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热帖 | 一个阳郭娃写的《花椒姐的艰辛》

 渭南文坛 2020-08-12
作者简介

刘小涛,1988年,渭南阳郭镇人,现为工作于韩城市卫计局。


这里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这里是历史名人司马迁故里,这里有中国民居瑰宝国家历史文化名村党家村,文化厚重,然而对于劳动者来说更关心这里是中国花椒之乡——韩城。对于花椒采摘工来说,韩城是非常熟悉的名字,每年有数以十万计人来到这里采摘花椒。


这让我想起了前些年在收割机还没有出现前,每当小麦成熟的时候,就会有一群专门靠用镰刀割麦子获取薪水的劳动者叫“麦客”。实际上每年花椒成熟时也会有这样一群人来到这里采摘花椒我想把他们称为“椒客”也是非常切切的。也正是有这样一群人每年为韩城椒农和韩城花椒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椒客确实是很辛苦的——我想也许只有亲自摘过花椒的人才真正能理解这其中的艰辛。


对于韩城,作为渭南塬上人一定是非常熟悉的。每年在花椒成熟前会有很多以农村妇女为主的主力军成群结伴的前往韩城摘花椒,有时候还会有孩子,学生。在我的记忆里九十年代村里就开始有人去韩城摘花椒了,
我上小学的时候每年七月初,村里的妇女就开始凑在一起商量着今年去韩城摘花椒的事,然后到七月中旬就去一起去摘花椒了。


实际上花椒成熟期正好是学生放暑假的
时间,许多人都是会赶在九月一号开学前回来,为的就是给孩子挣学费,这样的情况在我小时候是非常普遍的,这也是对韩城的第一印象:花椒多,可以挣钱!


其实我的母亲当年也是其中一员,记得每年母亲和村里人去摘花椒,我和村里的小伙伴们都是天天盼着她们回来
——现在想想,当时其实不是说想她们,而是她们回来就有钱了,可以给我们买葡萄吃。当时母亲回来都会带着葡萄,如今想想,当时似乎葡萄还是挺贵的,一般情况都很少吃,我现在想想当时好像没有什么能比吃上一串葡萄更美的事情了——美太太(陕西方言:程度副词副词,形容好到了极致)。


也许是当时年龄小,也从来没有想过此去韩城,作为椒客的艰辛以及好多好多别人不说你永远也不会想到的事情。多年后母亲就像揭秘一样给我们说了好多好多,其中有一件事我是印象非常深刻的。由于在韩城花椒树都是在山里,三轮车行动不便,路都是崎岖小路,人们每次去摘花椒都是带一个带钩的笼系在树上,摘花椒的过程是非常缓慢的,花椒树周身都是刺,一不小心也会刺伤手,人们都是一大早天刚刚亮就起床洗漱,早点在主人家里吃,然后开始去摘花椒。


七八月天大早上温度还行,一过早上十点温度就匀速飙升,人们去的时候也只是带一瓶水。中午十二点左右,椒客们是不回去的吃饭,午饭通常是主人用扁担担着两桶饭来,椒客们就在椒树下凑合着吃。不休息就又开始继续工作,烈日炎炎,妇女们依然站在椒树下采摘一直到晚上。



然后回去都是自己提着花椒走在崎岖的小路上,到主人家后,劳累了一天的人们不是先吃饭而是先把自己摘回来的椒摊开除去椒叶,然后等着主人称其重量,自己就记着自己每一天的重量,直到你离开时主人才给你结账,就这样一天又一天,有时候主人家的花椒地平,可以用三轮车,就会拉着椒客和花椒一起回家。


有一年,就是用三轮车拉着她们,由于是晚上回来,走到一条路上由于地势不平,母亲从车上掉了下来摔倒在地上,当时可吓坏了一车人,主人也吓坏了,急忙扶母亲,母亲说当时她什么都不知道了,过了有几分钟才缓过了神,这些是多年后母亲才提起来的,现在我想想这些都有点后怕,摘花椒的人们真心不容易啊,实际上不光我们塬上人,每年到了花椒成熟的时期,都会有来自各地的椒客去韩城摘花椒。


2009年,这一年我在大学,暑期,村里的人们又一次凑在一起商量着要去摘花椒的事情。
这次母亲没有去,三妈和村里的人们准备去,其中村里的一个姑说是要带着自家孩子去。当时那个孩子好像是上小学六年级,还有一个姑带着她上初中的娃,都是女娃。那年也真是怪,我的一个发小,男同学也跟着她母亲准备去。记得她们走的时候,正好从我家门口经过,大家停留了一下,她们问我妈去不,母亲说今年不去了,大家说,小涛走,韩城摘花椒,刚开始我说不去,谁知我的发小说走走走。“你看年外(陕西方言:‘年外’意为人家)小学生都去了,就我一个男娃,走一起吧。”我看着两位如此天真无邪的小学生、初中生,我顿时感觉我不去都对不起这两个小娃,立马收拾东西和她们一起去了。


那一次是花椒主人来我们这里亲自接人,这也是我第一次去韩城,记得那天是下午三点左右去的,
我们一起挤在一个面包车上,此去我的总起感受是“行路难”下午三点左右去的。那个时候走的是一路低速,盘山路,上坡下坡,一路颠簸,直到天黑了,还没有到。记得那是韩城的一个叫巍东的地方,到了街道后,主人用三轮车把我们拉到他们有花椒的家里,一路上天是黑的,看不见周边是什么千沟万壑,只是感觉三轮车一路翻山越岭,走了很远很远才到目的地的。当时应该快晚上九点了,吃完晚饭就休息了,实际上当时只是感觉到路远。


后来才知道路远仅仅只是去韩城摘花椒的第一步,
第二天一大早就去摘花椒了。去花椒的路都是崎岖小路,作为农村娃,这样的路走起来还是么问题的。遇到的棘手事情是花椒树上满是刺,稍不留神就会被刺伤,其次尤其是第一天摘完后两只手都是麻的、痒的,直到一周后才会逐渐适应。


第三个是午饭一般是不回去吃的,主人会把饭菜带到花椒地里,由于没有条件洗手,手里拿着馍就开始吃,不吃不要紧,一吃嘴发麻。那个情景,那个状态至今记忆犹新,手麻、嘴麻,真是麻麻麻。


第一天由于天气温度很高,我们一起来的一个姑就中暑了,连续几天的上坡下坡,我们年轻人还好,年过五旬的三妈脚板已经肿的很高,鞋都几乎不能穿上。就这样每天如此,坚持着,那两个孩子表现还是很好的,每天早上和我们一起出去回来,在摘花椒的过程中我们几个还是说说笑笑。


实际上我们几个是很懒的,有时候太阳美太太,我们几个就找一个凉快地方歇一会,再继续摘。最丢人的是我的发小摘花椒比我平时摘的多,就连那两个小娃有时候也会比我手快,比我摘的多,我经常是孩子们排名倒数,也许是由于左撇子的缘故吧,没有心巧,所以我经常说你们一个个都比我灵醒,就这样连下雨在内干了近一个月,发小挣了六百多,我挣了五百多元,钱不多,我确实是感受到了椒客的辛苦,农民的不易,生活的艰辛,这些收获可能比其它东西更为重要!


至今我记得一句话是椒主人说的:他们说我们叫人也是叫能下苦的人,其实每年花椒成熟期,椒农们才是最焦急的,花椒到了成熟时期如果不能及时采摘就会凋落。所有他们一方面希望能找到椒客,另一方面又希望能找到真正能下苦的人。在闲谈间,主人说,我们其实每年都是感觉之前的人,如果摘的好我们就年年和他们联系,类似于战略合作伙伴。他说,渭南地区这么多县,就感觉你们渭南塬上人摘的美,能下苦——这一句话我时常会在脑海里浮现起,这就是我们这里人,能下苦,韩城椒农眼里的塬上人。


花椒姐们这种朴实,能下苦的精神对于我们年轻人来说是完全可以学习的!青年一代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更要学习花椒姐摘花椒的平心静气,否则被刺伤。对于我们来说就是干什么事情不要急功近利,而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处处留心皆学问,生活就像一位老师,只要你善于学习,老师一直都在!!!

2016年5月1日

编辑 / 闵盼龙

作者 / 刘小涛个人微信号 liuxt4105

投稿微信号 / xiaolong5206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