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娅莉老师作品《回忆婆婆》

 渭南文坛 2020-08-12

王娅莉,渭南市临渭区崇凝镇徐村人,中共党员,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班主任,陕西省教学能手,英国里丁大学访问学者,杜桥中学高级教师,爱家乡,爱教育,爱写作。

       

请在下面评论区 回复您的观后感

今天体检完毕,急匆匆上塬,因为是婆婆二周年祭日。

一进门,和已经来到的姑、三妈、堂姐、表姐、表哥们打过招呼,给他们添过茶水,就戴上大嫂的围裙,开始张罗下午饭。村子里讲究一天两顿饭,下午三点吃饭就合适。


择菜、洗菜、切菜,小姑子时不时搭把手,大嫂帮着找碗盘和调料,好一阵忙活,两桌九菜搞定(三凉六热),摆成九碗盘的形状,三三得九。这时候,姑爷、表弟、二哥、外甥媳妇领着两个孩子,也都到了,大家先到厨房对大厨一阵喝彩,给了我说“厨艺有限,态度端正”的自嘲机会,给婆婆的遗像前供了一碗菜馍,然后大家分两桌入席,边吃边聊。

饭毕,三哥印了纸钱,和献供(大圆馍)一起放到盘里,大家换上孝服,婆婆的大儿举引魂幡,外甥打灯,女婿端盘,男前女后,向坟里去。


跪拜,男孝子烧纸。看着烧过的纸灰随风飘起,我的思绪回到了二十多年前。

我是1990年认识婆婆的,第一次见她是在后院的小厨房,婆婆见我去了,很高兴,连忙从锅里取出一个蒸熟的大红薯递给我。我本来就是一个不爱客气的农村丫头,接过来就开吃。后来知道,我走后婆婆说,“这女子不做作,是咱家的娃!”


和婆婆相处的23年是温馨的,婆家总以浓浓的、自然的亲情给我感动。
公公1996年就离开了,婆婆一个人走过17年,从从容容,着实不易,尽管孩子们都孝顺,但究竟是不一样的亲情。春夏秋季节,婆婆总是会坐在大门口的藤椅上,安静、慈祥。不一会儿,村子里的媳妇嫂子们就带着手里的活计围过来,有做针线活的,有削灯笼篾的,也有单纯带孩子的,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说着笑着,自然又和谐。把大家聚拢在一起的婆婆,却不多说话,只是笑笑地听着,见到有小孩来,就起身把她的儿子媳妇女儿女婿孙子孙女们给她买的好吃的拿出来,先发给邻家小孩,然后和大人们分享,顺便说是她哪个小辈买给她的,没有人认为她在炫耀,因为她是她。孩子们都喜欢这个好吃的总发不完的太奶奶,大人们都喜欢这个不争不抢、安静和善的四婶。每当我和大嫂给婆婆买了新衣新鞋,婆婆立刻就换上,然后坐在门口,人家问起来,她也不掩饰,“这帽子是我大媳妇买的,这棉袄是我三媳妇买的。”那么自然,那么幸福。

因为孩子多,婆婆辛苦好多年。家里的事,婆婆后来基本上已经不操心了,她知道孩子们都长大了。她那么舒舒服服地、彻彻底底地把生活舞台的所有权力和创造机会交给她的孩子们,自己静静地陪伴。她不轻易指拨儿子们,更不评论媳妇们,但当兄弟姐妹之间有谁做事不公,她会瞅合适的机会发言,不大声地,为吃亏的孩子讨说法,这时候吃亏的小辈总是马上说没啥没啥,兄弟姐妹的,自己心甘情愿,婆婆就真诚地轻轻地赞几句。她身上有种无以言表的宁静和气场,使得身边的每个人尊她、爱她。两年前她离开了,半村的乡亲都难过。


婆婆爱我的儿子,儿子每次回家去,婆婆隔一会儿就要问孙子吃啥不,我的儿子从来没烦过,他总是耐心地回答,“奶奶,我不饿,等会儿再吃啊。”他享受着奶奶唠唠叨叨的宠爱,知道这份爱是真实温暖的。但是我想,婆婆一直感激的,应该是大孙女林。林可真是个难得的好闺女,她给奶奶买好吃的、洗头、洗澡、剪指甲、领她上街……林想到的,就马上去做,连我这个被公认的媳妇都惭愧。这个家,有她独特的家风,不用我们多说,我们的孩子们知道自己该怎么做。

婆婆有仙心,如今早已在天堂,相信她依然是那么安静、和善,保佑着她的儿孙们,生生世世,平平安安。

投稿微信号 / xiaolong5206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