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创作大赛】惓惓赤忱铸师魂 || 陈志华

 作家平台 2020-08-12

惓惓赤忱铸师魂

陈志华

2012年教师节前夕,正定县南楼中学校长吴文龙获得“石家庄首届中小学校十大名校长”光荣称号。手捧着沉甸甸的证书,一向铮铮铁骨的男儿汉,却双眸湿润了。他做梦也没有想到,当年的丑小鸭,如今却嬗变成了白天鹅。此刻,他好想对何玉副县长道一声:“何县长,我没有辜负您对我的信任哪!”三十一年了,三十一年的辛勤耕耘,三十一年的执著奋斗,三十一年的痴痴担当,三十一年的默默坚守。此刻,三十一年来的桩桩件件,件件桩桩,依然恍若昨日。

孜孜求学磨难深

1981年8月的一天,石家庄的气温一直居高不下,依然高烧不退,又是一个桑拿天。令考生翘首期盼的高考分数公布了,吴文龙的高考成绩超过本科线30多分。这个分数,对于一般的考生来讲,那可是令人直蹦高的。然而,吴文龙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此刻的他,面对着高考志愿表,大汗淋漓,心乱如麻。他心想,考试分数在这摆着,好歹也得有个校上吧。他们一家人也在细细推敲,绞尽了脑汁,帮他选适合的学校。而吴文龙不敢有过高的奢望,只把希望寄托在一所中专学校上——石家庄地区卫生学校。他只想做一名乡村医生,用自己健全的大脑和双手为乡亲们医好病痛,自食其力地生活。然而,现实却是那样残酷,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一张体检表如同是一张判了“死刑”的判决书,别说上大学,就连上中专也根本与他无缘。此时的他,犹如一下子坠入了万丈深渊,心灰意冷到了极点。他怎么也想不明白,他的命运竟如此之苦?!

他虽然心里好痛好痛,却更担心父母会为他难过,在父母面前,他佯装着平静。然而,那天晚上,他却毫无睡意。宁静的夜晚,皓月当空,他独自伫立在小院之中,仰首望苍穹,心中默默问,苍天啊,你为什么这样不公平?你已经给了我一双残缺的双腿,对于我一个堂堂男儿来说,那已是我心中永远永远的痛啊!然而,这些苦,这些痛,我都能默默地忍,都能偷偷地受,可为什么现在又要把我拒之在大学门外?我实实地不能忍受啊,这比剜我身上一块肉还让我寒心、让我痛心啊。难道说残疾人就不是人?难道残疾人学习再好,连上大学的权利也被剥夺了吗?他问星,星不应,他问月,月无声,他问花,花落泪,他问树,树咽哽。都说男子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吴文龙想着想着,泪水像决堤的洪水奔泻而下。此刻,他不由得回忆起令他不堪回首的童年。

吴文龙的家乡在正定县南楼村,位于冀中平原古老磁河畔,距正定县城北约30公里处,与新乐、行唐、灵寿三县交界。南楼村的村东、村西是一望无垠的沙滩,后来改造成茂密的槐树林。在那郁郁葱葱的槐树林里,曾留下过吴文龙童年时许许多多美好的记忆。南楼村的村南,有一个好大的河坑,到了夏天,全村的雨水都积聚到这里,男孩子们扒光了衣服,欢了辫子地在河里面游泳、打水仗,那是他们一年中最最快乐的日子。村民们种植的麻杆扎成船泡在里面,等泡透了剥下麻皮,再拧成粗细不等的各种麻绳,供生产队里使用,有时也卖出去,增加一点集体收入。农民们勤劳坚强的优良品质,早已植入吴文龙幼小的心灵里,融化到他的血液之中。

吴文龙的父母是典型的北方农民,靠着自己勤劳的双手、茹苦含辛地拉扯大了他们兄妹四人,吴文龙排行老二,上有一个哥哥,下有一个弟弟和一个小妹。

说来,吴文龙的祖籍在邯郸市大名县,上世纪四十年代,战乱、天灾、饥荒迫使着饥寒交迫的祖父母,依依不舍得背井离乡。他的爷爷挑着担子,一头担着他的父亲,一头担着他的姑姑,和他奶奶一路逃荒要饭,来到正定县南楼村定居下了来。

他的父亲可以说是苦藤上的瓜,不满十岁,就和爷爷一起做小买卖——炸油条,勉强维持着一家人的生活。每天天不亮,他的父亲背着盛满油条的篓子,穿过村北一望无际的树林,到十几里外的化皮镇叫卖。解放后,他父亲上了几天夜校,也叫扫盲班,认识了自己的名字。常言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他父亲从小就挑起了家庭的重担,也造就了他吃苦耐劳、善良正直、不畏艰难的品质。也正是他父亲的这些优良品质,虽是外乡人,却得到了南楼村乡亲们的赞誉。再加上出身“根红”,但还不能说“苗壮”,因为,他父亲自小就身体单薄,瘦弱、矮小。十五岁时,他父亲就光荣地入了团,十八岁担任了村团支书,二十岁担任副社长,后来担任村大队长、村长。在工作中,他通过自学,能看些报纸。他经常到乡里、县里发言,讲起话来滔滔不绝,一套一套的,很受领导好评。父亲常常随身带着个小本本,吴文龙上小学三年级时,父亲有时写发言稿时,有的字写不上来,就问吴文龙,吴文龙写不上时 ,就查字典。他曾偷偷地看过父亲的小本本,上面很少有字,大部分是一些符号,如0、x、#、——全是他自造的像形的文字。如今,他父亲近80高龄了,仍然早起晚睡,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喂只奶羊供全家喝,每年还喂只肥猪,够全家吃一年的。

父亲今生唯一自豪、常常讲给孩子们听的是,他在村里当干部30多年,先先后后经过了“三反五反”、“四清”、“文化大革命”等诸多运动,和他一起共事的的很多干部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而父亲虽然说在村里是孤门独姓,却有着很高的威信,连选连任。用他的话说:做人要厚道,讲良心,要助人,不害人。

吴文龙的母亲是本村人,姊妹俩个,外祖父20多岁染病去世,外祖母年轻守寡,终生未再嫁,靠纺线织布维持孤儿寡母的生活。母亲排行老大,及早就撑起家庭的重担,造就了她泼辣能干、敢作敢当的性格。在生产队里劳动,提倡男女同工同酬,母亲是第一批和男壮劳力一样,一天挣10分。记忆中的母亲是在大队缝纫组做衣服,每到腊月三十晚上还在为没娘的孩子赶做新衣服。而吴文龙兄妹的新衣服都是在大年的早晨才做好,母亲每年的除夕都要熬个通宵。少不更事的他,每当看到年三十,还有人来家求母亲给孩子做新衣服,就插上门不给开,为此他的屁股不知挨了母亲多少次打。母亲人缘好,他也沾了不少光,当他顽皮耍泼,砸了人家的玻璃、掀了人家的瓦,看在母亲的面子上,屁股上又少挨了不少打;在他嗜书如命的日子里,是母亲让那些做衣服的人给他千方百计找书给他看。母亲的性格坚强、吃苦耐劳。也许是父母遗传的基因使然,也许是对父母的言传身教的耳濡目染,吴文龙从小就学会了勇敢的面对困苦和灾难。

吴文龙刚满一周岁,正在咿咿呀呀学语、蹒蹒跚跚学步时,不幸却无情地降临到幼小的他身上。经过一个晚上的高烧之后,他的双腿发软,再也无法站立。父母带着他四处求医,结果都事与愿违,落得个下肢残疾,即“小儿麻痹后遗症”。渐渐懂事的他,明白他的双腿,就决定了他以后不能像其他小朋友那样蹦蹦跳跳玩耍,决定了长大后的他再也不能当一名解放军战士,决定了……于是,他从小就和书结下了不解之缘,只要他逮住一本课外书,宛如捧着一块无价之宝,他就如饥似渴一遍一遍地读,恨不得把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吞到他的肚子里。每当畅游在知识的海洋中,他的心中充满了希冀。在学校,他的功课门门优秀。

此时的吴文龙生平第一次落泪了。记得他小时候,曾发高烧达40度,那时的他,都没有哭;每天他拖着一双残腿,艰难地走在上学的路上,他没有哭;每当他被小朋友耻笑时,他没有哭……

在那万念俱灰的日子里,他备尝了无奈与失望、无助与沮丧。痛定思痛后,他冷静地思考人生。既然上大学的路已然行不通,我必须自强不息,另辟路径。俗话说,老天爷饿不死瞎眼雀。何况我还有聪明的大脑,有一双明澈的双眸……经人介绍他来到石家庄市一个家电维修部当学徒。他暗暗地想,看来我这辈子就这样了,这双残疾的双腿,注定了我不敢再有任何的奢望了。父母亲辛辛苦苦养育了我十七年,我已然是一个堂堂的男子汉了,无论如何我要学到一技之长,要用自己的双手,挣口饭吃,生存下去,决不能再拖累父母了。

国庆节期间,他父母骑自行车从50多里之外来看他,还给他带来了一个令他惊喜异常的消息:他的母校——南楼中学想让他当一名英语代课教师,这消息如同是数九寒天的冰房冷屋中,有人送来一个燃烧着熊熊火焰的火炉,顿感周身暖融融的。提到学校,这是令他魂牵梦萦的地方,想到自己破碎的大学梦,想到自己的身体状况,他以为此生永远与学校无缘了。此刻的他想竭力挽住噙在眼眶的泪花,然而,不听话的泪水,却再也抑制不住地奔涌而出。能当一名代课老师,是他梦寐以求,但不敢想的理想。他暗暗下定决心:我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让他们帮我圆心中的大学梦。也正是这个决心,支撑着他整整31年,支撑着他走到了今天。

峰回路转又一春

初登讲台,吴文龙凝望着比他年龄只小三四岁的学生,他常常觉着自己就坐在讲台下面,在听课。说实在的,他登讲台的第一天,就从来没有惧怕过,仿佛三尺讲台就是专属于他,他站在讲台上面,一天连续上五节课,可从没觉着累过。只是一回到办公室,他几乎要瘫痪了,两条残腿不知怎样搁放。但是只要一登上讲台,就充满了激情。他唯一感到的困难就是,从家到学校,不足1公里路程,但遇到雨天雪天,又没有交通工具,他要一瘸一拐地走一个小时。他唯恐误了学生的课,为此,只要晚上遇到恶劣天气,他常常担惊受怕,睡觉也不得安生,刚迷糊着,就梦到他迟到了,吓得他出一身冷汗。他只好天不亮就出门。三十年来,他没有因此误过学生一节课。

后来他参加了自学考试,最大的困难也是到市里参加考试时,那几十里的路,对他来讲,是那样的漫长。有一次是期末考试,他刚上车,就开始晕车,呕吐不止,到市里时,他觉着快要把胃里的胆汁都吐出来了。晕晕乎乎地到了考点,迷迷糊糊地进了考场,等拿到了试卷,他竟头脑异常清醒地考过关。他自己都搞不懂,不知为什么,总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在支撑着他。

从他当代课教师的第一天起,他曾暗暗告诫自己:一定殚精竭虑,履行好教师的职责。和他一起教外语的陈慕文老师已是60多岁了,白发已染了他的双鬓,满脸写满了慈祥。八十年代初,时值外语刚刚列入考试范围,对于农村学校来讲,一是缺外语教师,二是缺外语教材,他就凭着在高中学的那点知识,自己编教材,一边从书中趸来,一边再卖给学生。

他深知“学博为师,德高为范”的道理,要做一名优秀的教师,就必须不断充实自己,他把代课费几乎全部买了学习资料。白天上课批改作业,晚上他和陈老师一起潜心备课,遇到弄不懂的问题,他们就反反复复翻阅字典,来来回回查找资料。深夜,周围已是万籁俱静,只有星月、清风、孤灯伴随着他们的身影。他托同学买来的《新英汉大辞典》,经过一个冬天,竟被他们翻厚了一倍。在教学中,他和陈老师结成了“忘年交”。他感到,陈老师是一本他永远读不完的书。陈老师曾教他学拉二胡,教他学会豁达,教他坦然地面对苦难……陈老师不仅是他业务上的老师,更是他人生路上的第一位导师。

1985年暑假里,吴文龙参加了正定县教师进修学校民师班(中等师范)的招生考试。这次招生考试仅限代课满四年的教师报考,学制两年,毕业后发中师毕业证书,转为公办教师。这次机会对于他来讲,无疑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他仿佛是乘着一叶小舟,在茫茫大海中航行,突然看到了高高塔上的指示灯,彼岸就在不远处。他暗暗地想,自已当了四年的代课老师,教学成绩也有目共睹,所以他对于这次考试充满了把握和期待,他也偷偷地憧憬着美好的未来……然而,命运再一次给他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他的考试成绩虽然在全县名列第二,又是因身体条件,他被取消了录取资格。这犹如是晴天响霹雳,他几乎晕了过去!四年的教学生涯,四年的苦苦求索,四年的抛洒心血,四年的师生情深。他热爱教育事业,当老师的决心已然历久弥坚,绝对不能割舍!常言说,磨难是人生的大课堂,使他学会了坚强。无需听天由命,要与命运争抗!

翌晨,吴文龙的父亲心疼儿子的双腿不便,决定亲自上阵。他骑自行车,急急忙忙找到市招生办,招办主任很委婉地说:“你儿子的情况我很同情。县民师由各县独立招生,我们也无权干涉……”当吴文龙的父亲无助而又无奈,且十分沮丧地转身要离开时,坐在旁边的一个年轻工作人员的一番话,如同是狂风骤雨后,天边倏然出现了一条彩虹;又好似溺水之人,正挣扎在死亡线上时,手中突然抓住了一棵救命稻草,令吴文龙的父亲狂喜不已!他十分客气地说:“你们县教育局已经决定的事很难改变了。不过,我听说你县有个主管教育的何玉副县长……”然而,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家庭,要想找一县之长谈何容易?我们寻常百姓怎知道人家县长住哪呀?一家人坐在小板凳上,长吁短叹着。那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无声。突然,在一旁一直吸着烟的父亲挠了挠脑袋说:“咱村有一个从县里退休的老干部,爹舍出这张老脸去求……”

转天一大早,吴文龙的父母亲抱着惴惴不安的心情,骑自行车来到了县城,费尽周折,几经周转,终于找到了何玉县长。吴文龙的母亲见到何县长,端详着何县长那双深邃的双眸,那张慈祥的脸庞,直觉告诉她,苍天有眼,遇到好心人了。她就像见到了亲人,将儿子的经历哭诉了一番。何县长劝吴文龙的母亲道:“大姐,别着急,你慢慢说。”听完吴文龙母亲的诉说,何县长眼含泪水道:“你的孩子自强不息、刻苦自学,用自己健全的大脑,为社会做点工作,我坚决支持……”她让女儿拿过纸笔,快速地写了个纸条……这真是,崎岖山崖疑无路,峰回路转又一春。何县长做梦也没想到,当年她的一次义举,彻底改变了一个年轻人的命运,更铸就了一位十大名校长。20多年来,何县长的一番话及她的知遇之恩,吴文龙始终铭刻在心底,也成为他前进的动力和力量的源泉!他对何县长怀有深深的思念和浓浓的感恩之情!其实,他一直默默无闻地耕耘在教育战线上,努力的做到最好,或许,荣获石家庄“首届中小学校十大名校长”这个荣誉,就是对何县长最好最好的汇报和报答!

三十一年来,吴文龙一心一意扑在工作上,除了他父母做他坚强的后盾外,还要提及的就是他的贤妻。1985年春天,吴文龙做代课教师的第四年,爱情之花悄悄地在他身旁开放。经一个回城的大婶介绍,他认识了现在的妻子——刘胜巧,家住无极县,她比吴文龙小一岁,吴文龙身残志不残的精神令她深深地感动和敬佩,他俩一见钟情,便渐渐有书信来往,似乎总有说不完的话。刘胜巧的父母极力反对这门婚事,把她关在家里,试图断绝他们的来往。刘胜巧是一个很有主见的人,历经磨难,她毅然从家里跑出来,偷偷地带着户口证明,他们办理了结婚证书。吴文龙于当年的5月4日举行了一个没有女方家属参加的婚礼。直到三年后,他们有了一个儿子、一个女儿,吴文龙也中师毕业了,成为一名正式的人民教师。他的岳父母才承认了他们的婚事,两家才开始了正式来往。吴文龙以最大的努力,来弥补对岳父母的遗憾,岳父母很快地就接受了他。他们终于相信吴文龙会给他们的女儿带来幸福。刘胜巧很贤惠,心灵手巧,她默默无闻地包揽了一切家务,让他一心扑在教学上,从来没有抱怨过一句,她总是说:“文龙,你只管把你的工作做好,千万不要误了孩子们的前程,家里的事情由俺一人管就是了。”

如今,吴文龙儿子已成家,去年有了一个小孙子。女儿大学毕业后在北京一家工厂工作。他的身体是不幸的,但他又是幸运的,他常常感到幸福和满足。他说:“我庆幸我受到全家人的支持,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我只有努力工作,才对得起父母及妻子的支持!”

矢志不渝推教改

2005年吴文龙走上了学校的领导岗位。从教二十多个年头的他,立志办一所孩子们喜欢的学校,社会尊敬的学校。让农村的孩子和城里的孩子一样受到优质的教育。坚持育人为本,强化素质教育,呵护孩子们的求知欲,为孩子的腾飞添翼,让学生们沐浴在教学改革的春风下,如春苗茁壮成长,为他们的幸福人生奠基,这是他孜孜不倦的追求。在教学大楼显著位置,赫然写着几个大字——塑造阳光心态,书写快乐人生。这正是学校的办学宗旨。

他首先抓住课改这一源头活水,一切从孩子的需求愿望出发,围绕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对课堂、课外活动进行全新的定位和设计。课堂教学从教师中心论向学生中心论转变,对课堂教学资源进行重组,进行了大胆的尝试。走进每个教室,首先看到的是四面墙上都有黑板,学生们分为六个小组围坐着,老师站在六个小组中间讲课。指出每节课的重点难点,腾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们讨论,提出问题,各小组把问题写在各自的黑板上,会的同学可当一次老师进行回答,最后由老师总结。这样一来调动起学生们的学习主动性。在教学上实现了5个重组:1、时间资源的重组:课堂上保证学生自主、演练,创新思维、探究的时间不少于2/3的时间。2、发言方位的重组:撤掉讲桌,教室处处是讲台,提供师生平等交流的平台。3、可视平台的重组:教室前后左右都是黑板。拉近学生同黑板的距离,为学生个人展示和板书演练提供方便。4、求索单元的重组:变个体求学为群体求索。小组合作学习,既可强化个人独立思考的优势,又便于同学间的交流互助,成果分享,缺失共勉,养成合作求索习惯。5、课桌位置的重组:改原来课桌朝向一致,为同组课桌相对而坐,克服了课桌妨碍同学间交流的阻碍,便于同学间对话切磋,合作交流。

在每个教室的一隅,都有一个小柜子,上写“图书角”,轻轻开启一扇门,四大名著赫然入目,还有,《十万个为什么》、《感恩的心》、《心灵鸡汤全集》等书籍。

上午第二节课后30分钟的活动时间,称为课间阳光体育活动,那简直是丰富多彩,看,全体教师与学生们一起跳节奏明快的广场舞,然后自由活动,学生们尽情地跳着竹竿舞、兔子舞、花样跳绳……有敲腰鼓的、有跳竹竿舞的,有抖空竹的,有玩轮滑的,有跳绳的。特别是五个人跳绳的,三条绳一起跳的,在这里,绝对让你眉毛挂钥匙——开开眼界。一条长绳两个人抡,稍短一些的绳由两个人边跳边抡,中间再由一个人双手抡绳单跳。每个学生的脸上都荡漾着甜蜜、开心的微笑。

配合素质教育,学校成立了“综合实践活动社团”20个。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的社团有;阅读、写作、演讲、播音等;注重陶冶情操,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社团有:素描、国画、舞蹈、乐器演奏;注重书写基本功的培养,书法、钢笔字、美术等;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灵活应变能力的社团有:围棋、象棋等。每天下午的第三第四节自习课,学生们可自由地参加各项活动。有各种图案的剪纸,有栩栩如生的泥朔,有漂亮别致的布艺,有象棋五子棋等。学生们可放飞心灵的翅膀,依照自己的爱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为今后走向社会奠定好基础,拓宽了道路。孩子们自豪地说:“俺们在这里不仅学到书本的知识,还学到了许多以后就业的本领。”

一腔赤忱铸师魂

有人说,教师是人类心灵的工程师。吴文龙以自己顽强的毅力,无言的行动,带动、激励着全体师生。要求老师们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身教重于言教。按照惯例,每周一升国旗,他总是站在教师队伍的最前列。有时升旗仪式后,还进行演讲、诗歌朗诵、英语歌曲演唱等,要延续几十分钟,他病残的双腿虽然麻木,疼痛难忍,但每一次,他都咬紧牙关,依然坚持到最后结束。

2008年六月底,一场暴雨,整整下了两天两夜。这场暴雨,考验着那些多年失修的破教室,考验着正在紧张进行期末考试的学生们,也考验着辛勤育人的各位老师们。忽然,有几间教室严重漏雨了,吴文龙和几名教师匆匆忙忙去房顶上遮盖塑料布。突然,他的脚下一滑,摔倒在地,膝盖被磕破,鲜血渗透裤管。老师们劝他:“吴校长,你去歇歇,这里的事就交给我们吧。”但他却全然不顾自己,又和教师们在教室里为学生撑着雨伞,直到考试结束。暑假里,他和全体男教师自己动手,修房顶、铺院子、整教室地面。当听说附近一工地将水泥砖换成水泥地面时,他和教师们一起用小拉车拣回完好的水泥砖,硬化学校地面。他的双腿根本蹲不下,只有跪在尘埃,将一块块砖铺在地面上。看到腿有残疾的校长,汗水一串串淌洒在地上,老师们被深深地感动了。

岁月悠悠,30年过去了,他的首届学生也相约回到学校,观摩当年的老师,现在的校长的教改成果。这些学生中,有的是律师,有的是医生,有的是公务员……现已成为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当他们看到自己曾经学习生活的地方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他们激动地落泪了,他们深有体会地说:“吴校长这些年来,为这座学校,付出了几多艰辛,几多心血!只有他自己清楚。”蓦然想起申身的一首小诗:《黄连心》

“愿把大地所有苦汁,

都吸在自己身上。

让天下一切一切,

都成为糖中之糖。

于是,

我想:

世界上最甜的不是蜜,

而是黄连的情肠。”

有人说,当上帝为你关上一对大门时,一定会为你打开一扇窗户。吴文龙是不幸的,上帝没有给他一双健全的双腿;然而,他又是幸运的,因为上帝却给了他聪明睿智的大脑,给了他一对清澈明亮的双眸,更给了他一颗报国的赤子之心!三十一年来,他在教育战线上孜孜矻矻、苦心孤诣,几经跋涉、几经奔波,几经开拓……三十一年来让我们看到了,他的心灵是那样的美丽和善良,他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 ,他的品德是那样的淳朴和高尚,他的胸怀是那样的开阔和宽广!惓惓赤忱铸师魂,誓为教育献终身。

作者简介:陈志华,女,笔名:陈杉,退休教师. 老三届知青。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