受,尽量能够更清楚地表达感受,从而使沟通更为顺畅。
比如,“你愿意帮我,我很感动”是自己内心的感受,而“我觉得你是世界上最好的人”是想法;再比如,“大家都不理我,我很孤单”是感受,而“我觉得大家都不理我”是想法。
大家不妨比较一下,哪一种方式效果更好呢?
非暴力沟通鼓励大家有意识地使用丰富的词汇,尽量精确地描述自己的感受,越清楚地表达感受,我们就越有可能与别人进行顺畅的沟通。而泛泛地表达想法,就很难让人明白自己的实际情况。
第三个要素是“需要”。
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人们的反应常常是申辩或反击。反之,如果我们直接说出需要,其他人就较有可能作出积极的回应。
不幸的是,大多数人并不习惯从需要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在不顺心的时候,人们往往倾向于考虑别人有什么错。
例如,加班回到家之后,发现老公与孩子在大声交流,如果我们说:“你俩不要吵了!”效果如何?如果我们换成“我累了,我需要安静!”效果又会怎样?
显然,我们通过直接说出清楚的感受和需要,而不是让别人猜,更容易让对方做出积极的回应。
第四个要素是“请求”。
关于提出请求,非暴力沟通指出,最重要的就是具体。必须清楚地告诉对方,我们希望对方做什么。含糊不清的说法会让对方难以理解我们到底想要什么。
比如,“我希望你每周至少有两个晚上在家陪孩子”,与“我不希望你花更多的时间在工作上”,比较一下,哪一个更具体?哪一个效果更好?显然是前一个更好。
另外,我们在表达请求时,要避免使用命令的口吻,不要让对方觉得是在强迫他做某件事。比如母亲对孩子说:“我今天有点累,能不能帮妈妈把碗洗了?”——这是请求。如果孩子表示了不愿意,母亲却说:“妈妈工作这么辛苦,这点儿小事你都不愿帮妈妈一下吗?”这就是命令了。
——这就是“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
有人说:沟通的品质决定了做事的品质。无论是在家庭中还是工作上,沟通都十分重要。沟通得好,便能够增进感情和信任,反之,则很容易引起矛盾和纠纷。上面分享的“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仅是从理论层面进行了阐述,要想真正掌握沟通技巧,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练习,反复思考。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