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风土识小|观莲赏荷有清欢

 沪学 2020-08-12

翻开日历,再过两天就是观莲节了。观莲节既是荷诞,亦名莲诞,宋时就称“观莲节”。江南吴地一带民众俗称“荷花生日”。“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江南的夏日,赏荷、采莲很早就自然而然地成为有趣的民俗活动。

说起如今住在城里的人,确有生活的便捷与舒适,可是,日子太舒适了,也与大自然渐行渐远。脚下的水泥马路,地砖铺得很是漂亮,行道树是有的,有的地方人工树也不少,只有路边的草地是最接近土壤的,可是,芳草之地,谁忍心随便去踩踏?文明有守则嘛。

在地铁里,看那些匆匆赶着去上班的白领,各自低着头看着手机,耳朵里大抵插着一对精致的耳机,听着美妙的音乐和地铁奔跑的呼啸声,我常常在想,包括我自己在内,实际上很可怜,接触大自然的时间少了,烟火气少了,以前很少听说有什么抑郁症啊,什么心理障碍症啊,现在有这个症状的人很不少,所以在公众场合,我就提醒自己一定要保持沉默,少管闲事,免得惹恼什么人,那一股火气一股脑儿宣泄到你身上,上海话叫“吃勿消”。

要说这个症,那个症,这些症状的出现应是现代化进程中的副产品。旧时生活,满目的翠绿,听见的是风吹树叶和鸟儿的欢叫声,脚下踩着的是大自然的土壤。时间的节序很明晰,仿佛日子也过得很慢,春夏秋冬的轮替很清楚,感受到一种生机和希望。可现在,日子过得太快了,有时候甚至感觉这一年刚开始还没有过,就结束了,春夏秋冬的轮替感也逐渐模糊了。我想,或许,科技的发展使我们离自然越来越远了。特别是我们坐在写字间、对着电脑谋生的年轻人,我与他们感同身受,一言以蔽之,缺少人与大自然的接触与清欢。

跑题了,还是说说观莲赏荷的话题吧,近日读到乾隆年间的嘉兴文士项映薇《古禾杂识》的文章,心里总是好生感动与羡慕。炎炎夏日,水乡处处荷塘,一湾碧波一池荷,清风拂来十里香。文人有文人的去处,百姓有大众的狂欢,人们倾城而出,一家老小,拖家带口就近到河塘赏荷。那场面真是“月满荷花荡,翠盖掩红衣”,画船雕舫,箫奏鼓鸣。入夜,放荷花灯,水上繁星点点,从流漂荡,明灭迷离。到这个“观莲节”,即使你穷得不名一文,不出一文钱也可游湖,那就叫“百姓公渡”,又叫“湖放”,应当是明清以来“与民同乐”的民俗传统吧。

能看到完美的荷花固然很好,但能观赏到已经凋零的残荷也是一大美事,人世间哪有永远圆满的,就像赏月一样,“此事古难全”,当满荷花池的繁华不再,呈现于我们眼前的,那一片半是萧条,半是如诗的残荷清骨。元代词人刘秉忠就十分钟爱这清美的残荷景象,他的那首:“干荷叶,色苍苍,老柄风摇荡。减了清香,越添黄。都因昨夜一场霜,寂寞在秋江上。”看一眼秋江上的残荷,虽然是秋水深寒,枯寂无声,却仿佛能看到荷骄傲的灵魂盛开,跃动、幽香。那个意境实在太棒了。

我看,就如同人一样,岁月风霜,人世沧桑,哪怕红颜不再,形容枯槁,倔强瘦削的枝干依旧在风中摇曳生姿,即便被狂风折了筋骨,一半沉入水中,一半依然傲立在天地之间,永远那么“亭亭净植”。水陆草木之花,群芳斗艳,尽态极妍,唯有那一池残荷,没有夺人之姿,却有鬼魅之态。残荷之美,伤不沉沦,恨不久留,远离喧嚣,淡然自在。人活在这世上,最要紧的就是这种“淡然自在”的精气神。

2020年8月11日于沪上五角场凝风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