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Google量子霸权罩门被戳破 IBM:算数有误!

 CHIP中文版 2020-08-12

今年9月份,Google在NASA网站上发布了一篇能够“成就”其量子霸权的研究论文被秒删,至今Google都没给出正面的解释。如今IBM跳出来打脸了!


Google在9月的论文中表示,其量子系统能够在200秒内完成美国能源部超级计算机Summit(187.7PFlops)需要花费一万年(3×10^11秒)才能完成的计算,从而成为“首个只能在量子处理器上执行的计算”,“宣告了备受期待的计算模式”的到来。

然而,IBM研究员指出根据他们的自主方法,他们可以对一台超级计算机进行编程使其只需在两天半时间内就可以处理相同任务。IBM研究员认为,Google的理论缺陷在于假定超级计算机会受到系统内存存储数据量的限制,并未对能够克服这种限制的大量磁盘存储空间作出解释。IBM研究员还指出,考虑到其他可能存在的硬件和软件进步,两天半的计算时间还是“保守、最差预期”。

其实,Google和IBM就“量子霸权”的“明争暗斗”早就有所端倪。在2017年4月23日,Google立下了一个Flag,要在当年年底打造出世界第一台可以超越传统计算机的量子计算机,实现49个量子比特的操控,实现“量子霸权”。

2017年11月12日,IBM宣布成功研发出20量子位的量子计算机,并成功建成并测试全球首台50个量子比特的量子计算原型机。

IBM对外展示了其50个量子比特原型机,且内部结构图也同时曝光

之后,Google在2018年3月的时候曾宣布推出一款72个量子比特的最新量子计算机Bristlecone,实现了1%的低错误率,与9个量子比特的量子计算机持平。而就在2018年2月底IBM才曝光了其50个量子比特量子原型机内部构造。

研究科学家Marissa Giustina在圣芭芭拉Google量子AI实验室安装Bristlecone芯片

除了Google和IBM在针对“量子霸权”竞赛争夺如火如荼,英特尔也发起了挑战。在2018年1月份的CES展上,英特尔向合作伙伴交付首个49量子比特量子计算测试芯片。从英特尔的技术路径看,研究人员可以在未来3-5年内实现1000量子比特的系统,这听起来已足够惊人,但许多专家表示,从商业角度看,量子计算机至少需要一百万个量子比特才能运行。

有关量子计算的消息,国内也有着不俗的成绩示人。2016年8月16日,“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发射成功。随后,“墨子号”量子卫星在国际上率先实现了千公里级星地双向量子纠缠分发、星地高速量子密钥分发、地星量子隐形传态三大科学目标。2017年9月29日,世界首条远距离量子保密通信骨干网线“京沪干线”正式开通。“京沪干线”正在为探索量子通信干线业务运营模式进行技术验证,已在金融、电力等领域初步开展了应用示范并为量子通信的标准制定积累了宝贵经验。

“墨子号”量子卫星

无论是“量子霸权”花落谁家,还是最终量子比特数量是多少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何时能真正商业化应用,真正给人类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便捷,不然一切都是纸上谈兵,没有实际意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