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利民||夙愿

 乡土文学微刊 2020-08-12

夙愿

文/张利民

 2014年6月4日,我校团委白书记、校警务室校车司机孙师傅三人组成调查小组,对洛门周边贫困学生家庭展开摸底调查。

古今中外对于贫富差距和社会帮扶的看法各异。南齐范缜《神灭论》中说:“人生有如树花,同时开放,随时飘落。有的飘过矮墙,落到粪圈里,有的拂过帘幌,落到茵席上,无关三世因果,却贵贱殊途。”范缜认为贫富差距是人们各自命运发展的结果,而且穷人和富人必然走上完全不同的人生之路。也许他没有想到把“三世因果”如果理解成“家族几代人的努力”效果就大不相同,也根本不会预料到和谐社会的发展,会让更多的人不再“贵贱殊途”。

 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教授阿比吉特·班纳吉和埃斯特·迪弗洛《贫困的本质》一书中,激烈讨论了社会援助与穷人依赖性心理的关系,倡议政策制定者、慈善家、政治家及所有希望天下脱贫的人转变扶贫方案。可见,有些西方人难以理解中国的扶贫政策,他们同样无法理解中国的家族观念的力量和邓小平的共同富裕理论。

 古人的智慧和大学教授的理论让人心悦诚服。的确,贵贱殊途是社会现实要想改变贵贱殊途貌似是一道无解的难题。但有些人并这样认为,不完全相信这的理论,他们在不断探索解决这道难题的方法。一些人在“三世因果”上下功夫,用连续好几代人的不懈奋斗改变家族“落到粪圈”的命运,赶超那些“落在茵席上”所谓的幸运者;一些人在“殊途”找突破口,比起阿比吉特的“越帮越穷”理论,他们似乎更相信邓小平的“共同富裕”理论,利用社会帮扶和基础教育,让那些落到粪圈的人们,有机会“落在茵席上”。

  走访过程发现,导致家庭贫困的原因是多样的诸如因家庭成员患有非遗传性疾病,久治不愈的;因家庭劳动力的意外死亡或遭受重大变故和离异的;失去土地的农民并未获得新的谋生手段的;因子女城陪读,沦为负债房奴等。

    这样必然面临着在物质和精神双重困乏,从而沦落到社会最底层,但是他们并不是完全没有希望。通过对这些庭对比分析,得出一个结论:所有贫困家庭都希望改变现状,那就是孩子的教育问题,唯有子女成才是改变整个家庭最主要的出路,因而孩子也就成了家庭的灵魂和精神支柱。也就说,这些家庭其实就是希望通过连续好几代人的不懈奋斗改变家族“落到粪圈”的命运的人。

 当我们进入贫困生家庭时,眼前的场景让人感到震惊。一个祖孙三代七口人的大家庭应该是其乐融融的。可这个家庭给人的感受,却完全不是这样。母亲、哥哥和两个姐姐四人患有不同程度的癫痫,祖父年近八旬,父亲的年龄也超过五十岁了,却成了家庭主要劳动力。调查过程中我们了解到,这家人虽然家庭经济状况非常贫困,却对未来充满信心。原因就是他们的小女儿在高中的学习成绩特别优秀。

另一个贫困学生家庭,与之完全不同。该家庭中的陈设并不简陋,但是始终未发现男主人的身影。受访者,也就是孩子的母亲对此事也是遮遮掩掩,称孩子的父亲已经亡故。另外,该家庭现在的住址也是临时租赁的,就连两个孩子的户籍也不尽相同。然而我们可以清楚的知道,这个家庭的唯一支柱就是这个瘦弱的女人,单薄身体,又命运坎坷。谈到孩子的学习时,这位母亲的脸上充满了忧虑,愿子女是她的希望之门。

作为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在社会帮扶方面我能做的确实很有限,也许除了落实国家贫困学生资助政策,就是最大限度地教好我的学生,他们为梦而生,勇敢的面对苦难,他们是生活真正的斗士各自家庭的灵魂,他们的梦想家庭最大的希望。

        夜幕时分,当我最后一次按下快门的时候,最后一位受访者的身形凝固在了相机上。而调查过程中的那一幕幕,忽然间像电影一样在我脑海中闪过我的内心久久难以平静,惟愿家乡路上再无穷人。


作者简介:张利民,男,汉族,甘肃武山人,大学本科学历,武山县第二高级中学教师。2012年以现代诗《宏愿》荣获甘肃政法学院《校园青年》编辑部举办的“我的青春·我的大学”征文比赛中三等奖,2013年以《乡土社会的仪式与文化精神》一文获甘肃省“挑战杯”大学生学术科技论文大赛一等奖。 

小编寄语

文化与乡土文学欢迎赐稿!

 1.投稿请务必发送至邮箱:191979538@qq.com或xiangyang_ma@163.com并注明投稿字样;并加微信号:xiangyang_ma88,以便联系; 

2.题材不限,内容积极向上,传播正能量; 

3.投稿邮件发送后1个月内如无刊发,即可视为未被平台采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