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甘肃甘南】散文|端午回娘家|毛月玲

 乡土文学微刊 2020-08-12

端午回娘家



哈哈哈哈……

出租车司机笑着说:“回娘家还害怕尼”

我刚才给母亲打电话让她把我到路口接一下。

已经是晚上十点了,从路口到娘家还有十几分钟的捷路,那段路晚上没有路灯,路上漆黑,需要经过一片小树林,小树林从我小时就有很多关于鬼怪的传说,毛骨悚然。

想想有点害怕,还是叫母亲来接,同行的一个女伴说:“再你娘就快快儿的来了”。

果然,我到路口往上走了一点,老娘打着手电筒一晃一晃的已到跟前了。

老娘说:“怎么这么迟的来了”    

我说:“明天放假了,下班在家坐了会,一想明天要过端午,就想来,车等上也迟了。

母亲也没说啥,但声音是高兴的。

到了家里,弟弟端茶倒水,拉拉家常,东拉西扯聊了会就和母亲睡觉了,母亲已铺好了炕,一会问炕冷不冷,一会说被溥不溥,娘在,家在,娘家在。

 第二天,天气晴朗,弟弟在门上,房檐上插上了折的杨柳枝。

母亲己早早的“插”(把粉面子搅到开水锅里)好了凉粉,一想到白嫩软滑的凉粉,上面放上炒的小葱或炒菜再浇上辣椒油和醋红红绿绿,口水就已控制不住了。

昨天从菜园子里拔的小油,菠菜等洗干净控水,等会捏菜馍馍,软软的散发着菜香的菜馍馍也是我的最爱。

还有长面,等会拌凉面,还有从园子里挖的小葱,蒜苗水萝卜等时令蔬菜。

母亲从炕上兴冲冲的抬下一个盆子说:“今年的甜醅子甜的很”我一尝果然甜滋滋有般酒味。

甜醅子是我们最喜欢吃的,母亲也乐此不彼,从我们小时做到我们已头出白发时……

还记得母亲每次做甜醅子,都小心的很,害怕一道工序弄错,就糟蹋一盆子粮食,最主要的是怕我们姊妹们翘首以盼馋的掉口水的希望落空。

母亲先把青稞洗好,以前用石杵头在石窝窝里杵,等杵掉皮洗干净,(现在都用电磨去皮)再上锅把青稞煮熟,凉冷撒上酒曲装盆,放在热炕上卧  ……        

母亲在卧甜醅子的盆子上总会放上一把菜刀,意思是不让邪气入侵,她会每天在盆子边闻闻,看粮食发酵的变化,也是担心甜醅子发酵不好了不吉。

子很容易坏,做的人最害怕做不好。

老人对此有说法,端午节的甜醅子“甜”这一年就一家和顺,无病无灾,甜醅子“坏了”家里有病的病不好,日子也不顺,所以做甜醅子的人得提心吊胆几天。

堂妹过来说:“她舅舅家叫她们全家来浪山”聊了会她们收拾了东西开车去她舅舅家浪山了。

关于端午还有件事一直记忆犹新, 记得那是我读三年级或四年级的时候,我们的新班主任是一个外地的年青人,普通话说的好,课也讲的好,具体姓啥也不记得了,他住在学校的瓦房里。

那年端午节下着大雨,我们几个家在学校周围的同学商量了一下,中午放学后每个人拿一样家里过端午的东西给老师送去。

也就是甜醅子,凉面,凉粉,还有一个情况好点的同学拿了块糯米糕,现在想不知道外地老师吃习惯不习惯,那时候觉得那就是我们能给老师最好的东西。

老师一直说谢谢,谢谢,给我们五六个同学用手风琴弹唱了几首歌,歌很好听。

后来我转学走了,也许老师也走了,只是那年端午节老师给我们弹琴唱歌的事一直记忆深刻。

想想从小到大到老每年过端午的过程和食物都大致一样,但还是很期盼,也许是为了亲人团聚在一起的时光吧!

端午是亲朋好友们相约浪山的日子,也是儿女们回家的日子,尤其是女儿回娘家的日子……

蓦然回首,母亲已是满头银霜,而我和弟弟也已两鬓露白发。

今在,昔在,岁月在,你在,我在,亲人在就是最好的世界,就是对生命最大的不辜负。

毛月玲:卓尼县柳林小学教师。

xiangtuwenxueweikan

●编委

赵富有 毛韶贤 岳海明 赵小军 张素云 合非 赵鹏  刘金  蔡吉成

 投稿要求:尊重原创和首发;附个人简介和个人照片。

●美术指导:马小彦

● 特别提示:赞赏的60%发放给作者(十元以内含十元不在发放)赞赏七天后结算,之后不再结算。请加微信191979538.以微信红包的形式发放,过期视为放弃。

今 日 头 条:乡土情愫

企   鹅   号:乡土情愫

百家号:乡土文学微刊



微信号 : xiangtuwenxueweikan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